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唐山发展变化暑假社会实践论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2963字
    "23秒,32年"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一句宣传词,一部电影重现了当时惨绝人寰的场面,但是心灵的冲击已经冲淡了视觉的震撼,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35年了,在这些年当中离我们忽远忽近,熟悉而又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唐山大地震从未离我们远去,唐山人的震后精神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唐山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弹指一挥间,35年匆匆而过。昔日的瓦砾不再,一座震后崛起的奇迹之城、一座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矗立在世人面前。唐山重新崛起,靠的是独具特色的唐山城市精神。唐山人对35年前的地震有着各自的记忆,而对"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我们有着共同的认识。35年的变迁,让人们看到了唐山的发展和未来。唐山人生活的变化告诉我们,唐山的明天会更好。
   
    一、沧桑历史,富饶美丽
   
    在燕山之南,渤海之北,有一片13772平方公里的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这里土地富饶而美丽,这里五谷丰登、鱼肥虾美,这里埋藏着被称为"太阳石"的宝藏,这里有着说不完的沧桑历史……
   
    早在4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在这片土地生活,并与北京周口店人有着紧密联系。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
   
    讲述唐山的故事,就得先看看唐山的历史。翻开历史厚重的书卷,你会发现,唐山曾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这里诞生了中国的5个第一。1878年,洋务运动中,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3年后,开平矿务局又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标准化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同年,又造出了第一台"中国造"蒸汽机车--"龙号"机车。1889年,唐山细棉土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水泥,唐山生产的"马牌"水泥,频频获得国际大奖;1914年,唐山启新瓷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与此同时,钢铁、电力、纺织等近代工业在唐山蓬勃兴起。
   
    时间进入1949年,当时,唐山工业总产值虽不及天津,但已与北平(今北京)相当。闻名遐迩的"华北工业重镇"和"京东商业大埠"的桂冠,再次成为唐山这座城市的荣耀。如今,唐山依托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经济发展全省领先,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唐山名人数不胜数,其中着名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抗战英雄节振国、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平局创始人成兆才等都是这块热土孕育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知名人士……
   
    唐山评剧、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被称为"冀东文艺三支花";孙中山规划的北方大港就选址唐山的渤海之滨,如今这里已经崛起了京唐港和曹妃甸大港;这里还有万里长城等着名的风景区,有迁西板栗等着名特产,又蕴藏丰富的铁矿、石油等矿产;南部平原,稻米飘香,渤海湾海产丰富、唐山,不仅文化历史厚重,又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2011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5周年纪念日,我和同学早早出门去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广场上不同于往常的欢声笑语,让纪念碑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纪念碑下摆放了好多花篮,对逝者表示沉重的哀悼,在抗震纪念墙处,好多人在祭奠在灾难中失去的亲人,一束束菊花摆放在墙下,人们对着墙上的名字低声诉说着哀思。我们又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看着馆中陈列的物品和照片,我们仿佛回到了35年前的那场灾难,悲痛笼罩在我们心头,我们一言不发的离开了抗震纪念馆。
   
    三、重建家园,凤凰涅盘
   
    站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看着周围高楼林立人来人往,不由的从心中感叹昔日的一片废墟变成了如今的凤凰城,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大地震,给了唐山致命一击。地震吞噬24万条生命的同时,所有的"生命线"工程几乎在瞬间毁于一旦:公路被毁,桥梁截断,铁路路基变形;机场航空导航系统全线停滞;通讯、电路、水路全部卡断。
   
    西方媒体当时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消失。但中国人选择了清理废墟,重建唐山。
   
    人们就是居住在简易房里,开始了唐山的重建。
   
    重建唐山时,选址问题曾有争论:是原地重建,还是易地重建?
   
    易地重建,可以避开市区地下的断裂带,解放出唐山城区下面压的2亿吨煤,还可以节省清理废墟所需的费用。
   
    可是如果这样,唐山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的城市就消失了。唐山是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曾生产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和第一袋水泥。而原地重建则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减少征地、迁移的巨额投资,节约土地。经过种种考虑,唐山的最终选择是,在原址上整个城市向西北方向推移:在通过对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考察后,把新城区确定在北部。一些处于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大型工厂,也随之迁移。
   
    于是,在所有唐山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建成了如今的新唐山。2000年,唐山这座资源型城市为打破依赖资源带来的发展瓶颈二次涅盘找到"转身向海"方向,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地下储有大油田"的曹妃甸就成为唐山发展沿海经济的承接地,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明确提出在这里建设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发展优势和前景堪比日本的东京湾;全省第一经济强市的桂冠令人艳羡;荣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让人民群众倍感自豪与骄傲;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大南湖的开发建设令人震撼;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永久主题的首届曹妃甸论坛成功举办,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发展中的新唐山……
   
    四、尊重生命,心怀感恩
   
    历史造就了一座感恩的城市,造就了感恩的唐山人民。唐山人民心中总存有一份感动,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唐山发生大地震后的危难关头,子弟兵跑步赶了过来,全国各地医疗队驱车赶来了,中华民族30万救援大军相继赶赴唐山。一双双手,从废墟中扒出被埋的人员,一颗颗心牵挂着他们的生死安危……这一刻,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和血与唐山灾民紧紧连在了一起,人类最美好的真情、友情、亲情在这里升华。从深层次上说,感恩和爱心已融入唐山人的血液,升华为唐山人的精神价值,是推进新唐山崛起的一种精神力量。
   
    2007年1月,丰润区一位67岁老人来到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为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却执意不肯留下姓名,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劝说下,老人才在捐款票据上署名"帮一点".由此,"帮一点"爱心故事在唐山传播开来,千千万万个"帮一点"活跃在最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在"帮一点"精神的激励下,社会各界、普通群众投身"帮一点"的爱心行动更如雨后春笋。
   
    2008年初,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远隔千里之外的13位玉田县农民自费赶往郴州救灾,奋战十几天,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唐山农民的新形象……后来人们这样评价宋志永等13位义士:他们用自己朴素的热情融化了凝结在南方的坚冰,"13个人感动了13亿人"!
   
    唐山人民怀着感恩的心态,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不仅大力发展经济,而且在其他地区人民遭受灾难的危难时刻,唐山人民总是最先表现出人间关爱的深厚情感,最先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并全力捐款捐物,以自身的经验帮助和指导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湖南抗击冰雪灾害、青海玉树大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时,在救援现场处处可见唐山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行动,回报着社会,感动着祖国。
   
    此次社会实践,虽然是在自己的家乡,但是,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调查和了解,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感受到了唐山大地震带给唐山人民无法弥补的巨大伤痛,我也感受到了震后崛起的新唐山蓬勃的发展,我会把唐山精神传承下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祈祷勤劳朴实的家乡人民幸福安康。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