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探索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唐洁
发布于:2016-05-10 共5032字
摘要

  在我国,尽管许多高校多年前就已经做了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但缺乏系统设计、缺乏专业师资、不接地气等问题始终存在。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应该更注重技能培养还是精神激励,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思路。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一些探索。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应该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而且已经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孤立的进行,不但不排斥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入更紧密地依赖专业教育,有利于解决创业教育“华而不实”的现实难题。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之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步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也是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及预测变化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这种培养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的存在。一个人所学的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而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或许能给人们启示。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思路

  地处南宁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不是在原有学校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体系之外再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仅仅通过开设几门有限的课程、组织几次有限的竞赛活动、举办几场有限的讲座的创业教育,而是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将创业能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实训项目融入企业创业活动,将教学过程融入商务实战,将教学课堂融入工作场所,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凸显了商务人才培养要求,突出了应用人才培养特色。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体措施

  1.建设一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园。2010年,学院在校园内投资200多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园区分为国际商贸和国内商贸两大区域共43个办公及经营场所。经科学规划论证,将其建成了“实训+实战+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该园区的主要功能:一是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按照“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三大步骤,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并进行企业管理及市场开拓,目前该园共有38家企业实体,全部由我院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办;二是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实践,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战平台,每年接纳1000人次以上的学生进行实训实习;三是以“创业带就业”,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目前已接纳约300人就业;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桥梁,建立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通道,使校企合作从校内向校外更广范围和领域拓展与延伸。

  2.确定“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根据经贸类专业特点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学院将培养“服务型、经营型、创业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身心健康、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了解社会行业创业形势,而且要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创业本领。

  3.设置“必修+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学院专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各专业必修课,12学时,计1学分。2011年增设《创业实务》(选修)课程,32学时,2学分。通过架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组合,实现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激发创业热情与掌握创业技能相结合,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了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篇)》,用于创业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2009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4.构建“双能融通(技能+智能),双证结合(毕业证+资格证)”的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创业园经商实践的特点及要求,学院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提升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置技能与智能并重、毕业证与资格证并举的课程体系。2009年,学院选择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会计(涉外会计方向)、物流管理、涉外旅游、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进行改革试点,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包括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5.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院引进入园公司的“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工作岗位职责、经营典型案例、企业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操作;应用外语系依托入园企业进行“综合英语职场化”改革,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流通系以大学生创业园的营销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现场实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结合,工学交替。各专业推广“现场教学”、“分段教学”,将学生带到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工作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实现教学课堂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

  6.建立“能力本位,多元评价,形式灵活”的考评模式。一是从注重终端性考评向注重过程性考评转化,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从60%-70%下降到40%-50%;二是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三是开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改革,学院出台了《关于学分奖励的办法》,考取职业资格证、参加技能比赛获奖可免考相关课程,直接获得相应学分;四是推广以完成项目、设计作品等形式代替笔试,如:《网页设计与Web开发基础》课程以设计网页完成考核,《市场营销策划》

  课程以撰写企业营销方案为考核形式,《报关与报检实务》课程以完成通关方案为考核形式,等等;五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特别是企业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占比80%;六是改革毕业考核形式,2010年取消了毕业论文,用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论证报告、创业企划书等等形式进行考核。

  7.设置大学生创业管理组织,为经商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召开创业点子收集和论证会,筛选出一批创业前景好、可操作性强的创业点子与项目,通过报纸等形式向学生发布,供学生参考和选择,为学生开展创业实战出谋划策。另外,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设主任及干事各一名。该中心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及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负责指导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展各种创业指导及开展的创业沙龙、讲座等。

  (三)特色与创新

  1.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教学内容与经营任务对接,教学课堂与经营场所统一,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一致,实训成绩与经营业绩挂钩;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共享。大学生创业园38家“校中企”,全是由学院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办,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学院利用企业的师资、案例、实践机会等,企业利用学院的技术、人才、场地等,并通过教学活动与经营活动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互通共享。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学院倡导“产业文化进学校,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设是以高职校园文化为主体,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选择、引进、吸收,以及内化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创新、充实从而优化高职校园文化结构,形成文化上的融合与创新。

  (四)实践成果

  1.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改革取得显着成效。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带动了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建设,取得了显着效果。2009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专业6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学院2009年荣获“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

  2.提高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参加省级、全国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双证”获取率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连续九年荣获“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比5%以上,从2009年至2012年,共有超过300人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出一批创业典型,2009级会计(涉外会计方向)专业学生林举璐创办了南宁知无涯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08级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夏燕康,在大三时就创办南宁市恒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2006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段宏创办广西南宁舜天雅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2009级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丘波创办广西南宁开拓者贸易有限公司,等等。

  3.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学院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成为微型企业的孵化器、人才培养的实验田、办学特色的展示窗、校企合作的示范园、创业教育的推广站。在创业基地运作过程中,实施“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指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48家,帮助毕业生钟朝源创办的南宁市庆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夏燕康创办的南宁市恒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获得政府的扶助资金,进入南宁市“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2011年8月学院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广西高校两个基地之一)。

  4.彰显办学特色,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推进了教学建设与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吸引力,形成了“进口旺,出口俏”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学院专业从25个发展到42个,在校生规模从4800人发展到8200人,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学院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成为广西经贸类高职院校的排头兵。

  三、结语

  总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外在需要社会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从求职者向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