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祝家甸村微介入乡村规划的实践报告

来源:建筑技艺 作者:郭海鞍,刘鑫宁,孟杰
发布于:2021-11-11 共7799字

  摘    要: “微介入规划”是崔恺院士提出针对乡村规划和发展的一种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是基于微介入点的选择、实施、检验、容错与不断推演的过程。在昆山市人民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大力支撑下,我们以祝家甸村为试点进行了长达6年的设计实践,通过第一个微介入点砖厂顶层改造,到后来的咖啡厅、书屋、餐厅、展厅、民宿、农田景观、小礼堂改造等系列项目,不断实现一个乡村的全面激活。通过不断监测,积累了大量数字和成果资料,从而证实了微介入规划的实际效果与乡村的改变。

  关键词 :     微介入规划;容错与推演;乡村规划;乡村振兴;

  Abstract: Micro intervention planning is a specialized planning strategy proposed by Chinese Academician Cui Kai for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implementation, testing, fault tolerance and continuous deduction of micro intervention point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Kunshan Government and Kunshan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a 6-year design practice in Zhujiadian Village has been carried out as a case. After the first micro-intervention point, a transformation of an old brick factory, a cafe, and a series of projects such as bookstores, restaurants, exhibition halls, homestays, farmland landscapes, and small auditorium renovations have continuously been realized, which led a full activation of a village. By a long time continuous moni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data and achievements are accumulated, which can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the micro-intervention plan in the village.

  Keyword: micro intervention planning; fault tolerance and deduction; rural plan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长久以来,我国的乡村规划因袭城市规划的模式,衍生出“城乡同质化”“万村一面”等现实问题,导致乡村文化缺失、建设质量不高、风貌不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崔恺院士提出了一种有针对性的乡村发展规划策略——微介入规划,这种策略借鉴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方法,将村庄等同于一个生命体,通过对村庄机体某一点——“穴位”的介入,引起整个乡村经络和机体的反应。由于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试探性,所以介入点的选择要尽可能微小。在介入的过程中,规划者能够通过介入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介入点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若介入点达到预期效果,则继续加强或扩大选点的介入,反之则终止介入点的投入而转向其他介入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激活乡村的发展。微介入规划包括容错及推演过程,其基本的逻辑是选点、推演、实施或修复、容错、修正、开放式设计等全过程。

  从2014年开始,为了验证微介入规划对乡村的有效性和实践效果,在崔恺院士的指导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以江苏昆山锦溪祝家甸村为案例,开始了长时间的伴随式设计、数据采集和评估校验过程。

  1 、祝家甸村实践

  1.1、 缘何选择祝家甸

  祝家甸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地处昆山南部水乡,与有着“天下第一水乡”美誉的周庄仅7km之遥。村庄位于锦周公路与同周公路的交汇口西南角,即向西20km可达同里,向南比邻周庄,向北5km便是锦溪古镇。历史上,锦溪名陈墓与姑苏陆墓都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拥有灿烂的金砖文化。2015年以前古窑依旧在生产,保持着当年《造砖图说》中关于金砖烧制的繁华景象。但是2014年我们初访祝家甸时却发现尽管村外的公路上游客川流不息,但祝家甸村却面临着人口流失、村庄凋敝的窘境,落寞得鲜为人知。

1.png

  选择祝家甸村作为研究对象有多重考虑。首先,祝家甸是一个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乡村,村东的省级保护单位明清古窑保存良好,规模壮观,2014年仍然在用;其次,祝家甸村有200多户居民,样本规模适中,适合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再者,2014年的祝家甸村表现出大多数乡村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产业缺失、空心化、老龄化等,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最后,祝家甸村地理位置独立,如同室外桃源,受其他外界干预较少,如交通环境变化(修路、通高铁)、发展战略变化(建新城新区)等重大事件的影响,是比较理想的独立样本。上述条件可以保障祝家甸村实践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1、 微介入规划方法框架体系

GetImg.jpg

  2 改造后的砖厂上层

GetImg (1).jpg

  1.2 、驻村调查(2014年4月—2015年4月)

  在2014年第一次调研过程中,调研组统计祝家甸村共有242处房屋,其中142户有使用迹象或被周边村民证实使用,约占总体的58.7%。调研记录52户为老人留守,仅1户为外来入住,已经彻底荒废的房屋6栋,可证实长期闲置的房屋44栋,3次上门调研均空置的房屋50栋。村中老龄化严重,村民中以50~70岁的老年夫妇为核心居住人群,有常住40岁以下青壮年的不到20户。虽然是拥有金砖文化的传统村落,制砖工艺和盘窑技法却已经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通过职业调查发现,村中以烧砖为职业的村民仅有20户,会盘窑的老人仅有3位;更多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而村中依靠低保、农保维持生计的有45户,约占全村的五分之一。如何激活这样一个乡村,是我们进行乡村整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3 祝家甸村航拍

GetImg (2).jpg

  在昆山市人民政府、锦溪镇人民政府和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撑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海鞍博士团队以祝家甸村为试点,进行了长达6年的设计实践。本文将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和节点,全面介绍并分析在持续的微介入过程中,祝家甸乡村一点一滴的改变。

  2 、第一介入点的选择——砖厂改造之上半部分

  2.1、 论证设计(2015年4月—2015年10月)

  微介入规划首先在于选点,选点应能够对乡村形成激发和刺激作用。祝家甸整个乡村位于一个半岛上,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进出,而在这个方位上刚好有一座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建的砖厂,现已荒废。以此作为介入点,可以对整个乡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如果这里能够吸引社会关注,就可以让村民直接感受到乡村复兴的希望。

  砖厂位于祝家甸村西入口处,北侧临长白荡,西侧有新修道路直达同周公路,南侧有道路直达锦周公路,东侧有空地可做停车场或临时小广场,是第一介入点的绝佳选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祝家甸村的地形是一个口袋形,这里是每天村民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以砖厂为起点,可以形成外围路网与乡村的衔接,成为进村之前的“乡村序厅”;二是砖厂本身是代表乡村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代表这个乡村以制砖为产业的载体;三是高耸入天的烟囱可以成为最好的标志物,易于被人们发觉辨识。在选点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作为省级文保的砖窑在村东,以村西的砖厂作为起点,如果大量游客从村西到村东的古窑参观,就可以形成很多穿过村子的路径,带来商机和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位于村两头的不同年代的砖窑也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增加大家对这个乡村的理解。

  砖厂面积较大,上下两层共有约2 500m2,改造成本较高,加固费用巨大,于是设计团队将第一微介入点再次缩小,仅仅改造空间效果更好的砖厂上层,改造面积控制在1 200m2以内,使之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门户,由此启动了祝家甸乡村复兴的第一步。

  第一介入点选择

GetImg (3).jpg

  2.2、 初次改造(2015年11月—2016年5月)

  由于砖厂是村民自建,在结构和建造上都没有专业的设计,经过国内权威测试单位检验后被定义为危房。因此仅保留上层非常难,经过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着名钢结构设计专家陈文渊的反复讨论,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安全核”设计策略——即借鉴汽车的“安全舱体”理念,在厂房上层植入三个“安全核”,通过确保“安全核”的整体性,实现上层结构的安全性。三个安全核与下层和地面几乎不发生联系,也就是所谓“不生根”或者“没有建筑基础”。

  安全核植入示意图

GetImg (4).jpg

  整个设计需要尽可能减少建筑的荷载,因此安全核采用相对轻质的钢结构体系,顶部将原有屋面瓦进行收集再利用,剔除不能用的残瓦破瓦,需要大量置换的瓦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有机玻璃瓦,这种瓦完全透明,防水性能更好,除了能够模仿原有机制瓦的形态和构造之外,还增加了单独的锁扣构造。透明瓦与原屋面瓦片大小完全一致,但是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者交错布置,越靠近河道一侧透明瓦越多,通过透明瓦的渐变间隔布置,实现了改造之前瓦面破落、光影斑驳的效果。

  部分替换有机玻璃瓦

GetImg (5).jpg

  除了“安全核”和“透明瓦”两项创新技术之外,为了尽量保持建筑的外廓高度不变,新植入的钢架做成了向上的等腰梯形断面,以增加室内净高。三个安全核均匀布置,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同沉降;同时也将百米长的大空间划分成三个等大主题的空间,分别作为手工作坊、古砖文化展示和休闲活动区。

  室内构件以数量尽可能少、一物多用和灵活多变为原则,设计成标准模块进行自由组合,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实现同一空间的最大使用效率。因为房屋未来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诸如木地板、钢格栅、桌子、椅子、柜子、洗手台、吧台、展架等设计也应是灵活、安全的,“模块化”地板单元概念由此产生。乡村毕竟不像城市一样人口密集,所谓博物馆、展示馆、文化馆等城市里的概念在乡村是不足以支撑的,因此需要一屋多用。

  历经近8个月,砖厂上层改造结束,同时展开了一系列活动策划,包括小朋友们学习制砖的活动以及旅游推介会、专业学术论坛等会议会展活动。很快,砖厂就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一些有品位公司的团建、有调性的新产品推介会等也相继选择在此进行。同时由于环境得到改善,很多村民的活动也在这里发生,如传统的表演活动、敬老大会等。砖厂和旁边的小广场每天热闹非凡,外来者和村民络绎不绝,大巴车、小客车来往不断,这标志着第一介入点工作状态良好、效果显着。

  3 、第二介入点的补位——砖厂改造之下半部分

  3.1 、窑烧咖啡(2016年5月—2016年8月)

  随着砖厂上层的活动越来越多,服务配套便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同时越来越多的商机让业主决定利用北侧平台下部和一部分一层批檐下的空间来建设一座咖啡厅。实际上我们在进行上层改造时,就已经对下面的批檐空间进行了重新修缮,而在修缮的空间里加入新的封闭空间是最大的挑战。平台下因新的结构边幅整齐,相对易于施工,而批檐下面的空间就相对困难许多,施工单位几经周转,也很难将原本没有规律的木檐口一一封闭。后来我们建议采用卡纸先拓印边界的办法,将需要封闭的幕墙界面拓印,然后再用金属封边板加工成相应形状,实现封闭。但是其与柱子、地面的交接仍然有很多问题,通过现场的讨论和灵活的处理,我们最终将其逐个破解。

  2016年十一黄金周,砖厂迎来了大量游客。据反馈,一天的咖啡销售量超过了500杯,小小的咖啡厅甚至挤不下众多客人,以至于很多人只能在室外小广场吹着冷风喝咖啡。于是,我们考虑设计咖啡厅的延展空间。

  3.2 、萱草书屋(2016年9月—2016年11月)

  事实上,在加建咖啡厅的同时,因为预见到将来的扩展需要,我们在批檐下增加了不止一个封闭空间。于是我们便将距离咖啡厅最近的一间封闭空间改造为书屋,在淡季容纳卖书、看书的功能,旺季可以成为咖啡厅空间的延续,这里也再次体现了一屋多用的设计策略。书屋功能的增加主要考虑到距离乡村较近,同时景观较好,能够看到河道和湖面,大人们可以在书屋内看书、发呆,或者看着小朋友们在外面广场上嬉戏玩耍。

  平台下加建的窑烧咖啡

GetImg (6).jpg

  3.3、 老窑餐厅(2017年1月—2017年6月)

  通常喝杯咖啡、看一会儿书需要2~3h,而后吃饭也就顺理成章,因此餐饮需求便自然产生。一家上海的餐饮企业很快进驻砖窑的另一边,我们为其设计了厨房和凸出批檐的烟囱。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和设计,老窑餐厅在咖啡厅另一侧隆重开业。由于平时客源不多,餐厅起初以预约的方式运营;随着客源逐步稳定,餐厅的运营也逐步常态化。窑体内惊艳的空间,加上温馨的布置与格调,让老窑餐厅妥妥当当地成为一家“网红”餐厅,价位自然也是不菲。

  祝家甸从有客人来,到有咖啡喝,再到有饭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这些并不是最初规划的结果,而是通过微介入不断产生的本能需求。下一步,便是希望有地方住了。

  4、 第三介入点的强化——砖厂对面之原舍民宿

  4.1、 育人民宿(2016年6月—2017年9月)

  砖厂对面的民宿是微介入的第3个激活点,也是微介入点发挥作用的延伸和拓展。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在砖厂对面留有集体建设用地,因为从那便可以通往乡村。于是,很快一片民宿得以规划和建设,希望借此引领乡村的民宿产业,制造更多机会,进一步继续强化第一、第二微介入点的作用。

  砖厂对面的民宿

GetImg (7).jpg

  我们的初衷是做一所“教村民如何做民宿的学校”,因此整个民宿建筑群以内街式进行布局,一侧是商业街,另一侧是民宿院落,希望游客能从民宿这条内街进入到乡村中去。同时,村里人每天进进出出也会从这里路过,可以得到耳儒目染的学习和教化。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专业的“老师”来一起设计。结构专业邀请了谢英俊老师,教大家如何用轻钢盖房子;景观专业邀请了谢晓英老师,教大家怎么用乡土景观元素点缀自己的房子。

  民宿内部共有5个院落,每个院落由两三间客房和一个庭院组成。由于临近当初运煤的地点,设计中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码头特色,每一间客房都可以“划船”出去,且客房之间配有能够进行共享活动的公共建筑。民宿二层景观主要是屋顶和植物的树冠部分,因此在二层平台打造“双首层”的概念,通过连廊将二层连接在一起,以削减整个建筑的空间尺度。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狭长的走廊空间,游客在回到自己房间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不同院落的景观。在二层屋顶的设计上,特意在主房和侧面Loft之间做了高低变化,希望借由屋顶高低的变化改变二层的天际线。

  4.2 、乡土景观(2016年8月—2018年3月)

  于民宿而言,景观设计和水环境的整治、提升至关重要。根据海绵城市设计和乡野景观的特点,我们对砖厂、民宿、祝家甸村周边水岸线和湖泊展开了生态修复,将不同的植物种植于不同高度的草坡上,使之能够达到逐级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客房的景观层次。一年后,长白荡的水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水面清可见底。

  5 、陪伴与守候的6年——祝家甸村之修修补补

  5.1、 农田景观(2018年3月—2019年10月)

  2018年伊始,设计团队开始进一步深入乡村。首先,进行了农田景观的治理和改善,结合砖文化展示连接农田阡陌、村内道路、田间步道、休憩空间等景观设施。在与介入点相邻的农田里敷设了栈道,将田地分成诸多菜地,交给当地村民进行耕种。随着砖厂和民宿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田可以作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并且结合蔬菜种植优化农作物种类,作为农业学习体验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进行蔬果采摘、农业知识讲解等活动,进一步增加了乡村第一产业的附加值。

  之后,继续完善村民健身与集会场所,对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健身乐园、茶山竹亭、古窑婚礼等新的公共空间。除此之外,还完善了村内道路、小微节点空间、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等,实现乡村环境的全面改善,这一过程持续了两年之久,可谓不断地修修补补。

  5.2、 礼堂改造(2019年8月—2020年5月)

  经过几年的努力,祝家甸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定居者和创业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新老村民们更好地“留下来”,也是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于是,临河小礼堂的改造被提上了日程。这座建筑位于祝家甸村中轴北端,现有建筑已经较为破落。考虑到祝家甸的居住空间已基本成型,小礼堂便可以改造成一座小型影院,兼顾多功能活动厅和小剧场,补充和完善乡村现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乡土景观与民宿

GetImg.jpg

  小礼堂改造中,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建筑的外立面和门头,只对内部的屋顶进行替换,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安全可靠。同时,新植入的钢结构也为灯光设置、设备吊挂提供了可能性;在原后门处增加的放映室,为小礼堂的影视放映、节目灯光控制提供了可能性。

  6、 2020岁末的分析与报告

  6.1、 未改一宅

  微介入规划并不是直接改变村民的房子,也不品评房子的好与差,而是通过一系列建设让村民们看到希望,吸引他们自我更新。在这个更新过程中,村民们慢慢体会到应该建造什么样的房子,造什么样的房子能够获取利益。

  祝家甸村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持续了近6年,设计师前后到现场服务上千次,通过点滴的积累让村民感到自己的家乡有了希望,吸引了人才和资金返乡。如今,祝家甸村变得远近闻名,原本没落的金砖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栋住宅被强制改换立面或者涂脂抹粉。

  6.2 、自发建设

  2017年初,设计团队再次对乡村进行了数据统计,看到微介入式的规划已经带来了一定成效,村庄自我更新和翻建的村民达到19户。大部分翻修的房屋位于乡村中沿河湖地带、景观朝向较好的位置,表明村民已经在其中看到了商机,希望通过修建临水房屋将其打造成民宿。

  2018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达到62户,约占全村的四分之一;同时新增公共建筑2处,新增活动场地2处;村民自发建设景观小品10余处;村中与外地人签约代为经营房屋20余栋。2019年初,自我翻建达到了105户,约占全村的一半;微介入规划的效果已非常显着。2020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已达到128户,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自发地重建家园。

  6.3、 文化自觉

  老砖厂的保留、民宿的改造、小礼堂的修复,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大家开始自发地建设家乡,扞卫本土文化。加之村民的学习能力很强,当他们了解到怎样的民宿能够盈利,便快速学习,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了文化自信。

  引导村民建设

GetImg (2).jpg

  可以看到,微介入规划已经对祝家甸的乡村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在慢慢复苏,除村民自筹资金修建房子做民宿外,有的村民把房屋租给想留在乡村里做事的人,这样在得到一笔收入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乡村产业和就业机会。如此循环发展,自觉更新,相当于政府和村民共同投资这个乡村,较过去单方面靠政策资金自上而下投入能起到双倍的功效。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改变。如今的祝家甸村里,原本欧式的立面加上了江南地域特色的围墙;原本石材立面上有线脚的窗套里换上了中国特色的门窗……新建的上百栋房屋也再没有出现欧式洋房,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村民自己修建,而不再需要国家为之买单。

  6.4 、尊重乡村

  乡村是鲜活的有机体,出手太重或者干预强势都可能导致乡村被破坏。很多地方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就像西医的“切除”和“移植”,或许效果“立竿见影”,但却对原有生命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尊重乡村,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断地小修小改,持续对乡村产生影响,也就是像中医一样慢慢地调理。

  在祝家甸村长达6年的微介入规划实践中,我们不断地调整设计轨迹,持续地尝试、探索和修正,虽然最终的村庄规划耗费了很长时间,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村民们自下而上的建设活动逐渐展开,村庄便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相比以往用一张总图或者一张鸟瞰图来决定一个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式,微介入规划更加适合于有生命的乡村,更加灵活且具有针对性。我们要做的不是马上决定乡村的未来,或者代替村民决定他们的未来,而是小心翼翼地伴随乡村成长,以专业的视角、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慢慢引导和改变乡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海鞍.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乡村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19,21(2)-27-33.

  [2]郭海鞍.锦溪砖瓦二厂改造[J]建筑技艺, 2016(12):38-43.

  [3]崔恺,沈-婷,郭海鞍.推演与容错一 从一个起点的改造到一-座乡村的复兴[J]建筑学报, 2017(7):44-45.

  [4]郭海鞍昆山实践报告[J]时代建筑。2017(1):63-67.

  [5]郭海鞍文化与乡村营建[M].北京:中国建筑I业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郭海鞍,刘鑫宁,孟杰.微介入规划祝家甸村实践报告[J].建筑技艺,2020,26(12):8-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