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人像摄影的内涵及名家作品赏析(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1 共8622字

  题目:人像摄影的内涵及名家作品赏析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 人性与人像摄影创作的关联 
  (一) 浅说人性 
  (二)从人性中读出人像摄影的内涵 
  
  二、 卡梅隆夫人的摄影之浅谈 
  (一)天赋的给予与摄影态度和经验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
  (三)摄魂的魅力 
  
  三、 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作品简析
  (一) 本性的塑造师 
  (二) 表情的诉说 
  (三) 同工与异曲的吸引    
  
  四、 看现代特色人像摄影陈曼摄影 
  (一)中国的当代特色人像摄影师 
  (二)人像摄影是继承和发展的结合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内容摘要:所谓人像摄影,是指通过摄影的形式,在照片上用鲜明突出的形象描绘和表现被摄者相貌和神态的作品,它是被摄者自己的影像写真。很早以前,人们就以各种需要、各种方法描绘自己的形象。最早,人像画面出现在绘画中,尤其到19世纪早期,当时的油画肖像已经非常时髦,创作上也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肖像绘画作品。不久,当摄影术发明之后,人像开始进入摄影领域。当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人像的拍摄还仅仅处在初始阶段。随着摄影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艺术观念的发展,人像摄影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空间,无论近代与现代人像摄影,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并给予从事摄影学习或者工作以及爱好的人们拍摄人像的方法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人像摄影  卡梅隆夫人   伊莫金·坎宁安   陈曼  人性  灵魂
  
  引言 
  
  人像摄影给我们带来独特的视觉魅力,它之所以具有魅力,第一,就是它天性的魅力,它能让我们看到人的性格,人的本质。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文学之大家,都有着对它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许多人像摄影大师的作品又有着异曲同工的魅力,使得人像摄影具有着历史的色彩。第二,它的现代元素,任何一个人,都会跟拍摄与被拍摄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每一位在社会生活着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普遍性,都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吸引。第三,我们需要用不同的光线,布景,通过相机设置出不同的色调,感光度,快门等等,来完成每一个不同的画面的拍摄,小到一个头像,大到一幅完整的人体,都是技巧与灵感的想结合,是我们主观和外界客观的融合,它就是这么充满灵性的拍摄,以至于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它都情有独钟,都会试着去享受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这又同时充满了纵向的发展潜力。有句话说得很好,用镜头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是的,人像摄影的拍摄,不会是把活的人拍成只是单纯的刻在了这相片纸上,而是,诠释着生命的勃勃生机。 
  
  一、 人性与人像摄影创作的关联 
  
  (一) 浅说人性 
  
  人类的天性包括后天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状态,由于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审美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构成了人像个性的千姿百态。肖像摄影的上乘就是表现这种千姿百态。什么是人的天性?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说,天性应该是指人的本能的反应。比如"七情六欲",体现在面部表情上。用哲学来解释人的天性,归结在人天生的德性问题上,即人生来是恶的,还是善的,或者是不善不恶。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天生就有一颗对他人苦难的敏感之心。许多现代科学理论虽然不直接回答关于人天生的善恶问题,但是它们都暗示,人在出生时无所谓善恶,处于中性状态,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总之,无论天生是善还是恶,上述的每种理论都强调人以后的道德发展将决定人的人性本质和个性特征。
  
  (二)从人性中读出人像摄影的内涵 
  
  人的道德发展终极目标是至善、至美。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天国,人们一生都受制于不同教义的道德约束。通过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学派关于人性思想的认识,对我们解读东西方人像艺术作品和人像摄影艺术创作是有帮助的。但人类的这种个性的千姿百态不是浮于表面的,只有对人的心理的挖掘和表现,把人物内心世界被掩盖的不易察觉的"隐私"表现出来,这才是肖像摄影的上乘。无论是人之初,本善或是本恶,我觉得,用镜头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或善或恶或喜或悲,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讲,这就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表达和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思想的人像所给我们带来的人像魅力。 
  
  二、卡梅隆夫人的摄影之浅谈 
  
  (一)天赋的给予与摄影态度和经验     
  
  美国、法国是西方早期人像摄影的发达国家,而英国早期人像摄影家卡梅隆夫人是人像摄影史上,首先提倡表现人物性格的。在摄影术诞生仅仅12年后,卡梅隆夫人,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收到了她女儿送给的一部照相机,从此开始了她采取这一照相术进行摄影创作的拍摄生涯,成为了19世纪摄影术诞生初期的伟大女性摄影师,人像的灵魂塑造者。  我们都知道,卡梅隆夫人对人物性格有敏锐的观察力,她不仅掌握人物外形的特征,同时还把其内在的性格拍出来,就是说抓住了人物的所谓本质。她这种通过人物外形表象而进入到心灵底层,由外及里的探索,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更为重要的是摄影师的灵魂与她对待作品的方式和态度。她是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开创者。卡梅隆在其《玻璃屋手记》中写道:“当我的照相机前站着这样一位人物时,我的全副精力都落在怎样忠实地纪录被摄者的内在神韵,以及他的外在容貌??这样摄得的照片,其状当如一位祈祷者的化身”。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    
  
  卡梅隆着名的作品《赫舍尔爵士像》,有着特写的构图,虽老但有神的眼睛、紧闭的双唇、飞起的一头白发和极富特色的眉毛、以及额头深深的皱纹??都表明赫舍尔是一位有思想、有性格的人。拍摄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我对其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并且觉得神似了爱因斯坦。卡梅隆夫人用强烈的光比,尽管那时的摄影技术落后,但是她用浓重的阴影把赫舍尔的性格特征强化和突出出来,然而,这幅精彩的肖像摄影作品,技术方面来说,焦点虽不十分清晰,与我们现代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效果,无论从画面质量美感都不可相比,但并不影响对这个天文家、发明家也是摄影家的赫舍尔的艺术表现。说明艺术作品根本的、重要的是心灵的产物,一个拍摄者与其作品有着深深的相吸,是灵魂的表现和交流。有人说她的作品是“技术上的失败”,还有人讥讽她“首先应当学会使用相机”。但卡梅隆夫人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在对焦的时候,当影像在我眼中非常美时,我就不再调整到更清晰的焦点。”显然,她是一位注重自己直觉,以直觉为出发点的创作者,尤其是她注重人物面孔所浮现的心灵,这才是她唯一要拍摄出来的。在当时画意摄影盛行的情况下,乃至今天看来,这都是一幅生动写实身临其境的完美人像。    
  
  当我看到这一幅作品的时候就被被深深吸引,这样的画面既没有色彩的鲜艳,没有复杂的人物面部的修饰,正如同样写实的美国女摄影师坎宁安一样,如下面一幅她的作品。我们用纯粹的眼光去看这样的作品,会让我感觉到身临其境,就是这么一位老者,仿佛站在我的面前,让我感觉到他的故事。他侧着脸庞,深邃的眼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在思考着什么,越是没有修饰的画面,越发让人浮想联翩,我好像能体会到拍下这瞬间的时候,摄影师也在思考着什么,想用老者的面庞和眼神诉说一些故事。用感性的心去看它,辗转反侧之间就会感受到这时真实的流露。我们会爱上写实的瞬间,因为它会把被拍摄者地内心世界挖掘出来,让我们思绪万千。的确这幅作品的关键不在于它的拍摄者地技术水平多么超群,焦点不清晰,只有强烈的光比与浓重的阴影,可是,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了,这些因素怎么能影响对赫舍尔爵士这个天文家、发明家也是摄影家的艺术表现。它的魅力所在,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作品的根本以及最重要的灵魂,它是摄影师和被拍摄对象的心灵的产物。   
  
  (三)摄魂的魅力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我们说人像摄影并不是一门所谓的新兴艺术,人物肖像是摄影自从诞生以后,从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夺”过来的一种艺术的样式。人们一向的观念是摄影照相最多也就是形似,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人物肖像的拍摄遭到了众多人的职责非议。可是,人像摄影师们地创造和努力,逐渐打破了这一许久的偏见,卡梅隆夫人她的具有“摄魂”魅力的人像,使得众多认为人物肖像不能超越绘画的理念,成为了过去。从《赫舍尔爵士》这一具有代表作品的人物肖像,的的确确能够证明了肖像摄影完全达到或者超过了肖像绘画。与卡梅隆夫人具有着相似之处的美国着名女摄影师坎宁安也是如此,通过人物外形表象而进入到心灵底层的探索,是那个年代大师的人像摄影师的灵魂所在。不靠艺术的修饰,构图的精致,却抓住了灵魂,使得人物肖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的面纱,以及独特的魅力。 
  
  三、 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作品简析
  
  (一) 本性的塑造师  
  
  与卡梅隆夫人具有相似之处的美国着名女摄影家莫金·坎宁安,同样具有着灵魂摄影师的魅力。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同样都成为了她们喜爱的题材。  美国着名的女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从事人像摄影达60余年,积累了许多拍摄人像的经验。并创立了不少为后人借鉴的拍摄人像的好方法。 坎宁安认为,拍摄人像的关键是要透过外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内心世界。摄影方法我们知道不是单一的,如果把一项技术演绎到淋漓尽致,那真的足够了。1976年4月,在坎宁安逝世前不久,她给年过A·迈耶夫妇拍过合影,后来迈耶回忆说:“坎宁安很有本事,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她使我们感到舒适、鼓舞,有自信心,敢于说话。我们像是老朋友一样交谈。”坎宁安的这个拍摄方法,后来为许多人像摄影家所用,其中包括加拿大着名人像摄影家卡什在内,而且在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坎宁安还认为,拍摄人像,既不是将人物理想化,也不要丑化他们,要忠实地把人物的自然性格表现在画面上。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摄影者们努力钻研,从实践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二) 表情的诉说   
  
  人像摄影的表情,在我们中国早期的人像摄影专论中就有人也提出了"光、影、构图只不过是人像摄影的肉体,而表情就是灵魂"的论点。人们在被摄影时往往呈局促不安的状态,加以一般庸俗摄影师的'头向这边','眼看这里','笑','别动'等口号,把人像摄影的灵魂破坏无遗。于是在大大小小的照相馆中陈列的照片都有了一定的公式,真的是可笑之至。"所以,拍摄表情贵在自然,真实的感情虽不能用方法做作,但可以用摄影师自己的方法来引诱。现在看来,过去的大师们早已运用这种论点和主张到淋漓尽致。这样的方法我觉得也是下面这幅画 面的来由。 的的确确地说,一幅作品怎么是灵魂的诉说,对于我们欣赏和学习的人们怎么才是惟妙惟肖,我觉得这样的作品,看似简简单单,却包含了许多,让我们去深思,这个作品能够告诉我们什么。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像摄影师们,都会用现实的作品告诉我们现实的情形,以达到写实的人像的目的,这是一个共同点。不加画面的修饰,不做刻意的背景,只要还原到真实,这张照片就充满了生命力。 
  
  三个孩子的照片,整体来说是饱满的构图,三角构图的架构让我们同时被三个天真的孩子吸引,她们不是专业的模特,也不是摄影的好奇,我们不禁就会去猜想这幅作品的内容含义。具有年轮的相片需要用感性去理解,我想到了中间那个男孩儿就是三个孩子之中的兄长,他和右边的妹妹在看着镜头,他们知道这里有着拍摄者在对他们进行叙述,坎宁安此刻应是用言语与她们进行如朋友或是自己孩子般得交流,他们会意地笑开了嘴,充满着好奇期待,展现了纯真的童趣,而左边的妹妹却有着失落的神情,显然她没有注意到摄影师的存在,或者知道了存在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失落,或许他们都有着这样的一份心情,对现实,对家庭,对世界我无法猜测出原因,但这样的生动,这样的人物,仿佛就在我眼前,就是我来到他们身边进行着这一抓拍,我能够感受到三个孩子的灵魂,这样的表情,只有在一瞬间记录下来,不加任何修饰的拍摄下来,才是最珍贵的,最动人的。我们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考他们怎么了,为什么强装言笑,为什么内心失落。 
  
  我认为,我们要有这样的拍摄思想,哪怕再漂亮,拍摄手法再新颖,也只能是以瞬间的冲击力吸引人,只有短暂的艺术生命,比起有主题的作品,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创作人像作品时,前期的主题定位,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思想性是人像摄影的灵魂,而坎宁安就抓住了这样的重要性,她用朴实理性以及本性来诠释着人像作品的灵魂所在。  
  
  (三) 同工与异曲的吸引  
  
  与卡梅隆夫人的《赫舍尔爵士》一般,用最真实的手法记录下人物性格的一面,两幅作品都想要我们去了解画面中的人物的特点。赫舍尔像我们可以感受出其思想者桀骜不驯的一面,用了强烈的光比,更加的突出了人物刚硬的性格特征。而三个孩子的画面展现出柔和的用光,我认为这是在动荡世界的一份安静与纯真。  首先两张照片从动态静态的角度来比较,前者属于人像摄影中的肖像摄影,人物是纯静止的,摄影师卡梅隆通过静态的人物肖像来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与不羁的内心世界,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而后者可以认为是一幅抓拍的人物生活照片,相机的镜头对准了三个平凡却真实的儿童,让人们感觉到这拍的绝非仅仅一个画面,更多的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展现一段生活,表现一种心情。整个画面可以说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好像透过相纸就可以清晰地听见他们的言语。不过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这两位伟大的摄影师都告诉我们,一张照片所包含的绝非一个镜头,也远不是“照片只是神似”的偏见,而是一段现实的阐述,一种情感的蕴藏。我想这正是人像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两位具有“摄魂”的艺术家能带给我们心灵冲击的原因吧。  
  
  其次从各自画面的侧重点来看,前者侧重人物面部细节的表现。《赫舍尔爵士》这幅作品中仅包含了两种十分简单却对比十分明显的颜色,一明一暗,使欣赏着的注意力不得不全部转移到画面人物的面部。特写的构图、虽然老但有神的眼睛、紧闭的双唇、飞起的一头白发和极富特色的眉毛、以及额头深深的皱纹都表明赫舍尔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人。这些细节的展现都是摄影师卡梅隆在这幅作品中的出彩之处,也是他希望欣赏者所关注的地方。卡梅隆的人像作品使得当时画家们感到迷惘,因为她的肖像照片 ,使得“肖像摄影”这个原本从绘画艺术中“夺”过来的艺术样式的魅力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肖像绘画。相对来看,伊莫金·坎宁安的这幅作品,摄影师的笔墨并没有过多的放在细节的展现上,而是更加突出整个画面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三个孩子的照片,整体来说是饱满的构图,三角构图的架构让我们一下子就被三个天真的孩子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仿佛想去认识这三个可爱的孩子,仿佛想去加入他们的谈话而不会去在意一些细枝末节。他们不是伟人名人,也不是专业模特,我们不禁就会去猜想这幅作品的内容含义。具有年轮的相片需要用感性去理解,就是我来到他们身边进行着这一抓拍,我能够感受到三个孩子的灵魂,我们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考他们怎么了,为什么强装言笑,为什么内心失落。所以这张照片的侧重点在画面整体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上,这种不同于一般细节表现的方法,从另个一角度去诠释了照片对灵魂的诉说。走出细节,融入到画面本身,这样的人像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是两位近代人像摄影大师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四、 看现代特色人像摄影陈曼摄影 
  
  (一)中国的当代特色人像摄影师 
  
  陈曼,北京人,新锐时尚摄影师,涉及领域包括设计、绘画、音乐、建筑等。在中央美院附中读书四年,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舞美系学习一年,随后到中央美院摄影系学习四年。     
  
  陈曼的作品曾多次刊登于法国《PREFERENCE》、纽约《UNLIMITED》、英国《NYLON》、《SPORT&STREET》以及国内《青年视觉》、《VOUGE》、《ELLE》、《BAZAAR》等杂志,2003年、2004、2006年曾为青年视觉《VISION》封面摄影。陈曼被专业领域称为“现代数码媒体技术与传统摄影媒体及绘画结合的第一人”。她的艺术创作向来不拘一格,涉猎十分广泛,可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跨界先锋。在艺术创作上,陈曼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艺术理念贯穿了她的整个创作历程。她用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展示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以及其独特而细腻的当代艺术语言。  陈曼自己说过在镜头前没有不好的模特儿,只有不合格的摄影师,模特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能把他的特点发挥出来,都是好模特儿。她的灵感总是来自方方面面,用极强的捕捉力,捕捉到明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她对一个好的模特的界定就是,模特不一定长得完美无瑕,但是一定要有特点,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她的创作点所在,将这样的特点发挥的恰到好处,这就是她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她总是有着奇思怪想,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但她的作品却一定是阳光积极向上,并没有低靡之感。这也都是她灵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时代赋予给她的生命力,她从没有刻意的去追求创新,她的那些作品都是真实体验基础上的真实创作。
  
  (二)人像摄影是继承和发展的结合 
  
  陈曼的人像摄影很显然与前文提到的两位近代女摄影大师的作品不同,从照片色彩构图,用光,影像的精细程度以及后期的制作效果,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领域。如果说被拍摄者的瞬间表情动作是真实的是生动的描述,那陈曼的作品,如上,是本性的释放,她略带夸张的手法,加上本身自己的无限想象力,使得这样的作品给观赏者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力,华丽但并不炫耀,奔放的人性却不失真。尽管加上了许多的艺术修饰,后期的制作,但是她同样的把人性放在了拍摄的第一位,并且打破了现实的束缚,超越了摄影本身,带上了一层神秘而又亮丽的新色彩。在新时代的潮流下,陈曼的作品有着与普通摄影师极为不同的灵魂。细腻的光比,柔和与强光的灵活运用,与众不同的拍摄思想,带给欣赏的人们视觉享受。 
  
  陈曼作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人像摄影师继承的摄影。正如卡梅隆夫人的老者像,着重表现的是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特征,用暗背景亮实体来向人们展现出赫舍尔老人的大家神情,从人物的外表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坎宁安的三个孩子的照片,是二战时期拍摄出来的人物相片,特定的时代背景,所生活的人们自然有特定的生活环境,所以那样的照片我们又会去想象和深思,去揣摩三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陈曼的作品,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用想象力和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来展示人的特点,正如她所说的,模特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陈曼抓住人物的特点,散发出来的气质,来进行艺术修饰,所以华丽不炫耀,夸张但不失真。她的照片与两位前辈的照片正好是一张一弛,陈曼用现代人的审美理念,用自己的想法,把人像的魅力完全表现出来,用现代的观念,爆发出人物的天性色彩,让我们被这样的新兴人像摄影深深打动。以人为本的陈曼,给了我们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表现出了年轻一代狂野的一面。 我们知道陈曼被专业领域称为“现代数码媒体技术与传统摄影媒体及绘画结合的第一人”并且她的艺术创作向来不拘一格,涉猎十分广泛,被称为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跨界先锋。所以,她的作品又可以说是魅力人像的现代发展,无论是卡梅隆夫人的肖像还是坎宁安的人像,因为时代的差异,她们所能表现以及涉及到得领域还是比较狭窄,而陈曼的作品不单单是对人的描述,她的照片是现代的数码媒体技术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相片的技术层面可以体现,又同时是传统媒体与绘画结合,这说明了她的作品其实是个“多媒体”,它存在的是多元化的存在,是现代数码技术的体现,是媒体的广泛,也是摄影中的结合绘画艺术的“新”人像摄影,也被赋予了层层现代的商业色彩,这是19,20世纪人像摄影大家所不能逾越的事实,就是说,陈曼的作品更是一个多元化魅力人像的结合。
  
  五、结语 
  
  一幅好的作品并不是它拍摄的手法多么精湛或者它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综上所述,一幅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它与我们能够产生共鸣。从赫舍尔爵士的神情态度,我们会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体会到卡梅隆夫人拍摄的思想,想要表现出的这幅照片的含义。把欣赏的人们带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那个时代那个人物的灵魂,这是我们之间的心灵的共鸣,用这样的一幅优秀作品让我们深入其中,擦出思考的火花。我们也会被三个孩子所吸引,因为他们的纯真,他们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不易,仿佛他们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用自己的心灵相互沟通,我们会与坎宁安产生共鸣。而摆出陈曼的人像,我们更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人性的独特魅力,个性的张扬,正如作者本人一样,把人像的拍摄作为思想的绽放,用这样的作品抓住了我们的眼球,感受到了人像散发出的火一样激情魅力。 
  
  人像摄影的魅力也是人像摄影师的魅力所在,她们都是美的宣传者,是灵魂的塑造师。她们对一幅照片的理解,也是对生命的诠释。从不加修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摄影大师的人像拍摄,到当代色彩缤纷,灿烂夺目的新一代摄影师的人像摄影,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对人性,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捕捉瞬间的真实,抓住消逝的光辉,按下永恒的生命。作为我们更为年轻的一代从事摄影学习和工作的人们,要时刻明白,拍摄人像,既不是将人物理想化,也不要丑化他们,要忠实地把人物的自然性格表现在画面上。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摄影者们努力钻研,从实践中找出一条路子来。要想拍摄出真正的好作品,还需要拍摄者深入的观察生活,以艺术的角度去记录生活。捕捉生活中每一亮点,记录美丽瞬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寻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手记》 《玻璃屋手记》 。
  2.卡梅隆夫人《赫舍尔爵士像》 。
  3.青年视觉《VISION》陈曼专区。 
  4.于仲安 《人像摄影指导 摄影名家大讲堂皇》 2007-1-1出版 
  5.(美)克里斯弗 着,徐维光 译《人像摄影用光指南:数码和胶片摄影师通用》2006-8-1 
  6.向诚《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像摄影大师》2005-6-1 
  7.(美)赫特尔 编着,王晓路,夏雨 译《摄影大师实用技法丛书》2009-1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