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我国新闻摄影观念的主要来源——以“抓拍”为例

来源:新闻记者 作者:梁君健
发布于:2017-06-03 共12255字
  【本文提要】新闻摄影观念对于业务教育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表述都以抽象的规则和条目的方式出现,基于观念形成机理而展开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的探究还较为缺乏。本文以具有本土特征的“抓拍”观念为案例,通过对首倡者蒋铎的深度访谈、代表性新闻作品和相关的论述文章等材料展开分析,将抽象观念置于个体实践和时代背景的具体语境中来研究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方式。本文认为,“抓拍”的新闻摄影观念首先是对此前主导的“摆拍”式摄影报道的反思 ;这种反思既来自个体记者的能动性实践和思考,同时还借助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整体政治气氛、“按新闻规律办事”的专业原则和人本主义的文艺思潮等中国独特的历史资源。因此,虽然在观念上与西方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的社会功能有若干交集,但“抓拍”更多体现的是特定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下新闻观念的历史延续性和本土起源,有助于发掘和理解中国新闻观念的独特性。
  
  【关键词】   新闻观念 新闻摄影 抓拍 蒋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抓拍”系统地影响了我国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领域的实践。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多数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自觉的专业追求,也是编辑、读者和学者普遍认同的优秀图片报道的共同特征(如王红、吴建、王从启等)。虽然多数研究者将抓拍归入新闻摄影方法范畴,但对于这种新闻业务的具体实践所展开的讨论,不仅是一套包括了图片报道价值观、新闻观和媒介观的“观念之网”,而且与特定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的具体语境息息相关,体现了抽象新闻观念在特定时期的具体表达。因此,对抓拍的观念性内涵及其起源展开探讨,不仅能够还原新闻观念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成因,同时还可以通过话语分析等策略关照到影响新闻观念形成的其他历史要素。
  
  《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蒋铎是抓拍观念重要的研究者和代表性的实践者。从业五十多年来,蒋铎发表了 300余篇图片报道,其中不乏使用抓拍手法拍摄的传世之作,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探讨新闻摄影的专着与文章,是当代新闻摄影领域论述抓拍的核心文本。
  
  其中他撰写的《抓拍 :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方法》是国内第一本以抓拍为题的专门业务教材。在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华赛奖评委以及为新闻单位和院校授课等过程中,蒋铎也不断阐释和强化抓拍对于新闻摄影的整体价值。因此,本文以蒋铎的相关论述和业务实践为案例和切入点,梳理抓拍这一新闻观念背后的历史结构与个体能动性。
  
  本文的主要研究资料包括深度访谈、代表性的图片新闻作品和相关的论述文章。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除了分析特定观念的抽象逻辑之外,还特别注重这些表述的话语特征,寻找新闻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 ;探讨具体的新闻作品的访谈则力图还原报道现场的实践方式和思考的细节,将抽象观念还原到个体实践的具体语境中,通过个案研究的深描优势来研究新闻观念的形成规律。
  
  笔者将首先概述我国学界和业界关于“抓拍”的基本论述中所包含的“抓拍”的概念来源、认识论特征、实践特点和观念要素 ;然后结合蒋铎的图片报道经历和历史背景,分别探讨新闻摄影观念的个体性的来源和社会性的来源,并在总结部分讨论这一个案对于探究当代中国新闻观念形成规律的启示。笔者认为,“抓拍”的新闻摄影观念的具体历史语境首先是对此前主导的“摆拍”
  
  式摄影报道的反思 ;这种反思既来自个体新闻记者的能动性实践和思考,同时还借力于上世纪 80年代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整体政治气氛、“按新闻规律办事”的专业原则和人本主义的文艺思潮。因而,虽然在观念上与西方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的社会功能有若干交集,但“抓拍”更多体现的是特定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下新闻观念的历史延续性和本土起源,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新闻观念的形成规律具有独特的启示。
  
  一、“抓拍”的概念建构
  
  (一)概念建构 :“抓拍”的历史溯源
  
  大多数国内学者和从业者把抓拍的操作方式和观念发明追溯到慕卡西(MatinMunkacsi)、萨尔蒙(JacquelineSalmon)、布勒松(HenriCartier-Bresson)等西方摄影家,从他们的理论阐述和拍摄实践中进行了若干探讨。例如,诸多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和研究者都将1928 年德国摄影记者萨尔蒙在国际外交场合使用“小相机 + 现有光线+ 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方法视为抓拍的起源,并将其定义为:“摄影者在不干涉被拍摄对象自然活动情况下的拍摄。”
  
  着名新闻摄影理论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一任会长蒋齐生对于抓拍的起源也持类似观点,他在给蒋铎《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一书所作的序中专门提及萨尔蒙对于抓拍的首创;同时也提及布勒松,认为布勒松撰写的《〈决定性瞬间〉序言》是少有的论述抓拍的专门着作。
  
  此外,上世纪 80 年代国人对于抓拍的认知,还和西方纪实摄影观念的引入和我国纪实摄影实践的兴起密不可分。1980年《,国际摄影》杂志策划了一个布勒松专题,标题就将这位重要的纪实摄影家称为“抓拍大师”
  
  在西方起源论的基础上,一些中国早期摄影工作者的拍摄实践同样被纳入抓拍的中国溯源中。蒋齐生在给蒋铎撰写的序言中梳理了中国摄影界前辈关于抓拍的实践,包括 1930 年代沙飞拍摄的鲁迅参观全国木刻展览会,以及 1942 年郑景康关于“抓拍活生生的动态”的论述。
  
  曾朗则将抓拍的概念对应到石少华在《新闻摄影与摄影记者工作》中所述的“掌握生活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干涉对象,真实、迅速、生动地拍摄出照片来”
  
  然 而, 在 西 方 新 闻 摄 影 发 展 史 上, 其实并没有与抓拍严格对应的表述。与抓拍相近的英文表述“快照”(snapshot)、“街头摄影”(streetphotography)和“决定性瞬间”(decisivemoment)等,仅在形态、题材和新闻价值判断上有若干交集,均不能完整表述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语境中的抓拍概念。仍以萨尔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政治图片报道为例,他的典型做法实际上是通过在政治场合隐藏自己身份,然后使用刚刚出现的小型相机偷拍活动现场中的政治人物。因而,他的摄影方式和风格一般被摄影史家称为“袖珍偷拍风格”(candid-camerastyle photo journalism),尤其是指特定的拍摄题材和最新的摄影技术相结合之后给公众带来的新奇性,对他的讨论也主要在于快照美学和新闻伦理方面,而非国内关于纪实性和真实性的讨论。
  
  同样,“决定性瞬间”也并非抓拍的替代性表述。
  
  在布勒松的同名影集中,他主要强调来自画面要素之间张力的强烈形式感,以及单一瞬间对整个事件的抽象效果。
  
  结合布勒松晚年的创作转向和相关表述来看,“决定性瞬间”的本意更偏向于艺术修辞,而非新闻和社会纪实。
  
  因此,抓拍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广泛讨论和所获得的定义,并非西方摄影实践与观念的直接引入,它更像是中国摄影师们出于特定目标的借鉴甚至是改写。我们需要从这一历史时期的相关论述中,去进一步探寻抓拍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而蒋铎在这一时期关于抓拍的丰富论述,为这种观念性考察提供了理想的案例。
  
原文出处:梁君健. 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J]. 新闻记者,2017,(04):76-85
相关标签:新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