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制约因素与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31 共10577字
  5. 消费外流日渐加剧

  日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表声明说,我国人 2012 年在海外旅游消费额达 1 020 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同比 2011 年增长了 40%。自此,我国已超越美国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在欧美日等国出境旅游持续萎靡的情况下,2012 年我国出境旅游超过 8 000 万人次,以高达 15% 的增长率成为全球跨境旅游的领跑者。与此同时,2013 年 5 月淘宝网发布的我国首份 《网购奢侈品行业解析报告》显示,海外代购市场中的奢侈品成交增长比例以每年100% 的速度递增,2011 年市场规模达 150 亿元,2012 年超过了 200 亿元。日前,全球最大退税服务公司环球蓝联 ( Global Blue) 也宣布,2012 年我国消费者退税购物金额创下新纪录,达 30 亿欧元,较 2011 年增长 58%,占全球退税购物者总数约 25%,其中高端消费达到六七成,成为全球退税购物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也是我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购物者的头号客源国[12]。很明显,购物退税金额居全球第一,显示了中国人的海外购买力大增。

  境外消费的强劲增长也再次显示我国的消费外流现象十分显着。也许正是由于一定程度的消费外流,使得 2013 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放缓 1. 2 个百分点。高端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的外流,促使我国国内的有效需求下降并且直接影响到国内高端产业的发展进步。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大众品牌也迅速挤占我国国内部分大众产品市场,也影响到国内消费需求增长。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1.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信心和消费潜力。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虽然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但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明显偏低。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约为日本和美国的 1/23,俄罗斯的 1/2,而且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也远低于人均 GDP 的增长速度。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已大致与人均 GDP 的增速保持同步,但总体上仅略低于人均 GDP 的增速。

  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长 8. 8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 8. 52%,2013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6 955 元,实际增长 7. 00%,略低于人均 GDP7. 20% 左右的增幅; 2013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8 896 元,实际增长 9. 30%,相比 2012 年下降了 1. 40 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数较低,增长缓慢,导致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中低档的物质消费方面,对于更高水平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支出较少,这使得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

  2.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是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 1. 60,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 1. 50 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直到 2013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仍然高达 3. 33∶ 1。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伴随的还有我国日益扩大的国民收入差距。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 40 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是国际公认警戒线,当基尼系数达到0. 60 时,则表示收入悬殊。2013 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3—2012 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显示,2004—2008 年窄幅上升,2008 年达到0. 49 的高位后逐步回落,2013 年的基尼系数为0. 47,但仍处于高位。另据我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0 年我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 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0. 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 0. 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我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 “当前我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呈 “倒二八”分布,即 20%的高收入储户拥有 80% 的储蓄余额,而 80% 的低收入储户仅拥有 20% 的储蓄余额。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但拥有大量财富的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低,购买力相对过剩,且其消费以奢侈品和对外消费为主,对国内的消费集中在少数高端产品之上; 大量具有潜在消费需求的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购买力严重不足,这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进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尤其是国内需求不足。

  3. 居民消费预期居高不下

  消费预期是消费者制定消费决策的先决条件,消费预期的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大规模群体性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冲击。一般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会释放出乐观经济信心,进而催生积极的消费预期从而会提升消费水平,促进需求量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与之相反,在经济萧条期,持续的经济衰退会释放出悲观的情绪,进而激发消极的消费预期从而会降低消费水平,导致需求量的减少,引发经济发展的更一步恶化。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屡创新低,从而降低了长久以来建立的消费信心,引发持续的经济衰退。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以来我国的消费信心指数和消费预期指数也总体双双呈下降趋势,2009 年同比分别下降约 5% 和 6%,2011 年同比下降约 2. 00% 和3. 50% ,2013 年同比下降约 1. 50% 和 2. 30% 。

  隐藏在上述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我国的居民消费者对物价上涨、教育、医疗和房地产消费的预期在不断地调高。而教育、医疗和房地产消费作为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总额在居民总消费中超过 50%,并呈现上升趋势,这必然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并进而影响消费决策。

  4. 社会保障不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为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 “安全网”和 “稳定器”。如果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话,就会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自然也就增强,这便影响到了消费需求。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决定居民消费的顾虑程度,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显着,并且在主要社会保障的保障程度及保障能力上存在不足,这都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 8. 2 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覆盖人群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全覆盖之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城乡低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建设还处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提高水平的初期阶段。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规定,社会保障资金缺乏,大多数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如果说社保不力会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那么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而言,其消费需求可能从来没有因此而得到过释放。

  5. 通货膨胀仍在高位运行

  在经历了 2003—2007 年的通胀之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又面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2011 年 CPI 曾达到了同比上涨 5. 40% 的高位,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反应通胀压力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进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都处在高位,并且高于 CPI 水平。这说明,短时间内通胀问题仍然是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逐步提高,使得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对于那些收入较低且基本生活消费占比较高者而言,基本生活物资的价格上涨直接限制了其消费需求增长; 而对于那些平均收入相对较高者而言,通货膨胀将会引发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限制居民当期消费需求增长。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使得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在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居民的其他非基本生活消费必然受到较大限制,从而影响其他领域的生产发展。例如,2008—2013 年,我国电子市场的消费总额年均增长为负,尤其是中端价位的消费市场出现显着的消费降低趋势,反作用于生产领域,会导致产业的内部结构失衡,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

  6. 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

相关标签:金融危机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