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屌丝男士》中“屌丝文化”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3762字
摘要

  一、引言

  搜狐视频出品的《屌丝男士》是缘起屌丝文化的网络自制剧,一经播出便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追捧。以《屌丝男士》为代表的网络自制剧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作品。它将“屌丝文化”作为“隐藏的文本”严丝合缝地建构在自制剧文本中,满足当下壮大的屌丝群体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情趣。

  特定的社会时期往往承载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屌丝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时代特征。所以本文尝试提出的问题是“:屌丝文化”如何被巧妙地建构在《屌丝男士》的文本中?“屌丝文化”折射出当下中国的哪些深层次社会问题?

  二、“屌丝”与“屌丝文化”

  “屌丝”一词,本意为男性生殖器官的毛发,意思粗俗不堪。它在网络上的传播发轫于中国当下用户最多的社会性媒体之一百度贴吧,用作对李毅贴吧粉丝的嘲讽。该词在贴吧出现后,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关注,经历了“传播、流行”两个阶段的演绎之后进入“转正”阶段。2012年11月,“屌丝”作为普罗大众的语式形态第一次得到《人民日报》中共十八大专刊的认可,自此登上大雅之堂,实现华丽转身,继续演绎逆天传奇。[1]“屌丝”一词在传播的过程中,“屌丝文化”应运而生。

  目前对“屌丝”的定义有很多,笔者援用凤凰网的定义“: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2]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就是人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3]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状态的流转以及社会心理格局的变迁。“屌丝”一词词义的变化以及“屌丝文化”的形成,都能从中窥探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隐藏的文本”是一种潜在意识的表达,而“屌丝文化”正是这种“隐藏的文本”在当下社会的表达,是草根群体对抗权力、知识和商业精英建立起所属社群的象征系统。“屌丝”族表达了“对当前国家社会群体分层与现实生存现状的强烈抱怨,是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的解脱,夹杂着鲜明的建构网络亚文化新范式的目的”.[4]搜狐视频自制迷你剧《屌丝男士》是缘起于屌丝文化的网络轻喜剧,是 web3.0时代的新兴产物。这部作品中处处缝合“屌丝文化”,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是“屌丝时代”的产物。

  三、研究方法

  (一)量化与质化的研究方法

  将《屌丝男士》第三季,共8集,每一集所呈现的剧中场景选择、角色扮演、情节设定三个部分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具体的数据呈现出其具有的特点。另外笔者将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二)样本选择

  《屌丝男士》第三季的播放量大约10亿次,评论次数131112,为2014年最受欢迎的网络自制剧之一。基于此笔者选取第三季,共8集,作为分析样本。

  四、文本分析

  (一)场景选择:贴近生活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网络自制剧在内容编排上独具特色。《屌丝男士》并不具有完整的故事发展脉络,相反是由无数小片段无逻辑组合而成。另外,剧中的主演拥有多种角色,跟传统影视剧的固定角色身份有很大不同。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剧中内容编排的独特性,笔者将第三季剧中出现的场景做了量化统计(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排名在前三的场景分别为:餐厅、医院、发廊。凤凰网对屌丝的定义中,前两项为身份卑微和生活平庸。统计中比较常出现的场景有餐厅、超市、医院等,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接地气,接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屌丝男士》在场景选择上就巧妙地契合了广大“屌丝”受众心理,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

  (二)角色扮演:小人物的平民主义

  主演拥有丰富多样的角色是网络自制剧的特点之一。为此,笔者将《屌丝男士》第三季中主演大鹏扮演的角色做了量化统计(见表2)。在剧中,主演大鹏一共扮演过14个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频率最高的追求“白富美”的男屌丝。在现实生活中,屌丝追求白富美而终被拒绝和屌丝永远是备胎的故事不断上演。这一情节拉近了和受众的心理距离,也能够起到抚慰屌丝们受挫的心灵。

  (三)情节分析

  (1)“屌丝”与“高富帅”的对立。按照 A.J. 格雷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的观点,所有的叙事文本乃至全部文化文本中,一定包含着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而这一深层结构是由一组核心的二项对立式及由其推演出的另一组相关且相对的二项对立式建构而成的。第三集中,屌丝的懦弱与黑帮大哥的强势的对比。第六集中,屌丝的“被迫听命”与要为带着长刀和两位黑衣保镖的大哥的“盛气凌人”的对比。在这两个桥段中,大鹏扮演的屌丝青年和理发师都处在社会底层,面对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时候,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和无奈,但是仍然以“屌丝”的方式与其抗争。孙立平强调,目前出现的精英联盟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的相互结盟,更强化了这种趋势,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以及共同垄断资源分配,导致了精英集团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对立,而底层社会人员的生活境遇则进一步恶化,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机会或者实现上升社会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5]不难看出在这一情节中,“屌丝”和“高富帅”的对立可被解读为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对立,也是“屌丝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抗。

  (2)“屌丝”与“白富美”的对立。如果说“屌丝”和“高富帅”的对立结构折射社会阶层的断裂,那么“屌丝”与“白富美”的对立显影的则是当下经济基础和社会审美的差异。在“屌丝叙事”的情节主部,属下阶层的经济失败则集中显影为情感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情节推进的基本且重要的驱动力在于主人公“屌丝”如何尝试摆脱只能充当“女神”/“黑木耳”之“备胎”--即可有可无的候补伴侶的悲哀境况。在第一集中,屌丝青拿出钻戒单膝下跪向“白富美”女友求婚,引来众人围观,最后以失败告终。第七集中,也同样上演了一段屌丝苦笑着当“备胎”的戏码。在这些“屌丝”充当感情备胎的情节在第三季中不少于10处,几乎每一集都在上演。反观现实生活,广大的屌丝们在奋力追求被社会主流认可的“白富美”的时候,迎来的只有无奈和自嘲的悲凉,屌丝逆袭的动情故事恐怕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少之又少。这其中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呈现的社会分配不公和不均衡的现实。在这个背景下,广大的屌丝青年手中能够分配到的经济资源少之又少,而在中国目前这个消费时代,经济基础薄弱的屌丝一族无法在爱情面前得到白富美的青睐,只有上演“温情备胎”的酸楚与无奈。

  (3)自嘲的人生态度。第一集中,屌丝青年来纹身室找纹身师算账。原因是屌丝手上的纹身手表无法正常运转。而故事的结果居然是纹身师为屌丝青年纹上了电池,实属可笑。第三集中,大鹏扮演整容医生,在跟顾客交流整容案例的时候,他拿出黄百鸣的照片,自嘲地说“:没整容之前啊,我长这样,整容之后啊,我变年轻了。”现如今,自嘲的主体已经逐渐的普罗大众化,人人都可自嘲,有一种自嘲是阿 Q 胜利式的,这就是屌丝群体的自嘲,更多带有的是妥协与羞辱。屌丝们运用答非所言的反讽说法获得满足和虚荣,一方面可以看出屌丝们头脑简单思想混乱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另一方面是羸弱的屌丝面对凶猛对象的羞辱恐吓所表现出胡言乱语避其锋芒的懦弱的丑态。

  (4)对社会现实的嘲讽。第七集开篇,就是屌丝青年和一群大爷大妈在医院里输液的场景。当大鹏问大爷大妈现在出来看病是否特别贵的时候,“现在好了,都有医保了”.然后当镜头转向输液瓶的时候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这些大爷大妈都是蹭屌丝青年的液体。这个情节用夸张的演绎给当下中国“看病难”的社会现实问题一记狠狠的耳光,另外也通过对话反讽了中国医疗制度。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期,随之而来的除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功绩,不合理的地方更应该得到关注。而中国屌丝青年就处在这个尴尬的时期,他们面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在这个狭隘的空间中踽踽独行,虽无力改变,却仍不缺乏反讽社会现实的勇气。

  五、小结

  以《屌丝男士》为代表的网络自制剧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而生的作品。剧中的屌丝形象和屌丝行径经由夸张疯狂和充满自嘲的方式演艺出来,契合当下流行的屌丝文化,获得受众的认可。分析“屌丝文化”是如何巧妙地构建在网络自制剧的文本中是探析“屌丝文化”的途径而不是本质。通过文本分析,洞察出“屌丝文化”背后折射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才是分析的真正目的。

  在当下的中国,屌丝群体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社会群体。“屌丝”族通过自嘲、反讽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话语渠道,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消解和结构。“屌丝族”表达了“对当前国家社会群体分层与现实生存现状的强烈抱怨,是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的解脱,夹杂着鲜明的建构网络亚文化新范式的目的”.[4]“屌丝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亚文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的嘲弄和反讽。在一定程度上,“屌丝文化”呈现出社会集体焦虑的特征,是对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分层现实的一种解构。它蔓延全球,在中国呈现出“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羽程,等 . 大学生“屌丝”文化透析[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屌丝,一个字的诞生[DB/OL]. 凤凰网。

  [3]海德格尔(德)。 存在与时间[M]. 陈小文,等,译 . 三联书店,2000:197.

  [4]詹姆斯·斯科特(美)。 统治与抵抗的艺术[M]. 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14.

  [5]孙立平 .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9-67.

  [6]郭于华 . 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周国光 . 词汇的心理属性和词汇的体系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7-6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