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交恐惧症论文(推荐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9-16 共9250字

  社交恐惧症是人群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调查显示在企业员工中社交恐惧症患者达到9%--10%.企业员工好多都出现了社交问题,严重的就是社交恐惧症,有了这个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在企业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种种发病迹象表明:社交恐惧症不单单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的。文中是搜索整理的社交恐惧症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社交恐惧症论文第一篇: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社交恐惧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社交恐惧症(S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诊治的60例S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评分及护理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前L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LSAS评分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L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S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改善患者的LSAS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认知行为护理;心理护理;社交恐惧症;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patients(SAD).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AD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0 cases in each group.Routine treatment was used in both groups.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SAS score before nursing(P>0.05). The LSA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LS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63.33%),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SAD has significant effect, which can improve the LSAS scor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恐惧症是一种临床表现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的事物或情境,尽管患者知道这种恐惧反应不合理,但却反复出现,并难以控制,常伴有明显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症状[1]。显着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是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由于担心受到别人的嘲笑,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负性评价,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地存在紧张或恐惧情绪,如有意或无意地注视,患者更加地紧张不安,严重地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2,3]。目前,临床常采用药物对社交恐惧症(SAD)治疗,但效果欠佳,且存在不良反应[4]。心理护理是指护士通过各种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积极的影响,帮助其身心状态处于最适宜的状态[5]。认知行为护理是通过思维和行为方法改变患者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短程护理方法[6]。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护理与心理护理在SAD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7,8],但关于两者联合护理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S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0例S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9~48岁,平均(29.36±2.74)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59±0.87)年。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47岁,平均(29.17±2.55)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3.43±0.92)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着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9]中的诊断标准确诊。纳入标准:(1)符合SAD的诊断标准;(2)年龄18~50岁;(3)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伴有躯体性疾病者;(2)酒和药物依赖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舒适安静环境,实施常规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1)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客观测量患者的心理现状、既往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等,对可能产生恐惧的原因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心理护理。(2)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在此过程中,护士要保持镇静,稳定情绪,倾听患者的诉说,细心观察患者的言行、神志变化,鼓励患者表述自己的感受,用亲切的语言疏导,并动员家属和社会力量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3)对于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护士要给予患者劝导、安慰、鼓励,耐心、准确地解答和解决患者的问题。(4)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病友间的相互交流,重视家属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教。

  1.2.2 认知行为护理

  (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强调积极情绪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并告知其认知行为护理的原理、主要步骤、具体措施及整个过程的注意事项。(2)帮助患者建立求助动机,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对患者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评估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患者要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性不良的认知和行为。(3)在日常的生活中创建社交的环境,并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练习新的认知模式,将其用到社交环境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患者重新评估自我效能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5)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患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认知得以强化,使患者在护理中学到的东西应对社交中遇到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具体如下。(1)LSAS评分:包括24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0分表示无害怕/焦虑,1分表示轻度害怕/焦虑,2分表示中度害怕/焦虑,3分表示重度害怕/焦虑,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2)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由患者自行选择填写,现场收回。护理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LS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L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LSAS评分低于护理前,观察组后的L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LSAS评分的比较(分,±s)    

1.png

   2.2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n(%)]     

 1.png

  3 讨论

  SAD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观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10,11]。SAD给患者造成角色功能损害,导致职业或学业竞争失败或处于劣势,生活质量低,人际关系差,甚至处于自我拘禁或禁锢状态,需要给予及时的干预。现代护理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其目的是帮助患者缓减身心病痛,恢复和增进健康[12,13]。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解除或减轻患者各种因素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动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进行斗争[14,15]。临床护理全过程贯穿着心理护理,其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

  信息加工的理论模式是认知行为护理基本理论来源,其认为情绪和行为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社交恐惧和负面认知相互影响、相互加强,这种恶性循环是SAD延续的原因,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是护理干预的关键。认知行为护理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短期护理模式,其在护理抑郁、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16,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L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S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改善患者LSAS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徐长江.助勇丹治疗社交恐惧症胆气虚型的理论探讨及临证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3]林子江,王常绿,林海西,等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社交恐惧症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 2018,16(9):105-109.

  [4]安琦,赵艳玲,毕海玲,等文拉法辛合用舒必利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5):137-138.

  [5]田艳秋漫谈在医院外科护理过程中对心理护理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9,17(4).221-222.

  [6]盛红艳,齐桂花认知行为干预在1例抑郁症合并亨特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7,29(3)-75-77.

  [7]王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社交恐惧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4):70-71.

  [8]李想,闫海军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原因及心理联合中医辨证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20(1):206-209.

  [9]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6.

  [10]唐莉.1例注射恐惧症患者行PICC置管术的干预[J].当代护士, 2017.(9):150-151.

  [11]周维功恐惧:一种道德冷漠的心理基础[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3(1):5-7.

  [12]张永芳.县级医院现代护理管理的问题探讨与新思路的完善[J]中国卫生产业, 2018,15(10):200-201.

  [13]常飞飞,陈先辉,王强美国“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模式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 2017,20(28):3463-3467.

  [14]黄焕新,张少珍,丘会英,等恐惧症患者认知行为护理及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8,25(10):200-202.

  [1 5]刘茜.在磁共振检查中幽闭恐惧症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 2018, 16(22):62-64.

  [16]王彩荣,倪玲.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8,34(3):162-163.

  [17]钟国坚,杨润莲,容兆珍, 等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8,15(16):90-95.

  [18]郭隆润,钟华,廖梅蓉,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社交恐惧症观察[J].江西医药, 2016,51(4).371-373.

  社交恐惧症论文第二篇:当代年轻人社交规惧的成因与纾解

  摘要: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能在群体性层面上导致隐患,更进一步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从而导致所谓的“社恐”困局。“社恐”困局不仅仅指向个人,而是有社群乃至社会层面的意义。“社恐”困局的成因至少包括个体心理、成长经历、社会生活三个层面。

  关键词:社恐;互联网;分割效应;

  当今时代,互联网对社会交往形态的扩展,催生出许多不同于传统线下交往的互动模式与互动体验。在欣然接纳互联网带来的改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对社会交往的分割效应,需要注意紧随而来的年轻人“社恐”困局。

  “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为“社恐”族的日常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主要指的是行为主体不敢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或者说,在人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都感觉到有压力、不自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态度。“社恐”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退缩的心理状态,涉及对人际面对面交往的回避问题。种种证据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通讯工具来传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呈现相关的信息。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于身体共同在场的物理空间构成的场景,投入的注意力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不大倾向于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这似乎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既然信息技术如此便捷,又何必劳神于线下互动?

  但是,越来越多伴随着新技术成长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有“社恐”,他们更喜欢独居独处,倾向于让自己现实的物理空间带有封闭性,而不受身体周遭的外界打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而是说他们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互联网世界之中:依靠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通过互联网来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无论是在对象、形式和内容上,都一定程度有别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比如聊天不一定会涉及现实问题,多以虚拟世界中的内容为主,或者长时间投入网络游戏。

  总而言之,一些年轻人的社交出现问题,他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且越陷越深,“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为他们的日常。面对面交往中原来的温情维度,似乎越来越多地被网络虚拟世界挪走。至于挪到何处,实在是耐人寻味。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去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往往包含除了达成功利性目的之外的某些社会功能,比如人们在身体上相互靠近乃至碰触、在情感上相互慰藉,有利于排解行为者灵魂深处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等等。这样的功能是简单的线上交往所不具备的。此外,面对面社交对于身姿、衣着以及面部表情有一定的社会要求,行为主体为了避免交往对象及相关人员的不适,就需要对自我形象、时空节奏进行一些必要的控制和管理。这会给行为主体带来特定的外在要求和行为约束,让其生活更具规律性和节制感。这样的功能,一旦年轻人不再进行面对面交往,往往就很难发挥出来。

  最后,面对面的交往能够挖掘和传递出许多潜藏着的知识。一些赞许、认同、鼓励乃至逼问的意思,会通过身姿、眼神及其他面部的细微动作等传达出来,互动对象感受到这一切,就可能受到激励,进而更积极地调用知识储备,甚至是实现知识上的深挖乃至创新。如果没有面对面交往,人们可能与这种深挖和创新得来的知识失之交臂。

  “社恐”困局不仅指向个人,而且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

  显然,不能忽视年轻人的“社恐”。有着“社恐”心理的人自然会受到“社恐”的困扰,这样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也能在群体性层面上导致隐患;更进一步,往往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这便是我们所谓的“社恐”困局。概而言之,“社交恐惧症”指涉的是个人,但是“社恐”困局,却不仅仅指向个人,而是有社群乃至社会层面的意义。

  就个人层面而言,“社恐”困局往往意味着相关的当事人不敢走出自己的生活舒适区,甚至因为其受到打扰,而将原来的生活舒适区进一步缩小,乃至封闭自己。这当然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对生活缺乏勇气。

  就社会层面而言,“社恐”的年轻人线下身体接触的困难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展现出一种社会性困局的形态。首先,可能导致社会知识创新的实用性方向难以获得真切的把握。因为“社恐”困局意味着,人们对他人的指向现实问题的所思所想不是太感兴趣,而是更多地沉浸在自己或者他人比较玄幻的、脱离于现实的虚拟景象中。与现实生活的这种脱节,虽然不至于让人们停止知识创新,但却可能导致人们知识创新的实用性方向难以获得必要保证。其次,可能导致社会风气整体上变得颓废。由于陷入“社恐”之中的年轻人不需要与外界做太多的接触,所以他们的生活比较容易变得散漫。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活变得散漫,外部环境对他们社会生活、作息时间的约束力也就越弱,散漫乃至颓废的生活方式也就越来越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认同。这种认同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反过来,让那些意欲振奋精神、积极投身较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倍感压力。最后,可能导致人口及社会再生产方面的困难。由于恋爱结婚过家庭生活是人口及社会再生产的主流形式,如果年轻人大量地存在“社恐”心理,我们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愉快地恋爱、结婚,过相对安稳的家庭生活。于是,也就不大可能指望他们能比较好地抚育孩子,让孩子在比较好的关爱之下茁壮成长。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就会面临比较严峻的问题。

  特别重要的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危害,“社恐”在“独立生活”的包装之下,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生存状态,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也是这样一种社会困局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之所在。

1.png

  “社恐”困局的成因至少包括个体心理、成长经历、社会生活三个层面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年轻人“社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于,成本收益的错误考量。的确,避免面对面的社会交往,通过通讯工具达成功利性的社交目的,或部分地实现一般性社交,能够极大地给自己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这样一种规避带来的舒适只是表面的、一时的,可能让年轻人养成不敢走出生活舒适区的习惯,让他们更不倾向于外出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虽然在一时之间这样的生活可能是比较确定的、舒适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实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行为者看到了近在眼前的收益,却忽视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的巨大成本。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于,年轻人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也不喜欢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年轻人的眼界通常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志向也比较远大。但是,毕竟他们为学业和事业奋斗的年头有限,缺乏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积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自我感觉一般的年轻人,自我评价也不高,他们通常把自己的近况看作是一种窘境,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现出来,也不愿意在面对面的互动中遭受别人哪怕是真正关心意味的询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的年轻人形成了“佛系”心态。他们把一些事情看得比较淡,也不希望在别人面前形成比较,更倾向于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比性。但是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刚性的社会要求、评价标准却不一定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来对待他们,于是他们对线下的交往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而热衷于线上的带有很强虚拟性质的社会交往。

  从成长经历层面来看,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在受教育和社交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义务教育几乎是人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因为存在学业成绩这样一个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他们在少年乃至儿童阶段,就面临不断被拿来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这样一种境遇,而且往往贯穿整个成长过程。由于比较的维度相对单一,所以能够顺利通过、获得体系奖赏的人,自然是凤毛麟角。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自然就不希望自己被比较。而回避这种比较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就是对线下的面对面互动采取抗拒的态度。

  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首先,随着商业化力量对文化娱乐活动、休闲养生活动的介入,年轻人利用假期节日外出甚至是出境旅游的越来越多,特别是独自外出旅游的更不在少数,如此一来,节假日被占用,他们也就较少有时间顾及到家人团聚、亲友聚会之类的活动了。其次,现在习惯了核心家庭生活的孩子,相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并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大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三,“赢家通吃”的工作生活环境,导致年轻人一旦投入到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活动中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而不是情绪上的愉悦和感官上的舒适。第四,当年轻人把注意力投注于带有一定休闲性质的游戏时,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也进一步将年轻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带向了虚拟世界,进而远离线下的现实社交。

  帮助年轻人纾解“社恐”困局的重要举措

  强化真实世界的“情感能量赋予”功能,让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活动发挥其情感性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投身其中的人们以“情感能量”,让真实世界带给年轻人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压力。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改造我们的社会文化,让其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宽容。社会文化中所包含的对于人的评价体系,要真正尊重人之为人的特点,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才能,而每一种独特的人类才能,社会都能给予其恰当的发展和发挥空间,进而赢得一定范围内他人的尊重。社会文化所包含的评价体系变得真正多元化后,每一个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找到“更好的自己”作为目标的人,都能做自己真正擅长和有热情去做的事情。

  警惕线上线下的分割,促进年轻人形成正确社交观。社会交往一旦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线下见面和线上沟通,其功能就会分化,进而形成对社会交往的“分割效应”。而习惯于通过线上血拼满足各种需求的年轻人,当需要好友面对面谈心以熨平情绪波动时,当身心俱疲需要肩膀依靠时,往往面临没有人驻足聆听其心声的窘境。“非有要事,不必相见”的社交观,可能没有注意到,情绪压力的疏导,是见面和陪伴才能达成和实现。“非有要事,不必相见”的社交观,隐约间包含着倾向自我封闭,不愿麻烦他人的意思。其实只有共事共责、相处陪伴才能完成情感交流,有时候麻烦他人,只要是正当的、在合理限度之内,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忌讳,而他人来麻烦你,可能也正是实现你综合价值、拓展社交的好机会。

  壮大心智、胸怀“大我”,帮助年轻人克服孤独感。年轻人要从自身出发,在精神上逐步健全,在意志上日渐顽强,修炼和养成比较高尚的情操和志趣,勇于走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区。年轻人要深切地理解,无论人类在身体上如何分割,无论个体肉身如何被封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人类作为整体在心智上、精神上,总是或多或少连接在一起的。通过研读经典着作,修学思想精华,可以让一个单独的个体壮大心智,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释放个体的最大能量,从而做到胸怀“大我”,形成一种时代的使命感、一种群体的责任感,将自己微薄的力量纳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中。

  参考文献

  [](1)郑丹丹:《论社会退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