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单亲大学生人格特质表现、成因及健康发展

来源:河南农业 作者:戴仁卿
发布于:2020-03-18 共3806字
人格心理学论文第七篇:单亲大学生人格特质表现、成因及健康发展
 
  摘要:单亲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关注度和社会关注点等多种原因,使得许多单亲大学生安全感缺失、自我认同迷失、价值观偏离。促进单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健全学校和家庭教育,增强社会支持力度及其自身心理应对能力。
 
  关键词:单亲大学生; 人格特质; 成因及对策;
 
  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成长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单亲大学生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安全感缺失、自我认同迷失、价值观偏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单亲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特质的表现形式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单亲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社会个体内在的精神需求,是面对外界危险或风险时的心理感受。安全感的缺失容易,使单亲大学生生活消极,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显得怯弱、缺乏自信和毅力。单亲学生缺乏安全感的保障,这样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在困境中遇“强”则“弱”。长此以往,内化为单亲家庭子女的一种显著的人格特质。
 
  (二)自我认同迷失
 
  单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世俗的偏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自卑、无助和不信任感。在很多单亲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要么过度严格,要么过度溺爱,这两种极端的作法对单亲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利的。在过度严格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单亲孩子,往往缺乏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存在消极、不思进取的性格特征。在过度溺爱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单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他人感受,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态度。导致孩子低认知和自我认同迷失的主因是高度的精神焦虑和低度的亲子互动,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正是高度的精神焦虑,使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使亲子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三)价值观偏离
 
  价值观是社会个体对待事物价值的根本判断,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单亲学生来说尤为可贵,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单亲家庭提供给子女的亲情表达和家庭温暖是残缺不全的,单亲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而言比例要高,通常存在“金钱至上”“学习无用论”和“自我意识强”的外在表现。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特质形成原因
 
  (一)家庭情绪的代际传递
 
  家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发展。单亲子女很多生活在缺失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长期体验一些家庭负面情绪和家庭关系的失调,这种负面情绪会融入孩子内心深处,并通过代际传递,形成不良的人格倾向,不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障碍,而且对其将来适应社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单亲子女多数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消极、孤僻和性格内向等特征,这使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很多单亲家庭子女踏入社会后,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融入集体的难度也更大。
 
  1、单亲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
 
  单亲家庭尤其是属于“母亲+子女”的单亲家庭类型,母亲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往往较低,在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单亲父母因亲情的缺失容易对子女心怀愧疚,极易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从而产生或过严或溺爱的极端做法,这“两个极端”做法对单亲孩子的人格成长都是不利的。
 
  2、单亲家庭面临的角色缺位问题。
 
  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除了面临经济压力之外,生活中本该由双方承担的义务全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人处于一种情绪压抑中,在生活中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甚至将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而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加之单亲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代际隔阂往往更为严重,严重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3、单亲家庭还需面临子女性别角色的认同问题。
 
  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对子女的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父亲的“男性角色”和母亲的“女性角色”对子女性别角色的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单亲子女因为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在生活中处理两性关系的参考准则,容易对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偏差,弱化其人际交往能力。
 
  在“母+子”的单亲家庭关系中,母亲作为家庭关系中相对较弱的一方,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家庭环境中缺少男性的刚毅和坚强,孩子容易在性格上产生懦弱、胆怯的心理;在“父+女”的单亲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成长缺少母亲的柔性,习惯了父亲男性的刚毅,在性格形成上容易“男性化”,有可能形成独断专横、自我意识强、性格男性化等特征。
 
  (二)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
 
  单亲孩子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人格的健康发展容易被学校和家庭忽视,他们的成长所受到的关爱是不完整的。进入大学后会因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导致心理出现落差,逐渐失去自我。
 
  学校教育是单亲子女在家庭教育缺失下的又一途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对待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并且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方式从整体上更加科学。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各阶段的学校教育几乎没有一套健全的单独针对单亲学生的有效引导机制。学校教育对单亲学生的人格发展相对于家庭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单亲孩子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自卑、孤僻、敏感、暴躁、缺乏进取心和逆反心理的一个群体,世俗的偏见给单亲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在各种负面报道中,习惯于将“单亲家庭”作为分析其行为的外在原因,将单亲家庭视为“另类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单亲子女“标签化”和“社会偏见”长期存在,单亲子女负面的人格特征仅仅是传统或世俗的偏见给他们打下的烙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单亲家庭子女在遭遇同伴的议论以及势利者的排斥之后,反而能够增强抗挫折能力,实现人格特质的根本转变。
 
  三、单亲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
 
  社会个体的“人格”不是天赋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先天性因素与后天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天性因素在影响单亲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方面更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机制
 
  单亲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必须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高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单亲学生的教育引导机制,为单亲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缓解其焦虑和压力,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单亲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完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让单亲学生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节活动,使单亲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
 
  高校需要加强单亲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强化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针对单亲学生开展相应的班级、组织活动,使单亲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融入集体,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树立学业信心,为完善人格的发展与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针对单亲学生存在自卑、怯弱的心理特征,单亲子女更需要鼓励、赏识教育,对单亲学生的鼓励和赏识教育需要高校推出相关的举措,发挥“家校联合”优势,学校和家庭相互交流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习中的表现,通过赏识教育使单亲孩子走出自卑、胆怯的阴影。
 
  (二)构建家庭、政府和社会支持网络
 
  单亲学生的人格缺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本质上属于家庭经济和精神的贫困所带来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减弱。因此,单亲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单亲父亲或母亲作为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承担着照料子女生活和家庭教育的法定义务,单亲学生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同样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同时,单亲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单亲学生的抚养、教育和学业予以政策性支持,完善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
 
  媒体和社会公众舆论也应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改变社会公众舆论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成长的负面印象,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不再将单亲家庭视为一种反常态的社会现象,为单亲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
 
  单亲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原因,单亲孩子自身对此应该有所认知。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注意调整自我,用阳光的心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单亲学生来说,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在依靠外力难以改变处境时,要能够根据客观情况适当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加强自身学习和调整自我适应能力,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内因支持。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单亲学生需要学会主动感受他人的善意,学会用阳光、善意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言行。
 
  总之,高校单亲学生在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形成不健全人格的因素,单亲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合力,这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白鹏.对单亲家庭子女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7).
  [2]石君鹏,齐孟雷.单亲家庭子女人生探索、抉择因素与未来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8(20).
  [3]林近.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及解决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4]孙丹.单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的伦理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点击查看>>人格心理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学院
原文出处:戴仁卿.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特质、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9(30):58-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