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法社会学论文

探讨当前背景下村落文化遗产的法社会学走向

来源:法制与社会 作者:李阿支.
发布于:2019-01-12 共4382字

  摘要:村落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当前, 在社会改革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悄无声息的消亡。因此, 对村落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研究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文从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特征、变迁以及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学术梳理, 以期探讨当前背景下村落文化遗产的走向。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村落变迁; 文化影响;

法社会学

  村落, 从一般意义而言, 是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 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 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村落文化遗产, 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以村落为其一般的地域性空间, 而在此地域性空间上所衍生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村落文化遗产是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此, 在谈村落文化遗产变迁之前, 我们先谈一下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特征。

  一、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

  村落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远古时期,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氏族公社, 可以定义为村落的原始萌芽。进入阶级社会, 在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的以封建领主制为特征的地域集团, 是村落的继续发展。与前两者不同, “现代意义上村落的诞生, 大约在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推广的郡县制, 其基层单位乡、亭、里就是当时的一个个村落。”若以严格的时间来说, 村落的出现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而秦统一只是广泛的推广, 但这并不影响对村落形成因素的探讨。

  村落文化遗产形成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亦是如此。自古以来, 村落的形成或以自然因素或以政治需要, 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村落文化遗产景观。

  (一) 自然因素

  古代文明多萌芽于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等自然条件较为优渥的地带。中国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的、浓厚的靠天吃饭的观念, 先民们的生存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土地, 二是水源, 而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不仅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这些因素对于村落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把“重土”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生死于斯的华夏先民的身上, 土地对他们来说,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靠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有最高地位的神, 无疑是土地。”村落文化遗产和泥土以及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密不可分, 因此自然条件下而形成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是村落以及村落文化遗产的主要聚集区。

  (二) 社会政治因素

  自村落形成以后, 村落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因素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下, 政治需要对村落及其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大规模的因政治需要而形成的村落, 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有:豪强迁徙, 远离本地乡里, 使其失去不能聚族而居;移民戍边, 抵御来自民族外围的威胁。

  二、村落文化遗产的特征

  所谓文化, 就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更是村落文化遗产创造的关键性因素, 因为村落文化遗产的实体性形态无一不是经人的双手创造的。因此, 村落文化遗产所展现的特征更为重要。

  (一) 历史演进性

  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产物, 因此具有其历史性。陈世娟在《论村落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指出:“村落文化遗产的时代性是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在时间上所呈现出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进, 人事更迭, 社会经济、政治强烈的影响着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 发展和消长。”任何文化都有其时代的印记, 无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 经济基础的变动交织着社会政治的变革推动着大历史的进程, 作为历史文化演进、变迁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沿革。

  (二) 乡土稳定性

  村落文化遗产, 简言之就是在非城市化的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所创造的文化。农村人或者说乡下人以地为命根子, 因此村落文化遗产的存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这与老子描绘的“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终极理想世界如出一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农村婚嫁离不开买车买房, 然而令我们好奇的是农村人买房子好像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几乎同村的人都愿意往一个地方买房子, 而且位置的选择大多是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 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关于小区内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 市民阶层主要是用来种些花草来改善环境, 而农村人却选择用来种一些蔬菜, 生活方式可以说同在农村一样。

  (三) 空间专属性

  所谓空间专属性, 即村落的地方性, 以地域与自然环境为前提, 构成了村落文化遗产的关键特征。“每一村落文化遗产的型式的形成、发展和消失, 均受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 因而, 或多或少的总要染上地方色彩。”中国地域空间的广袤以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是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性的基石。若粗线条描绘从南到北, 则以秦岭-淮河为界, 从而又造成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在气候上, 北方气候相对严寒, 故衣着主御寒, 而南方气候较温和, 其衣服穿着往往以轻巧透气为主;在饮食上, 北方以面食为主, 而南方以米饭为主;在性格上, 北方人粗犷、豪爽、大气, 南方人则感情婉约, 内心细腻等等。

  (四) 安定熟悉性

  村落的形成, 在安定的生活环境下创造出了安定的村落文化遗产, 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我已经说过,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也就是说, 安定构成了村落文化遗产的特殊形态, 它所给予的那种宁静的气息是喧闹都市所无法比拟的。另外, 村落文化遗产还表现为熟悉性。村落文化遗产规模小, 小范围的人与人的交往与生活养成了听声辨音的技能, 也就是说, 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用语言的, 要达到这种程度, 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则是非常高的, 归有光在《项脊轩记》曾描述:“轩东, 故尝为厨, 人往, 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

  三、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指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 并因此而引起的文化结构性变化。村落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其变迁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主要是指村落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生存环境的消失, 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消亡。

  (一) 村落文化遗产变迁的方式

  文化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 随与文化的变迁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则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村落文化遗产景观, 并伴随着实质性和内容性的变化。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发展与消亡。

  (二) 村落文化遗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落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基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地主制社会, 因此, 对于中国社会我们更应清楚, 土地在整个国家政治乃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在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约束下, 广大农村则形成了“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的农业静态生活,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 使全球历史进入了新的征程, 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化速度加快, 我们应该注意一点, 城市化的发展遍及各个角落, 乡村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时,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环境脱去了稚嫩的清一色的田园风光, 农民收入在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标志着村落文化遗产的衰落,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 那就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村落文化遗产是向前发展的。

  (三) 村落文化遗产的消亡

  村落文化遗产的消亡, 也就是村落的终结或者说寿终正寝。与村落文化遗产发展的自然规律性相比, 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的还是人为的原因。

  田海鹏指出, 造成村落终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迅速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主导下, 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走向终结。”从以上三条可以分析出, 文化消亡的主导因素还是人为大于自然, 但对村落文化遗产的终结我们不能一刀切, 不能全面的肯定与否定, 应该辩证、理性的看待。

  (四) 村落文化遗产变迁的影响

  村落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老的、精彩的文化景观正在悄无声息的一步步的消亡与改变, 但我们不应悲观, 须知, 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其发展变迁正是对其一般规律的最好阐释, 但其影响我们则不容忽视。

  1. 对农村的影响

  首先, 对农村格局的影响, 可以说, 对土地的重视和家庭的责任是每一个乡村男同胞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目前, 村落及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终结, 在城市化潮流冲击下乡村, 打破了理想的“小康”的农村格局;其次, 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影响。村落文化遗产中, 不仅仅是土地和农民, 更重要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 它是村落文化遗产的纽带。村落的终结, 使这种文化夭折。最后,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村落的终结,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他们所追求的高质量生活促使其在城市扎根, 而农村中剩下的只是一些孤儿寡母, 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的严重削弱, 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2. 对城市的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 对人口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如潮水般涌入城市, 造成了城市的人口压力。我们都知道, 人口的增长主要有两个方式, 那就是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 在自然增长的同时, 又伴随着人口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 必然造成大量的社会负担, 经济负担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短缺, 突出增长的则是房地产业, 但这是站在风口浪尖的舞动。其二,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城市, 势必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无可置疑, 农村劳动力无论在劳动强度还是在劳动效率上都是顶尖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必然会因此农民工工资的大的波动, 以此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村落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形态下的一部分, 其发展和变迁对于牵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 对于村落文化遗产的实质性研究为形成一个体系, 对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吾辈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晓春.村落文化的优势与局限.民间文学论坛.1994 (4) .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世娟.论村落文化的特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2) .
  [4][明]归有光著.赵伯陶选注.归有光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5]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田海鹏.城市化与村落终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2) .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李阿支.村落文化遗产变迁的法社会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8(24):12-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