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8 共8867字

  一、前 言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种格局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实现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的过程。[1]协同发展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区际之间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区域之间平等开放,同时也向外部开放,既有利于内部子系统的发展,又有利于与外部系统的对接和互动,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和功能有机整合中实现整体发展。[2][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较新的研究论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间协同发展以及区域内产业间协同发展等方面,针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大都是简单论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障碍或制约。[4][5]

  相关文献表明,区际利益分割虽能激发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潜在动机和积极性,但其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会造成市场分割和产业结构趋同,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又破坏了正常合理的区域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断降低和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阻碍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6][7][8]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激励的结果,在“财政分权”和基于地方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晋升机制激励下,区域间经济竞争不仅造成了省域差异,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内部也出现了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巨大差异,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思想观念差异,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省际毗邻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较其它地区而言,省际交界区域[9][10]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品流动不畅、市场竞争过度等问题尤为严重,表现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因而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协同学理论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哈肯学派从一套激光理论抽象出并普遍化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15]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包含众多子区域系统的复杂系统,始终追求子区域系统以及大区域经济的协同运作,其整体效益取决于各子区域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子系统之间的要素分配与利用效率,满足协同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目标统一性以及系统内部关联性。而协同学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能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合力,促进系统的无序运动转变为有序运动,提升整体效益,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可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协同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协同学理论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包含协同作用、序参量、伺服原理等。协同学理论认为,所有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都不是其子系统结构、特征和行为的简单或机械的总和,子系统以看似乱但实际上却是很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协同”作用使得子系统或要素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完成协同一致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为了衡量系统的有序度,哈肯提出序参量以及伺服原理。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随时间变化慢,在变化时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几乎不衰减,到达新稳定态的弛豫时间长,也被称为慢弛豫参数或慢变量( 往往是一个或很少几个) ,是控制系统演化的关键变量,与之相反的变量被称为快变量。在系统的演化进程中,序参量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各个子系统实现有条不紊的运转,在役使快变量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快变量的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役使大系统在临界点上失稳,实现无序至有序,低级至高级的转变,此即伺服原理。[15][16][17][18]

  2. 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协同学理论强调了内部协同作用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强化“协同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充分凸显了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区域经济不能孤立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应该对其他区域开放,让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交换。( 2)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充分保障各区域高度的自主性,始终维持区域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才能使得区域经济系统长期远离平衡态,增强并稳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来提高大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协同学内涵

  协同学理论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赋予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刻的协同学内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具有的共生性、有序性、高效性及动态性四大特征逐一反映了其理论内涵。共生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意味着经济组分之间相互开放且相互依赖,彼此之间的要素可自由流动,契合了协同学理论中开放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或能量交换的前提; 有序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将所有微小的无序运动整合成对整体网络体系而言有序的运动的关键点所在,系统有序性源于其内生的增长机制,正是协同学理论中促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协同作用; 高效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之一,始终追求各经济组分的高效整合,依托其内生增长机制集合所有子系统的最佳状态,推动大区域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与协同学理论中提升整体效益的目标相一致; 动态性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演化路径遵循由低水平的“初级---中级---高级”走向高水平的的“初级---中级---高级”的客观规律,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切合了协同学理论中强调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性。

  总之,协同学理论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也蕴含了其特殊的协同学内涵,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整体效益取决于子区域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状态,而决定子系统及子系统间协同演变路径的是系统序参量( 最关键的驱动因素) 以及参量( 所有驱动因素) 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应首先把握主要驱动因素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识别出控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探寻序参量与其他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理,从而系统性论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协同发展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并有机地整合成有序演变状态,始终保持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本质是资源、要素与产业三者的协同。作者进一步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与产业分工三者的协同,因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应包含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分工三方面。

  1. 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资源禀赋”,反映经济子系统各自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经验等多个方面,直接形成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 1 所示:
  
  ( 1) 区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过程中,不同演化阶段对应不同形态的区域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演化特征: 一是由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动态比较优势。初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层、中心层及外围层相对固定的静态比较优势。而高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演变成各层次资源可实行随时适应性变动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依据大区域经济体的整体效率要求即时调整子区域的资源配置; 二是由资源型比较优势转变为知识型比较优势。资源型比较优势,即初级阶段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区域经济。而知识型比较优势表明,信息、技术、管理等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要素逐步向核心层移动,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且明显优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即使是高级阶段的动态比较优势,高级要素的核心带动效用仍相对较强。

  ( 2) 区域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核心层为自然资源,而信息、技术、管理等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要素作用尚未显现,处于外围层。区域比较优势体现为仅以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为依托的低级、静态的资源型区域比较优势。各区域尚未充分挖掘其资源禀赋,提升空间较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亟待改善,对应图 1的底层阶段。中级阶段,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大区域经济系统的产业分工,通过与其它经济子系统间的协同运作适时调整系统内部结构。信息、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的协同提升效用显现,逐步向核心层转化,相应的自然资源向外围层移动,对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相应改善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整体上升为中级协同。高级阶段,大区域经济系统不断变化的协同发展环境役使各子系统对要素进行随时适应性规划,因而区域比较优势逐渐演变成核心层、中心层及外围层依据大环境即时调整的动态区域比较优势。各区域动态开发资源禀赋使得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加强,区域整体的协同发展状况最终实现高级协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