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目标及建议

来源:科学发展 作者:王丹,彭颖,柴慧,谷金
发布于:2020-12-04 共10734字

  摘    要: 上海要立足于城市独特优势,强化国内要素流量枢纽地位,着力提升全球流量枢纽功能,以提升总部经济密度、增强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的国际化水平、促进要素市场平台联动、营造更加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手段,构建完备的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服务体系,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和创新生产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巩固提升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稳步拓展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关键词: 资源配置; 要素流量枢纽; 全球城市;

  Abstract: Shanghai should base itself on the city's unique advantages,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as a hub for domestic factor flows, focus on enhancing its function as a hub for global flows, raise the density of the headquarters economy,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factor markets and trading platforms, promote the linkage of factor market platforms, create a more ope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means, build a complete international service system for global resource allocation, stimulate the city's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and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its domestic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 and steadily expand its global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utually reinforc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s.

  Keyword: Resource allocation; Element flow hub; Global cities;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也是全球城市的特征标志之一。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全球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高低。目前,上海已初步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但与领先的全球城市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全球生产力布局面临重塑,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演进路径面临重大调整,全球城市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上海亟待把握新形势新趋势,创新思路,突破瓶颈短板,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目标及建议
 

  一、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资源配置是指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产品等资源要素在不同的用途、领域、组织之间,按照效率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选择、分配和组合的过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配置,即依托资源要素市场平台,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和平等交易,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分配与组合。二是行政(管理)配置,即公司总部依托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从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和布局的需要,按照高效率、高效能等原则,对各类资源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等有计划地进行分配与组合。

  全球资源配置是资源要素突破国界,依托全球资源要素网络、核心市场平台以及通行规则制度,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的过程。全球资源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兴起与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细化,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的全球生产力分散布局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的全球化利用成为必需,全球资源网络加快构筑并不断完善,这为全球城市的诞生及其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奠定了基础。

  (一)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特征

  关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目前尚未有权威界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的特定功能,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加速构建中孕育而生的。同时,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具有能级差异,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经济中心城市拥有高能级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核心节点。综合分析已有研究观点,结合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发展实践,研究认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依托其全球资源要素流动的核心枢纽地位和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以及产品、原料等资源在流动、组合、分配、管理中发挥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具有3个方面特征:一是全球城市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全球城市经济发展、市场平台容量、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不仅是资源要素市场平台的影响力。二是最重要的是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市场定价权、规则制定权、协调支配权,各类资源要素汇聚,且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对在岸或离岸配置都发挥决定性影响。三是需要市场配置与行政(管理)配置相互促进。除了需要拥有开放发达的资源要素市场平台之外,也需要拥有高密度的跨国机构总部。跨国公司既是市场配置的参与者,又是管理配置的推动者。

  (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要素构成

  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特征看,全球城市要发挥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需具备四大核心要素:

  一是机构。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等国际功能性机构,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体,不仅带来全球资源要素的汇聚,也通过参与市场交易、企业组织管理、产业链关联等渠道,控制、协调、引领全球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是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推动者。

  二是平台。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全球性市场平台,是全球资源的载体,是全球资源要素集聚、组合、交易等活动的场所,具有广泛的全球包容性、高度的国际参与性,市场价格、配置规则等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流量。有形的设施网络(如航空、海运网络)以及无形的信息知识网络,形成的庞大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商品流等,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是全球城市实现对全球资源要素组合、管理和辐射的前提基础。

  四是环境。高度发达的产业服务环境,集聚了众多服务全球的会计、律师、中介、金融、咨询、资产评估、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企业。它们不仅是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是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润滑剂,有助于促进全球资源要素的流动、创新组合,增强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和活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符合国际规则的市场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等,不仅有助于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与交互、国内外主体的便捷参与国际业务,而且有助于在接轨国际时,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的规则。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保障。

  (三)高能级全球城市形成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现实表征及路径特征

  目前,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是被公认为具有高能级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全球城市,其演变历程和发展实践体现了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形成的条件基础以及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特点,为上海确立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思路和路径提供了有益参照。

  1. 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现实表征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强大,拥有高质量的服务经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均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全球经济中心地位。2018年,纽约、东京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占所在国的比重分别为5%和20%,是全球仅有的两个GDP破万亿美元的城市。伦敦的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美元,居全球第5位。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超过80%,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经济发达。大量金融机构、贸易公司、交易所、律所、会计公司、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交通通信服务公司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为全球实体产业提供服务。

  二是跨国功能性机构云集,拥有高密度总部经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全球功能性机构的首选地,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度高,总部经济发达。如纽约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世界“总部中心”地位,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功能性机构在纽约得到快速发展。东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全球经济控制功能的选址地,目前东京聚集了超过2300家外资企业总部,占日本的76%,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居全球第2位。在伦敦,有超过100家的欧洲500强企业设立总部,超过3/4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

  三是全球连通性广且畅通,拥有高频率流量经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均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网络,是全球重要的要素集散枢纽。以纽约为例,纽约大都市区拥有美国最繁忙的机场系统,2018年纽约三大机场共处理旅客1.38亿人次,较2009年增长32%,其中45%的客流量是国际客流。纽约港是美国最大的海港,拥有优良的海陆空铁立体化集疏运体系,是美国最重要的产品集散地。优良的设施体系,广泛的国际联系,使得纽约的全球连通性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名册》报告显示,纽约的全球网络连通性连续多年领先全球其他城市。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字时代下的全球流动》排名显示,纽约在商品流、服务流、人员流、金融流、数据流等整体处于第一梯队。

  四是要素市场高度发达,拥有高能级平台经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要素市场发达,是拥有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全球金融中心。目前,纽交所是全球最大的主板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IPO数量及市值均居全球第1位,市值接近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0%,上市公司超过2400家。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2019年外汇交易总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43.1%。同时,国际企业或机构参与度高,国际化程度强。纽交所2400多家上市企业中,22%来自海外。伦交所2100多家上市企业中,30%来自海外。庞大的交易规模、众多的金融产品、活跃的金融创新以及完善的制度环境等,使得纽约、伦敦等始终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具备全球要素市场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

  五是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拥有高浓度创新经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创新经济发达,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东京自1949年开始就推动自有企业全球创新网络布局,设立了东京亚洲总部特区,巩固东京亚洲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地位。伦敦作为全球“创意之都”,引领了英国创意经济发展。除了科技创新之外,制度创新方面也具有国际引领力。纽约推出的“科技天才管道”“经济适用房计划”等政策制度,以及伦敦颁布实施的专利盒政策,“知识天使”创新指导网络等政策制度,都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澳大利亚咨询机构2thinknow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报告》显示,纽约、东京、伦敦在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占据前3名,在综合创新能力、科技服务功能、创新环境、文化创造力等方面领先世界。

  2. 形成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路径特征

  一是有各自的立足点。纽约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形成主要依托“二战”后所形成的以美元和美国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优势。伦敦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形成主要依托与英联邦成员之间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以及英国在国际规则影响力上长期积淀的优势。东京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形成主要依托日本快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以及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所形成的庞大投资贸易网络的优势。

  二是重点突出。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并非“全能型”,而在是拥有较强金融、贸易、经济、投资等综合功能基础上,突出优势功能。纽约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突出了证券、基金、投行等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拥有国际金融要素资源的创新、组合以及配置的主导力和支配力。伦敦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突出了外汇、保险、航运金融等领域全球影响力,以及在大宗商品定价、交易、物流等方面拥有规则、指数等国际话语权。东京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突出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在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创新等方面均具有全球引领性。

  三是动态发展。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在全球城市功能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了功能发挥的动态发展。伦敦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过程中,顺应全球贸易重心从欧洲地区转向亚太地区的新变化,剥离产品贸易和运输等功能,强化国际贸易规则、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功能。纽约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过程中,顺应全球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科创中心的新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功能的培育提升,加大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深度联动。纽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把科技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塑造“全球创新之都”列入城市2040远期发展战略规划。

  综合而言,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在全球城市形成过程中,全球城市立足于城市特点,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的。上海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全球城市的路径和既有模式,而应立足于城市独特优势,顺应时代特征,创新思路,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功能,开辟具有上海特点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增进路径。

  二、 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思路与目标

  近年来,上海依托“五个中心”建设,大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初步具备了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个别市场指数已成为要素交易定价的风向标。1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成交金额均居全球第4位,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交易量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1位,机场货邮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等。然而,相比较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培育尚且不足,资源配置主体的能级不高、要素平台功能不全、国际资源流量偏低、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短板较为突出。但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不能简单照搬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的经验,过分追求指标表现,而是要顺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趋势,创新思路、探索路径。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全球城市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将产生重大影响,上海迫切需要创新思路,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思路

  鉴于上述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未来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基本思路应是:立足于城市独特优势,强化国内要素流量枢纽地位,着力提升全球流量枢纽功能,以提升总部经济密度、增强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的国际化水平、促进要素市场平台联动、营造更加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手段,构建完备的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服务体系,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和创新生产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巩固提升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稳步拓展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其中,需要着力推进五大思路创新:

  1. 领域:从“全面推进”转向“聚焦重点”,强化上海城市独特优势的支撑作用

  独特优势是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形成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支撑点。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也应立足于自身独特优势。回顾上海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上海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成为新兴的全球城市,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强大的产品生产能力以及规模庞大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这些是上海的独特优势。因而,上海立足于城市独特优势,以市场需求、产品生产带动商品流和贸易流,以商品流、贸易流驱动资源要素流,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资源配置支撑点。

  2. 范围:从“全球范围”转向“重点区域”

  顺应全球生产力从分散布局向近岸布局、国际资源要素全球性流量放缓,同时国际区域内素流动加速的大势,将强化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的视角从“全球范围”转向“国际区域”,依托已有的贸易、投资等优势地位,以及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塑造面向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地区的资源要素国际枢纽,强化对该国际区域的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目前,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地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贸易、投资的新空间,近年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对这些国际区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3. 主体:从“引进外资”转向“引外聚内并举”

  集聚众多高能级的国际功能性机构是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上海大力引进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取得明显进展,但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城市相比,上海跨国公司总部仍存在明显的“量级”和“能级”落差,以及“领域”短板。未来,上海应顺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大势,继续大力吸引更多、特别是服务领域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等落户上海,同时加快对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成长性企业的集聚和培育,构筑内生性的全球资源配置网络。

  4. 流量:从外部资源“大进大出”转向打通“内外流量”和双向配置资源

  资源要素流量对于提升资源配置功能至关重要。上海要积极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强化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战略链接地位,将原来依托对外开放桥头堡地位,通过资源要素“大进大出”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路径,转变为塑造国内资源要素配置核心地位,以及国内资源要素配置制度环境对接国际的先锋地位。强化国内外资源要素的能量互换,通过构建网络拓展、产品创新、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强大吸引力,促进国内外资源要素流的集聚、组合和辐射,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5. 载体:从“搭建平台为主”转向“塑造环境为主”

  近年来,上海不断强化资源要素市场平台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但总体来看,市场功能尚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品组合创新不够等。未来,上海亟待提升市场平台运营能力,着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提升国内流量的配置主导力、国际流量的承载力和配置水平。同时,在国际资管、科技成果应用、贸易物流等上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着力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平台标杆。

  (二)未来三年目标

  围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不断加快主体集聚、平台提升、流量拓展和环境优化,经过3年的努力,争取实现:

  ——全球功能性机构加速集聚。具有洲际资源配置功能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突破100家,科技类、贸易类、资产管理类内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加速进驻,本土世界型企业梯队培育体系逐步完善,本土大型企业总部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要素平台功能不断完善。要素平台的国际化产品创新能力、国际互联互通能力不断增强,贸易类平台、技术交易平台以及数字化平台加快建设,平台间联动协同进一步深化,要素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球流量的配置密度稳步增加。证券市场筹资和交易规模、口岸货物贸易总额、客货运吞吐量等总量指标进一步夯实巩固。金融市场的国际参与度、上海交易所“价格指数”的大宗商品定价案例数、上海技术网络中国际机构参与比例、在沪外国人才数、国际中转货物比例、国际航线数量等国际化指标不断提升,离岸配置流量快速增加。

  ——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形成有利于全球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要素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全球流量不断拓展的税收环境、创新环境、竞争环境和政策环境。信用评级机构、技术估值与转移机构等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本土专业服务业服务能级加快提升。

  三、 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对策建议

  按照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思路,聚焦近年来的任务目标,近期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一)加大对外资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招引和服务力度

  依托国内稳定的投资环境和庞大市场优势,紧紧抓住《外商投资法》出台契机,实施更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总部招引和提级支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业务准入门槛,进一步简化负面清单,完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已有跨国公司总部升级,吸引更多更高能级的总部集聚。优化对存量跨国公司的服务,在稳住有行业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基础上促进其提级。着力吸引科技类、资产管理类、贸易平台类外资总部。通过提升在沪跨国机构在全球投资贸易中的支配力,带动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流动。

  (二)加大对本土世界级企业梯度的培育力度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升规支持,对首次升规企业给与奖励。加大对高成长潜力企业培育支持,加大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有高成长潜力民营企业的引育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的跟踪服务,根据其发展需求提供及时的针对性服务,加大对高成长潜力企业的上市培育支持力度。加大对微型跨国公司的培育支持,把握互联网和数字化正让中小型企业快速崛起为“微型跨国公司”的契机,建立健全本土微型中国公司认定标准和支持政策,加大用地、资金、人才和场景应用需求的保障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的支持比例,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一批微型跨国公司快速成长。

  (三)打造一批国际化的要素市场平台标杆

  优化市场化、国际化产品上市制度,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性、具有国际交易属性的金融产品、航运服务产品、技术产品,丰富境外可参与的产品选择。拓宽境内外要素市场合作领域,支持在沪各类要素平台与境外同类型交易所保持密切沟通,支持境内外要素市场在产品开放、指数编制、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借鉴国际要素平台通过收购与兼并发展成为国际化、综合性交易所集团的发展路径,支持在沪要素市场推进体制改革,通过并购等方式与国外同行开展股权合作。在金融市场、数字贸易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平台标杆,提升市场平台“在上海、为全球”的运营能力。

  (四)推进要素市场间协作联动发展

  加快推进外汇期货衍生品发展,满足管理投资其他金融产品特别是期货产品的汇率风险需求。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大力开展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深入推进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推动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发展。加快推进OTC场外市场发展,全面梳理全市各板块证券市场规则,率先推进科创板、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多层次市场之间有效的制度衔接和转板机制。加强全球人才市场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联动,强化金融市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应用场景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和配置功能。着力引进和培育VC、PE等股权投资机构,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多样性融资需要,深化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的联动。

  (五)构建更加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大力推进面向全球的金融产品研发,如汇率、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品,促进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的中心。积极推进上交所“国际板”建设,逐步增加沪港通、沪伦通的额度,推进合格的境外机构参与境内货币市场,推动建立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市场。加快上海国际资管中心建设,打造国内外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积极推进跨国公司总部资金池账户和自贸账户合并,增强账户使用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上海价格”的影响力,有步骤地将钢铁、稀土、黄金等国内需求量大的大宗商品纳入人民币计价范围,引导和鼓励跨国经营的国有企业将所经营的大宗商品使用在沪交易所的指数定价,大幅度增加上海清算所国际化清算服务比重。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大力发展离岸银行、证券、保险、再保险、金融衍生品等业务。支持上证所等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研究在新片区建立国家级金库。

  (六)夯实国际航运枢纽门户功能

  牢筑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基本盘,密切跟踪国际航运动态,关注班轮切实需求,围绕班轮空箱调运、枢纽集拼和服务保障,提前锁定班轮空箱转运、国际中转和新一轮航线调整枢纽选择等业务聚集项目,调整码头资源,提高内贸集装箱服务能力。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启动浦东机场四期工程,推动浦东货运区建设,优化浦东机场货运设施布局,增加两场货运设施和资源供给,优化航线网络建设,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推动浦东国际机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航权安排,提升国际和国内航线网络的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七)提升全球贸易投资网络枢纽作用

  深化口岸营商环境改革,实施跨境贸易营商环境3.0版,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继续着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拓展中日韩、东盟贸易。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型服务贸易,在临港新片区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评估和分类监管,建设虹桥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支持浦东软件园等申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支持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国际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利用在沪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信息、软件等技术企业参与技术集聚和平台运营。依托临港新片区打造离岸贸易先行区,支持跨境电商总部型机构加快集聚发展,大力推动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八)建立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网络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网络合作伙伴当中外地机构、海外机构的参与比例。积极推动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纳国内外机构、团队或人员参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建立新型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提升创新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开放创新、多地协作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部署建设高级国家实验室,探索不同国家和不同实体的新模式来参与建设和运营,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水平和能级,打造国际科技合作的“上海样板”。

  (九)打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构建适应离岸业务发展的税制环境,对上海的离岸金融业务收入进行税收减免,对经认定的高端金融人才给予税收优惠,并将“离岸贸易”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进一步加快发行制度改革,完善退市机制和失信行为惩罚机制设计,确保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提升市场流动性。试点实行符合资管行业特点,有助于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税收政策,延长在沪注册资管机构买卖股票债券的增值税征缴周期,优化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征税方式,允许更长时间内的项目间轧差。积极参与制定期货法,率先制定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安排。实施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相适应的人才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认定评价机制,提升国际人才流动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在华工作的非A类外国人的法定工作年龄高限,明确创业签证的申请标准、鼓励或禁止领域、待遇和配套政策,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十)以跨区域要素市场联动建设夯实国内统一市场体系

  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强化跨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建设,引导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有效衔接。支持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对接浙江自贸试验区,合作建设国际油品交割基地,支持区内油品全产业链贸易自由化,推动建设保税品登记中心,培育沿海地区保税油现货市场。规范长三角区域金融、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和数据市场的管理,完善区域要素资源合作体制,支持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区域平台建设,发起成立长三角交易所联盟,以航运交易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为重点,探索打造跨区域综合性交易所等载体,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十一)打造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相匹配的服务体系

  聚焦补足服务体系缺失环节,大力培育、引进再保险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技术估值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促进服务体系形成完整闭环,形成完善的服务生态圈。聚焦提升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运作能力,对标全球同业先进水平,推动本土金融、法律、咨询、会计等高端服务业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市场公信力、一流专业水准和高度国际化的本土生产性服务机构。同时,围绕跨国总部业务开展所需要配套服务,进一步加大开放步伐,如批准全球性的托管银行在境内开展托管业务的资格,支持发展国际化的公募基金登记注册外包服务机构等,为跨国企业支配全球资源要素流动提供支持。

  (十二)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率先建设全国金融综合性功能监管试验区,争取中央给予上海更多的监管事权支持,依托临港新片区、陆家嘴金融城打造类似伦敦金融城的金融特区,开展综合性的“监管沙盒”试验。拓展和完善央行上海总部的全国性功能,争取央行下放其公开市场操作等与市场交易密切相关的职能至上海总部,提升上海总部金融政策制定和决策的职能,积极争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或提升分支机构监管职权。积极争取国家在空域管理、航权分配、时刻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拓展中远程、洲际航线,争取交通运输部将中资方便旗邮轮无目的地航线试点拓展至上海邮轮港,促进邮轮业恢复发展。

  注释

  1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成为全球影响力第二大运价指数。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王丹,彭颖,柴慧,谷金.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思路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11):31-3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