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进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3970字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先是通过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理论分析,研究了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性问题。接下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基础条件、经济效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明了影响其集群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对以上主要因子分析的基础之上,又引进了集中系数,主要从横向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水平做了实证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结果和集中系数结果一并纳入综合评价中。最后现实条件,提出对策建议和战略推荐。论文试图在提升区域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结论如下:
  
  第一、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主导作用更强;同时,政府调控的引导作用应该适度,不能过多越位,以防为今后发挥市场作用铺设障碍。就例如在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计划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这是一个产业发展初期所需要的一股必不可少的扶持力量。
  
  第二、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是一个空间概念,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与不经济的效应并非按照预期中规划发展,具体效应还需要以后长期定向的分析。但是,根据当下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至于集群化初级阶段能否顺利度过,能否顺利转型,还需要不断地跟踪分析。
  
  第三、在通过对辽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后,以及综合评价分析得知辽宁总体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水平还相对较低,差距较明显。如果要突破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摆在集群化、现代化道路上的两座大山,即辽宁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这两股阻力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能够该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其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第四、由于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数据有限,仅采用 2013 年的数据,主要是现如今辽宁现代服务业统计口径在变化,2013 年与之前的口径还未统一,做比较没有现实意义。而 2014 年后的数据还没有整理出来,面临数据纵向分析两难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撰写过程中,笔者虽阅读大量的文献,但因目前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及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为本文数据的采集和甄别增加了难度。希望今后的研究学者能够突破现有的产业数据,采用集群数据分析研究。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对该篇论文的写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通过更多的交流提高论文研究水平。由于研究水平有限,笔者深知本文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只能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完善,也希望本文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7(7):118-120.
  
  [2]王选庆。服务经济下的流通发展[D].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2011:24-26.
  
  [3]王一兵。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0(7):56.
  
  [4]王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1(3):55.
  
  [5]沈鹏飞。基于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N].济南大学,2011(12):24.
  
  [6]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J].暨南大学,2004(6):161.
  
  [7]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N].辽宁师范大学,2013(05):5.
  
  [8]刘乃全。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N].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11):68.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 杨 永 志 . 基 于 SWOT 分 析 的 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D]. 天 津 工 业 大学,2010:111-134.
  
  [11]崔璐。辽宁省程式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36-168.
  
  [12]任英华。现代服务业集聚统计模型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0:77-89.
  
  [13]李亚林,袁声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一个集群品牌维护的博弈模型分析[J].第二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暨华东六省一市商经学会第 19 次协作研讨会,2008(06):2.
  
  [14]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为例[D].同济大学,2008:68-98.
  
  [15]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38-78.
  
  [16]祝佳。产业集聚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基于广东服务业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6):74-79.
  
  [17]杨楠。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中国市场,2013(14):62.
  
  [18]编辑部。关于现代服务业[J].中国经贸导刊,2010(19):12-14.
  
  [19]朱彩风。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9:56-58[20]赵俊平,王智伟。大庆高新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2010(1):15-17.
  
  [21]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基于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66-72.
  
  [22]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R].2014(1)。
  
  [23]张琛。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济南市为例[J].开发研究,2014(8):34-37.
  
  [24]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Silicon Valle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24.
  
  [26]王青。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N].长春工业大学,2012(03): 5.
  
  [27]胡正斌。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N].河南大学,2013(06):3.
  
  [28]赵延年。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 SWOT 分析[J].现代商业,2011(03):83-84.
  
  [29]李艺,王会军。辽宁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2011(03):899-901.
  
  [30]宋德军。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的实证与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04):75-81.
  
  [31]庄惠明,黄健忠,陈洁。基于“转世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03):83-89.
  
  [32]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34-41.
  
  [33]刘宇。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D] 东北大学 2008:47-49

        [34]西蒙。库兹涅茨着,常勋,潘天顺,黄有土,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一总产值和生产总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6.
  
  [35]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刘乃全,贾彦利,张学良,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
  
  [36]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7]段利民。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 Grange:检验研究[J].生态经济,2009(7)。
  
  [38]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9]McKee L. David. Service, Growth Poles and Advanced Business. Economics.Service. 2008(2)。99-107.
  
  [40]Robson Peter. The Economics of Integration [M]. London:business, 1984:50-76.
  
  [41]Roberta Ash.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Hong Kong and Guangdong[J]. Asia Europe Journal, 2003, (1): 281-289.
  
  [42]唐勇,刘云业。对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2):7-9.
  
  [4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102):147-158.
  
  [44]Theodore W ·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M].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61(15): 1-17.
  
  [45]阎金明。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探讨与研究,2009(O1): 04-11.
  
  [46]王爱兰。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缭望,2006(08): 18-21.
  
  [47]茅媛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N].扬州大学,2010(06)。
  
  [48]Vinod H D,Nonhomogeneous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 Telecommunication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2, 3(1):530-550.
  
  [49]KUZNET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M].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l971 :32-54.
  
  [50]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1]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36-42.


  致谢
  
  时间的河入海流,终于还要分头走。短暂的两年半在沈大的硕士生涯就要结束,漫漫论文征程中的艰辛、迷茫、失望与彷徨,帮助了我成长。在此,我要向这一路上对我有帮助、关怀照顾的人,表达我最最真挚的谢意。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柏霞教授,能够在刘老师的门下做学术对我是莫大的荣幸,她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在论文创作的路上,对我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都受益匪浅。在论文开题阶段,刘老师严格把关,经常在百忙之中与我共同讨论论文的定向问题,一次次的讨论,又一次次的推翻,再接再厉,老师为的就是我在接下里论文的写作当中能够顺利有序。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不间断的监督与提点,解答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在定稿期间,刘老师对我的论文认真批改,逐字逐句把关,并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我的论文一步步的升华。除了在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刘老师在生活中也细心关心我的成长,当我在迷茫、念家时给与了极大的开导与鼓励。这些使雪梅在沈大的学习生活中感到特别的温馨。
  
  其次,感谢沈阳大学经济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在两年来专业学习上的指导以及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与的无私的建议。感谢我们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所有研究生同学的大家长孟老师,她总是给与我们很多的关爱。感谢 2013 级所有的同学,这个集体里每一个人的贡献都填充着一小小块的记忆,是你们丰富了这段历程的色彩,我珍惜这个阶段收获的友谊。还要感谢那些默默支持我的小伙伴们和最亲爱的家人。
  
  再次,感谢给我提供参考的每篇论文的作者,在你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才完成了今天的毕业论文,你们为我论文的构架提供大量的资料,谢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