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联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54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探究
【第一章】区域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果研究绪论
【第二章】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第三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第四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联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提高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增长:本文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会降低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而会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究其原因,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以及知识外部性效应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降低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盈利收入。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发展,会促使集聚区内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内形成品牌效应,在区域市场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使相关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得到更高的市场认可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激发和创造市场需求,从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逐年扩大 .

  (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不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根据第三章的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视企业专业化程度而定。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表明,当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时,许多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聚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降低产品的价格增加产品的攻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实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专业化程度较弱时,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会促进集聚区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当专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高度专业化时,虽然专业化分工会较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分工的过于细化,会造成集聚区企业间知识传播的路径过长,进而影响到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有效性,最终导致相关企业的协作效率低下,降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些企业因此会退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然后通过产业关联性,对相关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向作用。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处在比较高的水平造成了服务产品的过度竞争,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乃至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增长: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种类越多,消费市场就会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企业赚到了钱,就会投入更多的钱去生产更好的产品,消费者也愿意花钱去购买产品,消费与生产相互促进,集聚区经济就会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所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规划设立了一批综合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有目的的扶持具有良好市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范发展快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促进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水平,从而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增长。

  5.2 相关建议。

  (1)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人才引进、优化产业布局、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等多项配套措施来促进集聚区企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逐年发展壮大。但与国内外的发达城市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仍然较小,集聚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政府应该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建设,带动就业,进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

  (2)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由第四章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城市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分析可知,江西省、湖北省及湖南省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较国内发达地区来说,其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部门应着力推动企业效益不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转变,建立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试点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业试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资源要素集聚,重点推进金融业、物流业的合作。此外,江西和湖南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集聚发展水平较湖北省来说较弱,发展不平衡,因此可以加强三省在该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合作,发挥湖北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优势,扶持和帮助江西和湖南薄弱产业的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3)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

  由第五章实证分析结果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说明其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过高,结构不合理。因此我们应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和外包出去,向高端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步一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现代生产服务型转变。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和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

  (4)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与队伍建设。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区域内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的、面向企业需求的培养服务业人才。同时,相关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服务业。由于国外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国内发达,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国外优秀服务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的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业人才。

  (5)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消费者是无法在购买服务之前进行试用,因此企业的良好的声誉口碑则会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心理保障,降低了消费者因为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而产生的担忧,担忧服务的质量不好。所以口碑和品牌效应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企业的发展水平的不同,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而缺乏资金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先立足于集聚区,进而向区域发展。当然,我们也知道,对于许多中小服务企业来说,它们凭借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难度较大、而且时间成本也高,况且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其经营生存周期也是不长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打造区域品牌,相关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政策支持,了解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各自生产性服务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相互合作,发展好的企业要帮助发展不好的企业,对于发展好的企业应该培育其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浩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5,05:67-77.
  [2] 刘璐。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两广城市的对比分析[J].当代经济,2012,23:109-111.
  [3] 程中华,张立柱。产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5,03:112-118.
  [4] 金春雨,王伟强。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5,01:3-9.
  [5] 王秀明,李非。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22-127.
  [6] 陈迅,陈军。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33-35.
  [7] 张云飞。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4,01:108-113.
  [8] 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37-147.
  [9]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03:70-78.
  [10] 刘长全。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国外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03:99-107.
  [11] 石灵云。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D].复旦大学,2008.
  [12] 胡永亮。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6.
  [13] 张卉。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复旦大学,2007.
  [14] 姚凤阁,仲深,周忠元。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 1990-2008 年中国三大经济圈城市面板数据[J]. 城市问题,2011,01:57-61.
  [15] 陈立泰,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0:65-71.
  [16] 李斌,刘子琳。专业化、多样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 GMM 方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07:49-54.
  [17] 韩峰,王琢卓,李玉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06:19-27.
  [18] 陈增明,陈锦然,余香。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行业与地区数据[J].怀化学院学报,2015,03:17-22.
  [19] 刘丽萍。基于空间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6:91-99.
  [20] 赵成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以江苏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8,01;51.
  [21] 谷宇,刘平洋。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05.
  [2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3] 吉亚辉,李岩,苏晓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J].软科学,2012,03:15-19.
  [24] 陈洁,王耀中。产业关联、空间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7:35-46.
  [25] 黄永兴,刘莉。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J]. 统计教育,2007,06.
  [26]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7] 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3-160.
  [28] 刘曙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9] 潘珊珊。产业关联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
  [30] 张益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的有效形成:鲁省证据[J].改革,2013,11:55-64.
  [31] 罗海平。优化开发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2] 党怀清。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7,06.
  [33]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
  [34] 潘辉。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5] 邬丽萍。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36] 石东伟,何永芳。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J].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3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8] 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9] 臧霄鹏。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生产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0] 宋永辉,郭亚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9-52.
  [41] 徐全勇。基于 VAR 模型的上海市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90-97.
  [42] Ochel W,Wegner M. Service Economies in Europ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J]. Unternehmen Gründen Ist Nicht Schwer,1987, (June):367.
  [43] Iashmi P ,Kumar S. Economic Growth and Impact of Service'sSector in In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 Economic Research,2012.
  [44] Rivera-Batiz F L. Increasing returns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1988,18(1):125-153.
  [45] Ofer G. The service sector in Soviet economic growth : a comparative stud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6] Hansda S. Sustainability of Services-Led Growth: An Input Output Exploration of the Indian Economy[J]. General Information, 2005.
  [47] Banga R. Critical issues in India's services-led growth[J]. 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New Delhi Working Papers,2005.
  [48] Dorothy I. Riddle. Service-Led Growth: the role of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19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