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8839字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唯物辩证法关注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着精辟的阐述。它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也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一方面受到自身素质、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角度去调查和分析,思考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当今时代,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国际背景和深入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宏观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失、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等微观环境。这些宏观、微观因素的掺杂都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从正面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具有着开放、活跃、爱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和特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祖国、对党的大政方针认同和赞成,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有大价值的人。但受内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些人身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非主流人生价值观。而研究这些主要的非主流人生价值观的成因、表现形式、对策等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更有价值。这亦是本论文的写作意义。

  一、"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慈"的丢失。

  全球化趋势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地的各种资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无障碍交流。世界的距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愈加方便。然而,就是在这一浪潮中,有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利用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略,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在西方所输出的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思想。美国的文化研究专家克利斯多夫在他的着作《个人主义文化》一书中曾指出:

  "美国正存在着一种濒临死亡的文化,……一种极力推崇个人主义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把个人主义的逻辑引入了人人皆敌的混乱,把对幸福的追求引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主义死胡同".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本质就是将个人同世界对立起来,把自我利益放在首位,任何影响自我利益实现的个人和群体都被他们视为阻碍自我实现的障碍。这种思想推崇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对立看待,认为社会利益、民族利益是妨碍自我利益实现的障碍,要予以抵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把实现自身利益作为最高目的,他人、家庭、集体、民族在他们看来只是实现自我利益的途径或者是阻碍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这种"个人主义"的实质就是极端利己主义。在这样思想的引导下,每一个人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每一个人都会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由此便会导致社会氛围的紧张,破坏社会的团结。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一个人眼中只有自我,而不存在社会公共意识,那么他人、家庭、民族的利益又怎样得到实现?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信任、社会道德必然面临严峻挑战。本世纪初期在西方国家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这种思想泛滥产生的严重后果。对于经济利益的痴迷、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任的危机。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显然是违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但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与侵略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试图弱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干扰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在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少部分的人表现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冷漠甚至是否定,在有些大学生中存在的民族观、国家观淡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下降等现象,都体现了这种外来文化渗透的影子。

  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蔓延也与其内在因素有关。由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特定时期,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祖孙同堂的家庭结构中,他们从小受到的爱护较多,生活磨练较少,自私心理较浓厚,自主意识薄弱,缺乏独立性。这些成长经历不可避免的对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愿奉献,敬业意识、自律意识欠缺,艰苦奋斗精神不足,盲目崇尚西方价值观念,贪图享受,过分注重自我等等。他们觉得个人的利益是比较实际的,而国家集体的利益则是比较玄虚的。一些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凡事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们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物质化"、"功利化",对其它同学冷漠无视、毫不关心,对集体冷漠淡然、缺乏热情,对国家大事更是事不关己,毫无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果从老子"三宝"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行为看作是有违"三宝"思想中"慈"的要求的。"慈"是博爱,是无私精神的展现,它强调的奉献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大学生中出现的损人利己、无视生命、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与它的精神背道而驰。用"慈"的思想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纠正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偏颇成为一种可能。

  二 "奢侈行为"的盛行与"俭"的丢失我国正在经历的伟大的历史变革即改革开放,为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在这场变革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发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都大幅度提升。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弊端,比如滞后性、唯利性等。而正是市场经济的这一弊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奢侈行为"、"唯利主义"思想的膨胀。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在这一经济制度上的价值观应是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在保证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这样的价值观符合我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协调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格局。这样的经济格局使利益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每个个人、每个集体、每个地区都在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使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于是便使有些人产生了不法的想法,违法竞争、假冒伪劣、投机取巧等等。当代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出身背景不同、地区环境不同,客观上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差异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奢侈行为"的倾向。在大学生活中攀比现象严重,有些大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挥金如土,不考虑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来摆阔,将享受奢侈品作为引领潮流的表现,追求高端的时尚用品。甚至有些靠国家助学金生活的贫困学生同样存在奢侈享乐的倾向。他们崇尚享受,追求奢侈的生活,而把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抛弃了,这是值得全社会深思的严峻问题。

  只注重实际利益,不考虑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非主流价值观取向之一。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会产生许多消极结果。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私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便是受这一消极结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人利用不当手段急剧积累财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此外,一些在市场经济改革中获得了利益的群体,他们往往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炫耀自己的财富,这影响了全社会的价值取向,造成社会的拜金主义倾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为集体牺牲的优良传统似乎已不为人们所接受。这些现象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的价值取向,使得爱慕虚荣的风气兴起,在他们眼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金钱的多少,就是消费能力的高低,就是衣着的品牌,也就是说把财富当作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和金钱相比,社会、法律、道德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金钱最现实,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2011 年长江大学学生付继成因为炫富被人绑架杀害,许多用人单位面试问题首先问"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一些女大学生比嫁"富二代",炫富、拼爹、拜金等等,成为与大学生相连的高频词汇。这些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偏离了"三宝"思想的"俭"的要求。一个人能否知道满足、能否知道适可而止,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欲望,人们必须适可而止,尽可能的"少私寡欲",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偏颇。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心的稳重,永远保持乐观、健康、幸福。

  三 价值观体系的多样与"不敢为天下先"的弱化。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思想,首先强调的是谦让,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要有所作为,但是这些作为应是博爱的、无私的作为,而不是与世间万物的相争;另一方面,"不敢为天下先"思想强调的是人们不能背离"道"而行有违天道的"不能为"之事。然而纵观当代社会,背离这一思想的现象比比皆是。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不讲谦让,彼此为了小利而相互明争暗斗的事例时有发生;不讲道德,甚至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的行为也经常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当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多样化之后,"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弱化而产生的。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和传播,这使得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日益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的网络中,世界也成了一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人和任何角落都被联系起来,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存在于互联网之外。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由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资源的权力,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由公布信息的权力。互联网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巨大,可以说它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正是由于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发布与汲取是自由的,所以在这样的世界中,信息的传播范围与速度是不由政府、社会、学校或某个人所控制的,任何力量也没有能力控制如此庞大的系统。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使得其上的资源信息良莠不齐,西方世界的一些思潮和主义也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不断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迫切渴望新知识的当代大学生成为吸取新鲜资源的主要群体,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难免造成大学生们在学习各种先进思想的同时,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或思潮的影响。

  其次,在教育模式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来源广泛化,因此在教育模式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家长和教师的地位就有所下降,甚至会受到受教育者的质疑,这也在一方面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体系日趋多元化。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占有信息量的不对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和知识,而不能自由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在网络化的社会中,这一现象被彻底改变了。教育者受到被教育者的质疑和挑战的这一现象,从共同学习的角度来说不无坏处,但是对于教育者的威信来讲却会带来消极影响。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盲目质疑,并不能起到促进教育活动的目的,相反只会导致教育关系僵化,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教育学家米德关于教育传播的方式有专门的理论叙述,在这一理论中,教育的传播方式被归纳为三种类型:先育方式、同育方式、后育方式。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受教育者知识来源的多样化,传统的由教育者利用知识不对称所进行的先育教育受到了挑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学习的同育教育模式出现,甚至发展到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后育教育。这些都是互联网发展对教育模式和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冲击的具体体现。

  另外,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入侵,也是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多元化的原因。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抱着冷战时期的思维,企图以瓦解社会主义国家为目的,大肆对我国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这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优势,不仅强行占据了互联网世界的话语主动权,并以此为手段来大力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经济优势等等,在互联网的世界对别国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洗脑。国际政治研究专家托夫勒在他的《权利的转移》一书中曾发出这样的警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西方存在着这样一种理论,认为英语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世界语言应被英语所统一;就价值观来说,他们也认为只有西方的价值观才是先进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应该形成以西方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统一价值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西方世界应当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一直以来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这一趋势目前正在发生在网络世界里,他们试图在网络世界中继续开辟他们的新殖民地,这一趋势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积极采对策,避免使它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消极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的几点原因,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果从老子"三宝"思想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弱化。

  就谦让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谦让意识往往不够,他们的许多作为往往是有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以大学的奖学金为例,而且每个班、院系的奖学金颁发名额有硬性规定,即使一个班或者一个院系有很多同样优秀的学生,但是基于名额固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因此奖学金的评比就引发一些大学生在 25%的综合表现做文章,因为综合表现有加分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奖学金评比的过程中就出现不少怪现象,诸如为拿奖学金特意去献血、用绘图软件伪造专业论文、托熟人盖假章等等,更有甚者为争名额好友反目成仇。诸如此类的现象恰恰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弱化。

  第二节 当前我国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背景下,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人生价值观建设就成了社会的当务之急。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里,如何在我国高校更好的开展针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注重知识传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是将现成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并不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的接受程度。这样的价值观教育缺乏生气,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教育性质。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缺乏真切的情感体验,缺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大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注重思考,注重对知识的自我探究,如果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忽视这些特点,而是一味的搞灌输式教育,只能是事半功倍,得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认为,"如果对传统教育的基本观念作一般的表述而不是作精确的阐明,大体上可以找出以下几点:教育上所用的教材由过去已经编好的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组成,因此,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的一代。过去也已经形成了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学校的道德训练就在于培养符合于这些规范和准则的行为习惯。最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校构成和其他社会组织显然不同的机构。只要设想一下通常的课堂、课表、分班、考试、升级和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就会明白'组织的形式'是什么含义。"如果从杜威的上述理论来反思当代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那么我们的描述是,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人生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全盘的灌输给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只是知识的"搬运者",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也不允许受教育者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师角色更像是知识的搬运工,而非启发者。他们把现成的理论"搬运"给受教育者;或者是在受教育者身上发掘符合传统理论的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是教育者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所信奉为真理的教条,在这个知识急剧发展的时代很有可能已经不再正确。

  所以,在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的价值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真正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价值观。

  二 重视人的工具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在我国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工具性、强调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意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意识形态化现象。这种人生价值观教育强调德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和功能,主张德育要以社会的思想为最终目的,德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只是片面的强调其社会功利性价值,把大学生简单的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轻视甚至忽略了大学生作为个人的各种合理性需求,这些都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实现,从而也不会得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带有工具性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只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但是却忽视了社会有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功能。人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指导,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如果过分强调价值观教育的工具化,那么就会造成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泛思想形态化。这就会造成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过分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削弱。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公平性、互动性、平等性,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也存在着忽视对受教育者人文关怀的现象。比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等等,这些都影响了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 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能力培养。

  教育发展到近代,越来越重视实证精神。由此发展而来的各种理论奠定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例如培根的"知识中心主义"、笛卡尔"理性主义"的自我观,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这种实证思想强调理性的力量,在实证的教育理论中,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逻辑思辨的证实才能得到确认和推广。这就十分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正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所欠缺的。再多的知识也只是观念、理论而已,它不能成为事物本身,知识要转化为实在的行为和事物就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或背诵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更要教育学生去躬身实践这些理论,使这些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些巨大的变革也使社会特点发生变化,比如,公民拥有了更多的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我的平台与条件,这也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拥有了更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与意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绚丽多彩的社会中达到了自我人生价值与理想的实现,这些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鼓励。然而,如果这些自我意识演变为错误的个人主义甚至是狭隘的利己主义,那么它与我国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相违背的,是应当予以及时纠正的。

  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年龄的特点,思想还不成熟、阅历还不丰富,所以,面对一些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诱导时,容易误入歧途。当前,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中,就存在这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高涨的错误倾向。他们过于强调社会个体的利益和地位,忽视了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地位,这必将影响社会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实现,从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助于大学生表现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自我的利益和地位,过于注重自我的表现,就会影响社会的利益及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社会个体的利益和地位。客观的讲,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上都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所以总体上他们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具备了集体主义的观念,可以做到时刻将国家的利益牢记心中,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然而,由于大学生自身年龄特点的原因,身处于我国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受到的社会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一些不良思想意识的出现,更容易使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这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享乐主义、奢侈主义的倾向,他们往往片面追求的自我价值、经济利益,从根本上讲,这都是因为价值观的偏差,是个人主义思想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只强调自我,目光短浅的盯住个人利益、短期利益,这种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强调不对等的个人权利与义务,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的看重个人利益,而不注重长远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意识的侵害,对成功抱有侥幸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付出应有的辛勤与汗水,另一方面却对成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势必会造成他们为了成功而采取不合情理甚至是不合法的做法,这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和不良影响。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的一些金钱、利益至上的思想和意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偏离,从而影响到其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相关标签:人生价值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