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民族聚居区学前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成功方法

来源:开放导报 作者:赵俊超张云华
发布于:2019-10-07 共4142字

  摘要:长期以来, 缺乏普通话能力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脱贫的一大障碍。2015年, 四川凉山州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 取得了显着成效。建议将学前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广泛普及于全国各民族地区, 以助力精准脱贫。

  关键词:学前教育; 普通话; 少数民族聚居区; 凉山州;

  作者简介:  赵俊超 (1976-) , 河北邯郸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等;;  张云华 (1976-) , 山西吕梁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中心扶贫办副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农村土地制度、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等。;

Preschool Promotion of Mandari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Abstract:The lack of mandarin ability has long been proved to be the major obstacle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2015, Liangsh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launched the pilot project of 'learning mandarin in preschool' and now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 We recommend to adopt this policy widely in various ethnic areas in the whole country to help achie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word:Preschool Education of Mandarin;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Liangshan Prefecture;

  在“三区三州”等环境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发展大幅滞后,尤其不会说普通话一直是少数民族儿童“人生第一道坎”,严重阻碍他们顺利接受义务教育以及日后走出大山对外交往谋生。四川凉山州以稳步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为行动试点,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显着成效。我们建议将“学前学会普通话”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推广,使之成为普通话普及、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利器。

  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推广普通话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推广普通话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掌握生存技能和形成知识积累最重要的基础。在我国,普通话是各族人民的通用语言,在市场经济高度一体、劳动就业全国配置的时代背景下,听懂和运用普通话成为贫困群体提升职业技能、参与市场分工、获取合理报酬、摆脱贫困面貌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国家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提高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脱贫攻坚举措。《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应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当地普通话普及率明显提升,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为提升“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行动计划》,针对当地实际开展积极探索,普通话普及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推广普通话应将重点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推广普通话难度较大的是语言障碍极为突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地区环境闭塞,少数民族群众世代聚族而居,与外界缺乏交流机会,存在整体性、普遍性的普通话障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其中的典型。该州彝族人口占比53.6%,在下辖的县里彝族人口比重则更高,如布拖县高达97.2%,昭觉县高达98.4%.这些县多数位于山高谷深的大、小凉山地区,由于环境闭塞、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绝大多数彝族群众仅能使用彝语进行交流。甚至,众多彝语分支之间也不能互通,正如彝族谚语所说,“不在一个地方住,说话不可能会一样”.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成为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3. 推广普通话重中之重是少数民族儿童

  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中,虽然以全部人群作为对象,但应将重中之重放在少数民族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身上。

  第一,学前学习普通话效果最好。幼儿时期是人的语言能力发育黄金时期,此时具有最高的学习效率,越往后效果就越差(蒋意华,2019)。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群众如果超过45岁,再想学会普通话已基本无望。这一结论与黄晓东(2018)的调查高度吻合。

  第二,学前学习普通话有助于教育接续。过去由于学前不会说普通话,彝族学生进入小学后就成了“会说话的哑巴”,普遍存在“读望天书”现象,各科成绩往往只有二三十分,不仅“一步慢步步慢”,而且积极性、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极易滋生厌学辍学现象。目前,凉山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其中昭觉县只有4年,布拖县甚至只有3年。

  第三,学前学习普通话有利于形成普通话思维。普通话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通用语言,学前学会普通话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交际工具,更让他们从小形成使用普通话进行思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烈意识。必须珍惜和把握这一重要的窗口期。

  第四,幼儿学习普通话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并不矛盾。在幼儿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他们在家庭环境中仍然使用民族母语,因此只会多具备一门工具和生存技能,并不会丧失民族母语能力。张世渊(2016)认为推广普通话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李志忠(2018)的调查显示,92.2%以上的南疆群众欢迎普通话进入学校,他们为了自己和民族的未来宁可“舍易求难”,选择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的双语教学。

凉山州

  二、“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成功做法

  1. 凉山州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地区。2015年9月,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部分,凉山州启动“一村一幼”计划。以此为载体,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至2018年底,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全面普及,共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3117个,招收幼儿12.61万人。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58%,比2014年底的50.73%显着提高32.85个百分点,超出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推动下,原本幼教覆盖率显着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走到前列,如昭觉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76%,冕宁县达到93.60%,均超过全州平均水平。

  2.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的主要做法

  凉山州开展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在实施中包括五个要点:一是“一村一幼”.一个行政村至少配置一个幼教点,根据适龄儿童人数、村落地理分布等因素适度调增,如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娜打村共有幼儿71人,设置了2个幼教点;二是硬件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公共资源,如改造村活动室、富余校舍、闲置村小等,并根据需要新建部分校舍,配齐儿童桌椅、电教设施、取暖设施、户外活动设施等必要设备;三是教师招募。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师资问题,按每个幼教点配置2名学前辅导员的标准,全州共选聘7976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当地高校毕业生,35%左右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四是统一管理。幼教点工作日常运行,以及学前辅导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均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如昭觉县教育局根据考核情况清理辞退不合格学前辅导员20人,并采取对岗申报、笔试和普通话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补缺聘用41人;五是免费入学。不区分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对所有适龄儿童一律免缴教育费、保育费,同时将这些儿童纳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程,为其按3元标准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3.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成效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3年多,目前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一是义务教育接续得以促进。受过学前教育的彝族儿童升入小学后,接受义务教育不再存在语言障碍,老师们普遍反映“好教了”.昭觉县2017~2018学年统测成绩与2013~2014学年相比,一年级语文成绩上升了16.03分,数学上升了22.22分;二是良好生活习惯得以养成。彝族地区长期刀耕火种,群众严重缺乏现代生活习惯,儿童在幼教点里学会洗脸、洗头、上厕所、使用筷子等技能,这些生活习惯通过儿童向当地群众影响扩散,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进步;三是儿童精神世界得以丰富。以前由于语言不通,彝族儿童连动画片都看不懂,通过学习普通话,这些儿童可以充分感受到自己年龄段应有的生活乐趣,普通话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不让少数民族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普通话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儿童接受教育并融入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学前学会普通话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促进脱贫攻坚,而且有助于长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产生深远影响。建议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广实施。

  一是实施扩面推广。在“三区三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按照“一村一幼”标准,充分利用闲置公共资源,招募学前辅导员,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普通话教学。

  二是不断提升水平。建立“一村一幼”国家和地区配置标准,力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持续提升幼教点设备配置水平,规范学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专业教学培训、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不断提升其普通话能力和幼儿教学水平。

  三是长期接续深化。在国家、省级和县级之间明确权责划分,建立经费保障和运行长效机制,发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以后,“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应当延续下来,使之成为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长期战略。

  参考文献

  [1] ***凉山之行, 这5个细节令人感动[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14/c_1122419527.htm.
  [2]李宇明.语言减贫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7) .
  [3]罗华玲, 李劲松.地理空间视野下不通普通话民族儿童入学前普通话听说能力培养的研究--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儿童为例[J].学周刊, 2015 (11) .
  [4]李志忠, 岳学贤, 曹婷.南疆乡村维吾尔族普通话普及度抽样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8 (3) .
  [5]蒋意华.普通话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 2019 (6) .
  [6]黄晓东, 宋晓蓉, 张全生.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情况之问题调研[J].新疆社会科学, 2018 (2) .
  [7] 凉山日报社编.托起明天的希望--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纪实[J].锦绣凉山, 2019 (3) :4, 8, 14, 16, 18, 25, 30, 37.
  [8]张世渊.推广普通话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6) .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原文出处:赵俊超,张云华.学前推广普通话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J].开放导报,2019(04):45-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