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49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第一章】青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分析绪论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3.1】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分析
  【3.2】青州市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劣势探析
  【3.3  3.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结论/参考文献】青州市新型城镇化构建的结论与参考文献

  2、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价值与理念

  2.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经过了前人的探索以及长期的研究后逐渐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推行的城镇化,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和谐发展,坚持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并伴随城乡统筹、生态宜居、节约集约等基本特点的城镇化[2]。

  大中小城市、农村社区、小城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工业化发展作为动力,着力推进小城镇的集群化、现代化与生态化。在具体作用方面,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有效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建设逐渐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创建友好、和谐、协调型小康社会,全面突出大中小城市、城乡与小城镇的发展特色,使其朝着城镇化的社会化、特色化方向前进。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相比,“新”主要体现突出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全面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城乡一体统筹发展[3]。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4]。

  2.1.2、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当前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发展趋势,2014 年制定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从国家层面全面谋划了今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目标任务,这是指导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具有战略性、宏观性与基础性的重要指导规划。按照该规划,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国当前正处在发展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工业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农业现代化是基础,空前发展的信息化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城镇化是重要的载体与平台,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个现代化协调发展,彼此间互相促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点[5]。

  (2)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确保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新引擎

  从我国实际来看,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依靠内需,但内需的潜能主要是源自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中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个人收入,通过成为市民更好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这使得城镇消费群体在不断增加爱,并且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消费潜能不断显现,这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投资上的需要,为经济实现持久发展提供给了更为强劲的动力[6]。

  (3)城镇化是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环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当地服务业,在开展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生活水平、人口聚集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使生活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要素实现了进一步优化配置、社会化分工更细、产业间的互动,适应了社会化生产服务性发展的需求;大力加快城镇化发展,使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知识扩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活力得到明显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了升级驱动,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4)新型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

  随着农村剩余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民占有的资源量不断增加,这全面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机械化与工业化,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加快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城镇整体经济实力,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能力实现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

  (5)新型城镇化成为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容易明显,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导致的,假如城镇化发展提速,将会产生新增长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资源实现更好配置,人口经济发展布局更为科学,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和谐。

  2.1.3、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在今后发展的理念上来讲注重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关注智慧发展与内涵发展。

  (1)进一步统筹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之间发展

  区域统筹指的是,全面打破各个区域之间的条块分割,创建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实现各个区域间的功能互补[7];城乡统筹指的是,全面打破城乡之间存在的藩篱,让城市和乡村发展成为有机整体,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统筹规划,这样可以让城市内的基础性设施逐渐向农村延伸,城市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向农村流动,让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能惠及农村,形成城乡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全面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集约发展

  集约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这是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要全面提升土地的整体利用水平,创建紧凑型、多中心的城市发展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发展的布局。全面规划好小城镇、大中小城市间的和谐发展,推动城市结构往组团式、多中心、紧凑型的模式变化,着力推进公交导向的开发模式[8]。全面加快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研发与利用,全面保护好耕地,强化对未全面利用的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性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和谐并重。

  (3)生态低碳发展

  好的生态资源是可持续性的、绿色生产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着力推进低碳的生态型发展,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强城市建设的必要道路,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经济、能源、生活和建筑等的低碳城镇建设[9]。

  (4)内涵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以人为本,核心观念是让农民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当代文明。提出的建设要求将全面改善城镇的基础性设施,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宜居功能,提高城镇的发展质量与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农村所起到的辐射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里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让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找更好的城市发展的现代文明,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10]。

  (5)智能发展

  智能发展指的是采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城镇、城市以及农村等实现科学发展,创建理想城市、智慧城市,提升城镇的生命活力。智慧城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将高新技术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在管理模式上实现革新,更加重视智能化、信息化方向,采用智能化、信息化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科学、高效管理,让更多、更好的高新技术在城市系统内获得应用,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运作效能,为人们营造好的宜居智能生活。

  2.2、新型城镇化理论支撑

  2.2.1、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源自“田园城市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 20 世纪初提出来的,其展现了城乡和谐、城市宜居的新理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因为发展方式、政策倾斜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多种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始受到了关注。“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城乡资源的科学配置,在居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居住方式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11]。长期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对发展城镇化形成了很大障碍。按照成像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州市要在城乡分割的情况下破除城乡分割这一落后发展理念,对城镇化发展的就业、教育、医疗、户籍等多个方面的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机制。

  2.2.2、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理论

  (1)城镇规划布局理论

  美国学者泰勒于 20 世纪初提出了“卫星城镇”理论,认为在大城市的周围设定像卫星相拱围城镇;在上个世纪的 20 年代,美国学者吉斯的“同心圆方式”指出,外延圈层划分居住、商业等多功能区;上世纪的 30 年代,美国学者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结构”,该结构指出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放射的扇形结构。芝加哥大学 C.D.哈里斯、E.L.厄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式”,该模式指出城市内包括主导作用、多个层次中心,多个主次中心结合到一起,全面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12]。

  (2)产业带动城镇布局理论

  上个世纪 50 年代法国学者弗郎索瓦·培鲁提出了增长极方面的理论,指出起到主导作用的经济社会活动或者部门的核心,具备辐射功能、凝聚功能;波兰学者萨伦巴、马利士指出了点轴布局理论,注重将产业集中为重点,将城镇间的要素作为流动交通线作为布局产业,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内城镇设定;注重交通线中的“轴”作用,西班牙学者马塔提出了“带型城市”理论。

  2.2.3、城镇化发展阶段的规律性理论

  20 世纪末,我国学者邓卫、谢文慧阐述了城市化的不同分期,及各个阶段的差别。此外,在城市化发展的最初时期,农村人口占有很大优势,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源自工业化,城市布局呈现出零星分布、规模不大,彼此之间缺少联系的“点”。[13]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经济结构内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城市发展快,城市化之间开始建立城市带或者是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占到的比值超出 50%,变为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熊,青州市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在巩固并不断提升工业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形成新的城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

  2.2.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理论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主要的观点有三个:一是,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二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进行工业化的过程,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三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同互动关系是在不同的地域、工业化阶段等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彼此间互相联系、促进的关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实现陈振华,是工业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重要成果。工业文明是让更多的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到城镇内发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持久性动力。城镇化能带动工业化,城镇才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平台与载体[14]。在实行工业化的进程中,智力、人口和资本逐渐向城市靠拢,让城镇化与工业化间的关联性更为密切。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比例应该协调,这样才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美国学者库兹涅茨指出,现代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工业化一起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发展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到 30%;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其城市化将发展到 70%;在发展工业化的后期,工业经济在经济中占到的比值在不断提升,大约达到 40%后,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放缓。按照这一规模,将城镇化发展启动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启动阶段是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发展阶段内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特别明显。到了城市发展的后期,工业化起到的作用变淡,而城镇化发展成为亮点,第三产业比工业经济发展更为迅速[15]。青州市城镇化率达 45.23%,城镇化发展相对迟缓,比工业户发展要慢。青州市在大力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突进工业强市的战略,并且采用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创造好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外部环境,做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螺旋式进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