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青州市观光农业SWOT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99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研究
  【第一章】青州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策略探究绪论
  【2.1  2.2  2.3】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4】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3.1  3.2】青州市经济与观光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3.3  3.4】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模式与特点
  【第四章】青州市观光农业SWOT分析
  【第五章】加快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结论与参考文献】促进青州观光农业壮大的方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4、青州市观光农业 SWOT 分析

  4.1、优势分析(Strengths)

  4.1.1、青州发展区位优势明显,潜力大

  青州市位于北纬 36 度 4 分至 36 度 8 分,东经 118 度 0 分至 118 度 6 分,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胶济铁路中段,东接风筝都青州,西临工矿重镇淄博和化工基地齐鲁石化公司,南依邻果之乡沂蒙,北傍洋口渔盐海区和胜利油田。总面积 1569 平方公里。青州市发展观光农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从资源上来看,青州市观光农业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基础非常好,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和农产品;生态条件好,尤其是西南山区山清水秀、植被丰茂,具有周边其他县市区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乡村生活保存完好、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比较丰富;从区位上来看,青州市处于济南、淄博和青岛、烟台等大型城市之间,观光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客源基础;从交通上来看,青州市距济南机场 120 公里,距青岛机场和青岛港码头 210 公里,胶济铁路客货运专线、羊临铁路和青银、长深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相交,有 309 国道和胶王路、博临路、羊青路等省道过境,这些铁路、公路的青州段构成了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4.1.2、青州社会经济状况发展较好

  青州市具有较强的工农业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山东省县级行政地域单元中,青州市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一直居中上水平。2012 年,青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346.4 亿元,相对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了 13.1%,比 80 年增长 108 倍,比 95 年增长 8.4倍,比 2000 年增长 4.9 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3.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91.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20.8 亿元,分别增长 4.4%、12.7%和 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35.5 亿元,增长 22.8%;地方财政收入 43.4 亿元,增长 19.2%;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5556 元,人均农民纯收入 8811 元,分别增长 12.2%和 14.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工业利润增幅以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等指标位居青州市前列,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间区位城市,进入全省 30 强县行列。农业发展水平近年不断提高,现已建成瓜菜、果品、花卉、畜牧、黄烟、食用菌等十大生产基地,是全国的“蜜桃之乡”和“仙客来之乡”。2012 年,全市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国际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全市完成了农业总产值 67.5 亿元。工业经济,坚持“工业立市”的经济工作基本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原则,以提高工业竞争力为核心,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结构合理、轻重工业协调、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工业体系。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改革改制、招商引资等措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医药等十几个行业,2000 多个品种,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据最新的统计资料,2012 年,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216.7 亿元。第三产业发展,从内部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传统三产发展稳定如交通运输和商业,比重稍有降低;而金融、旅游、信息、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到 2012年,青州市第三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120.8 亿元,是 1990 年的 34 倍。

  4.1.3、青州市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气候条件:青州市处于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青州全年平均气温 12.7℃,无霜期在190天左右。七月份为青州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3℃,一月份月均温最低,为-2.9℃,青州气温年较差是 29.2℃。全市的一年平均降水量是 640-860 毫米,西南山区多于平原地区,青州光能丰富,年辐射总量一般在 122.0 千卡/cm2,年生理辐射量一般在 59.8千卡/cm2,平均日照时数为 2618.1 小时。

  水资源:青州市水资源尤其是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年际变化大,拦蓄能力差,利用率相对较低;青州地下水储量相对地域差异大,个别地区水资源不足。目前,青州水资源总量已经达到 6.72 亿立方米。青州水质 PH 值在 7.3~7.9,水质相对较好,一些乡镇水质高达 8.7~9.2,总硬度在 123~265 毫克/升,属于中等到硬水。十分有利于农业灌溉。

  土地资源:由于受本地特有地形影响,青州市土地资源差异明显,各类土地类型资源较充足。青州市的土地总面积达到 156014.15 公顷,目前,各类土地分类面积为:耕地占 48.9%,约为 76288.16 公顷,园地占 4.9%,约为 7663.28 公顷,林地占 8.5%,约为 13170.15 公顷,城镇村居和工矿用地共占 11.0%,约为 17184.85 公顷,交通用地占2.0%,约为 3152.06 公顷,水域占 2.5%,约为 3887.07 公顷,此外,还有一部分未利用土地占 22.2%,约为 34668.94 公顷。青州土地土层厚,土质好,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0.81%,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花卉等其它农作物生长。

  4.1.4、青州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青州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云门山摩崖巨“寿”名扬天下,驼山北周佛教石窟造像为华东之最,玲珑山北魏郑道昭书法题刻饮誉海内外,龙兴寺遗址窖藏佛像为 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青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被誉为中华之最的云门山摩崖石刻“寿”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仰天山,有 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佛教造像、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真教寺、全国三大康熙风格假山园林之一——偶园、纪念范仲淹青州为官的“范公亭”、李清照在青州居住过 14 年的“顺河楼”,有纪念农民起义领袖的“唐赛尔寨”、“黄巢洞”,近代的华东战役指挥部、华东保育院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千余处历代建筑碑碣、题记、石窟造像等,可谓景色瑰丽,闻名遐迩。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东省园林城市等。

  4.1.5、青州市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观光农业在青州市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东营、淄博等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游玩。在王坟、庙子等山区乡镇,村民或依托周边景区,或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将自家的住房改为农家乐饭店,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在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侯王村有机草莓采摘园、有机蔬菜采摘园、弥河向阳蓝莓采摘园等体验式旅游项目,游客可以观赏和亲手采摘的有机蔬菜、草莓、蓝莓等,亲自参与农事收获活动;西南山区的大部分山体未经开发,没有人为痕迹,对大城市的游客很有吸引力,黄巢洞、清风寨、岸青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4.2、劣势分析(weakness)

  4.2.1、乡村观光旅游产品档次低,经营粗放

  观光农业按照其主打功能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青州目前的观光农业基本上全部处于观光型阶段,参与型、度假型的产品很少。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不够,井塘古村在民俗方面有基础,但是未产生相应的效益;侯王有机草莓、弥河向阳蓝莓等农业采摘活动,只为游客提供采摘,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娱乐项目,参与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点。在青州市已有的农家乐、农业采摘等观光农业业态中,可以看出,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很多时候都是老百姓看到什么赚钱,大家都争着去做,造成产品的同质化,不但效益低,而且影响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庙子镇杨集村附近有多家以中华鲟为特色菜的农家乐饭店,就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三是产品单一,组织形式单调。青州的观光农业产品大多是农家乐的形式,未形成产品体系,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只是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的服务,如农活体验、休闲健身等活动很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四是产品繁杂,不能形成品牌效应。目前青州市虽然开发了绿源农庄、中华盆景园、井塘古村、南张楼民俗博物馆等众多观光农业产品。但总的来说,这些景点不是规模太小,档次太低,就是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不深,均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青州观光农业产品体系。已有产品未形成品牌,没有市场和知名度,更谈不上产品的美誉度。观光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机制。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整体,其涉及范围之广已经远远超过一两个部门,而是涵盖了各个部门与行业,政府应强化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统一行动,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坐镇,农业局及旅游局牵头,关联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观光指挥部,负责青州市观光农业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起到组织和领导的关键作用。各乡镇、街道、园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指挥部。

  4.2.2、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

  市场认证准入制度目前在先进的观光农业区域比较普遍,具有专业资质的认证机构通过对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场所以及销售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全面审核和样品分析实现农产品的专业认证。青州市观光农业规划管理方面欠缺,没有与国内外权威的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青州市的有机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存有一定缺陷,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以及认证。各镇、街道没有制定各自的观光农业规划,导致布局的零乱性、建设的盲目性、发展的无序性;缺乏行业标准,以基本的“吃”、“住”为例,对厨房、厕所、住宿等卫生条件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经营管理粗放,以黄楼街道凤凰店村为例,农家乐经营业户以家庭为单位,没有联合发展的意识,经营管理粗放,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4.2.3、观光设施有待完善

  青州市缺乏一个统一的本地区观光农业特有品牌的设计和管理中心,缺乏对本地区观光农业品牌的战略层次的研究工作。缺乏对地区品牌的品牌推介和宣传,缺乏统一管理,设计统一的商品,创建统一的品牌,缺乏对品牌影响力的推广。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等配套设施更是存在明显不足,青州市现有的农家乐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一是道路建设需加强。观光农业点与交通干道未充分连接,存在断头路,山区道路狭窄,节假日堵车现象较多。二是卫生条件较差。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粪堆、垃圾堆、柴草堆零乱散布。大部分农家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生食和熟食混放在一起,农村从业人员大部分为当地农民,他们缺乏健康保证,没有经医院认定的健康证等,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能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农家乐饭店,住宿条件也不达标,被褥不能一天一换,厕所的卫生条件比较差,很多厕所还不是水冲。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由当地农民组成,他们学历不高,缺少培训,整个服务程序没有达到规范化。四是服务设施不健全。大部分观光农业点缺少景区介绍、路牌指示标识、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观光农业的客源基础。

  4.2.4、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在观光农业的市场上,观光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三者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根据旅游观光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和丰富农业观光景点,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将观光者吸引过来的同时,还会吸引大量的旅行社。将农业观光景点进行产业化创新,有利于观光农业本身上档升级,实现自身的价值化,也有利于本地区转化经济增长方式。而青州作为一个县级市,缺乏这种针对市场、针对观光者创造迎合消费者消费需求并与其可以产生互动的营销手段,这阻碍了青州观光农业接近消费者实现市场价值,也不利于观光农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主导型观光经济的建立。

  4.2.5、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目前青州市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青州市 85%以上的观光农业从业者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受过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从业者所占比重还不到 15%(图4.2.5)。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此外,当前农村中能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人才少,能够清楚观光农业如何运营的的带头人就更少了。青州市观光农业的从业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头脑、市场意识和管理意识,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阻碍了其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的提高,缺乏对观光农业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思维。这样就导致从业者思想观念落后,合作意识差,仅仅将观光农业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今天赚了钱就好,不去管后续观光农业服务的提升,这样下去,就制约了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从业者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菜他们无法获得最先进的观光农业知识和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减少了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

图4.2.5 青州市观光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
图4.2.5 青州市观光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

  4.2.6、发展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一是缺乏政府引导。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观光农业的发展,但是没有对观光农业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系统定位和全面建设,更没有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观光农业发展初期,政府的强力介入很有必要,但是,青州市市镇、街道尚未成立专门的观光农业发展机构。二是经营者发展意识不强。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存在等客上门、被动经营的情况,政府缺乏一种主动宣传的意识,缺乏具体促销的手段以及对项目的包装、策划与推介,这样导致了市场辐射能力较弱。三是村民认知度不够。因观光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部分村民担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回报,发展积极性不高。

  观光农业的前期投入较大,仅靠当地政府和村民,无法实现观光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大企业注入资金开发。经过调研,青州市的不少有旅游基础的村庄,如王坟镇侯王、庙子镇上岸青、下仁河等村庄,对于发展观光农业有比较迫切的愿望,但缺乏投资商。

  4.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虽然青州市的观光农业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同时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把握机遇,克服劣势,发挥优势,必能将青州观光农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3.1、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换

  观光农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的倾斜性政策支持,必将促使其迅猛发展。

  4.3.2、民俗旅游方兴未艾

  以民俗为文化资源,展开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我国发展国际旅游的主打旅游资源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的青州,古街以及古街居民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丰富而独特,为该旅游景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其开发后发展潜力较大。同时,我国旅游地的开发建设还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青州的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无疑能为我国的旅游发展增添一份活力。

  4.3.3、全省旅游格局正处于更新调整时期

  从山东省的旅游格局来看,一些老的旅游区已经面临着产品老化的问题,也需要寻找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具有替代作用的新旅游区。山东传统的旅游温冷地区包括青州在内的新旅游地的兴起正是山东省旅游业和大旅游格局中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些新的旅游区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山东省旅游规划和潍坊市旅游规划的实施。已经开始实施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正在编制的《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都对青州市的旅游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对青州的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发展潜力、在全省和全市旅游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等,进行了积极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发展建议[50]。近年来,青州市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观光农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州市地理位置重要,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因此,促进和扶持青州市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青州市,对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4、威胁分析(threats)

  4.4.1、观光资源替代性强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观光农业园都以开发生态农业为基础,宗旨是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供人们消费,在具体的农业观光项目上,观光农业地区采用的具体形式日趋多样化且注重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如建立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手工织布、品尝农家饭、住农家屋,欣赏传统农民表演,所以,游客在选择上具有多样性,青州有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它地区也都存在,可以选择的替代资源多,对本地区的观光农业构成威胁。

  4.4.2、观光农业地区卫生问题突出

  一般观光农业地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没有重污染的工业项目,空气、水以及土壤没有受到污染,因此,大部分观光农业地区采用无公害技术生产农副产品,但是在无公害技术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往往采用生物高效农药,一方面有效减低的病虫害的威胁另一方面容易在果蔬上产生有毒残留,这样,游客采摘农作物、水果以及在农家乐消费时就容易吸收有毒残留,造成安全隐患。

  4.4.3、农民长远利益受到损失

  本论文的主题是青州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增加完善观光农业的服务配套来增加本地区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拉动农村经济,使其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最终形成观光农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的新局面。但是,观光农业的开发必然需要建设项目的跟进,一旦建设开工会不可避免的牺牲一部分自然环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退化可能会对当地农民的长远利益构成损害。

  4.5、青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策略

  (1)青州市依托现有资源,构筑本地观光农业特有的产品体系。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应充分借鉴外地经验,或依托自然资源,或依托人文景观、或依靠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具有强烈地方文化内涵的“农家乐”旅游,主要发展农业采摘型、景区依托型、花卉观赏型、古村民俗型、新农村建设型、自然生态型等六种主要形态为主的观光农业产品体系。一是农业采摘型。农业采摘型主要是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典型代表:有王坟镇的候王村、百纳城葡萄酒庄、一正有机农业、弥河镇向阳蓝莓采摘园等。侯王山庄草莓基地,占地面积 16 亩,从每年 10 月份一直到来年的 5 月份,草莓园里每天都有 300 多斤新鲜草莓成熟。百纳城酒庄规划葡萄种植园 1185 亩,休闲观光采摘园 200 亩,并建设葡萄酒庄、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及葡萄酒研发生产楼、地下酒窖等,预计可年生产优质葡萄 2000 吨、酿制葡萄酒 1588吨。一正有机农业园是由一正有机农牧开发公司建立,基地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采摘为主。弥河镇向阳蓝莓采摘基地总面积 200 亩,建设蓝莓大棚 22个,2013 年年产蓝莓 1 万斤左右。二是景区依托型。以旅游景区为基础,拆分开景区的部分服务内容,将其交给周边村落的农民来做,并融入一些民俗风情元素。典型代表:

  弥河镇桐峪沟村、庙子镇局子峪村等。桐峪沟村临近九龙峪景区,全村建筑色彩以白墙灰瓦为主,由 120 余栋两层住宅楼构成,所有住宅楼带车库,统一安装太阳能,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局子峪村与泰和山风景区相邻,该村可以发展农家乐住宿,接待前来游玩的散客等,与景区内的泰和大酒店形成互补,保证游客玩得好、住得起。三是花卉观赏型。花卉产业已发展成为青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东方花都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大。

  青州市花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卉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增,档次逐渐提升,可以发展以花卉为吸引物的花卉观赏型乡村休闲旅游业。典型代表:黄楼街道的凤凰店、芦李社区、中华盆景园等。凤凰店村交通便利,与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邻近,已有 20 多家农家乐饭店,具备了较为规范的农家乐发展基础。芦李社区建成了以七色花街为主体的花好月圆景区。中华盆景园占地 2000 亩,可以发展为集花卉生产、展示、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花卉景观区。四是古村民俗风情型。这种类型的核心吸引物是特有的古村聚落文化以及古村聚落建筑,在保护古村的基础上,与观光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促进乡村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王府街道明代风格井塘古村、庙子镇宋代风格的北富旺村。井塘古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是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

  北富旺村位于庙子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五是新农村建设型。主要是把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地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观光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解决观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带动观光农业发展。典型代表:何官镇南张楼村。1988 年中国与德国巴伐利亚州进行的“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在南张楼村落户,经过 23 年的合作,南张楼村实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六是自然生态型。主要是以自然和未经开发的原生态景观为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当地观光农业发展。典型代表:庙子镇的上仁河村、下岸青村等。上仁河村境内有溶洞、红叶谷等旅游资源,目前位于该村的泰和山仁河峪项目已经完成规划。下岸青村的岸青峡谷,直达仰天山,长达 7 公里,谷中套谷,曲径通幽,峡谷内林木丰茂,溪水婉转幽伸,景点颇多。

  (2)将促进观光农业“提质增效”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使乡村旅游成为让广大农户真正受益的惠民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一是用于对旅行社组织乡村旅游团队奖励;二是补贴旅游型乡镇和旅游专业村规划制定;三是对旅游型乡镇、乡村旅游专业村整体环境和整体形象进行打造提升,大幅改善基础设施。

  (3)建章立制,完善组织,使乡村旅游迈上健康发展轨道。推广黄楼街道、庙子镇等发展经验,在乡村旅游较集中的乡镇、村因地制宜建立观光农业协会、合作社等自治组织。负责辖区内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打造、特色产品挖掘、宣传推广、组织培训、规划制定、旅游咨询、投诉受理、日常管理、游客招徕、集体采购、统一价格以及对大型旅游团队进行吃住统一分配等工作。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的组织领导和行业引领作用。

  (4)对青州市观光农业的重点乡镇要提前规划,完成招商引资。始终将“农本性”原则放在观光农业的首要位置,观光农业的发展应最终使广大农民朋友成为最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广大农民必须成为最终利益受益者。发展观光农业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对本地区旅游项目的营销包装,通过招商引资,将其它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以及资金吸引进来。以此拉动观光农业的发展。在观光农业具备优势的乡镇要优先完成其详细的发展规划。成立由观光农业专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乡镇行政管理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干部、本地资深乡土文化人士组成的规划小组,对观光农业的产业布局、观光农产品的品牌塑造、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以及农村民俗风俗、农家餐饮、民居风格等进行详细而合理的规划。规划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旦制定就要严格贯彻落实下去。

  (5)加快打造沟域经济带建设,壮大乡村旅游产业实力。结合沟域经济建设,以资源富集、交通区位条件优越、集中成片的沟域为重点,优先发展一批乡村旅游沟域经济带。真正形成一批特色突出、风格各异、产品结构类型丰富,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并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拉动沟域内农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将以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以无公害可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以及可以让游客赏景看花的观光农业作为沟域农业经济主要形式;将传统加工酿造业、手工编织业、农耕文化以及各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等内容纳入沟域特色产业发展范畴;因地制宜,将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美的山水田园派古诗词和古驿站概念引入乡村旅游业态标准;将沼气、太阳能、风能等绿色可循环再生能源作为沟域经济能源主体形式。在建筑形式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建设上的城市化。充分满足城市居民追求自然生态,返朴归真,求新猎奇的需求心理。在建筑材质上应多采用石头、土坯、茅草、灰砖、青瓦、原木以及拟木材质等。在建筑布局上要依山就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容,避免开山挖地、大兴土木。并以最具特色的旅游乡村评选活动为载体,以沟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代表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