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8553字

  第三章 苏州典型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的方法走访了苏州部分典型休闲农业场所,采用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考察了苏州部分典型休闲农业场所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境。并且,本文通过对部分典型休闲农业场所发展现状和困境的分析,以点击面,总结出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据此,笔者针对性地调研了苏州部分典型休闲农业场所,并具体就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张家港金麦穗农庄、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和苏州东山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进行重点分析。本文之所以针对性地选择上述四个休闲农业场所进行分析,是因为这四家休闲农业场所分布相对分散,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相互迥异,基本概括了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3.1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3.1.1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苏州市 "十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于 2009 年开始规划,采用"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方式,形成了以建设"科技农业、旅游农业"为主要目标,以"特种水产养殖"为主要特色,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经营理念,以"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为运作模式的多元化整体规划。

  到目前为止,园区除了已建成 29000 亩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基地以外,还建成了水稻基地、工厂化大棚养殖基地、休闲垂钓区、农耕体验区、北部湾度假中心、澳大利亚无土栽培中心和红色纪念阳澄湖镇文化旅游基地等 7 个园区项目。其中,工厂化大棚养殖基地、休闲垂钓区、农耕体验区和澳大利亚无土栽培中心已经成为园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点项目。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的四个休闲农业区情况迥异,各有特色:

  农耕俱乐部占地面积约 200 亩,投入资金近 200 万元,该区将平整后的土地以每半分地 500 元的价格向城市居民、单位集体等出租认种,并提供种子、肥料、种植工具、委托种植等 10 大免费服务,让认种者通过自行耕犁、种植各种品种蔬菜、瓜果;垂钓俱乐部占地面积约 200 亩,投入资金约 30 万元,依托阳澄湖天然的生态环境,突出特色鱼种垂钓和渔家体验的经营理念。渔家体验主要是通过定期举办垂钓比赛,组织拉网捕鱼等活动,让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娱乐身心。

  工厂化养殖展示区占地面积约 15 亩,集水产苗种繁育、成鱼养殖、菌种生产、优质商品鱼加工销售、科普教育于一体,主要养殖金斑鱼、太阳鱼、鲥鱼、宝石鲈等名特优水产新品种,且以鲥鱼为主打品种。养殖展示区依托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开放游客旅游观光,并重点推出名鱼观赏、科普教育、产品采购等项目。

  无土栽培中心占地约 12 亩,总投资近 3000 万元,是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一个新项目,于 2013 年 5 月投资开发。无土栽培中心引进澳大利亚水培技术,采用无土立体栽培,由计算机全自动控制循环水及营养液输送,并由澳方专家网络实时监控种植情况,是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中心分为三个不同温度的温室,分别种植生菜、草莓、番茄等果蔬。种植基地作为典型的立体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采摘体验,并结合全程计算机控制的高新农业科技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

  3.1.2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就整个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而言,园区由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 3 月,是由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出资成立的全资公司,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四大职能部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了以村为单位的三大专业合作社,采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和"六个统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户参与生产与企业管理,吸收当地农户参与合作社管理。

  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阳澄湖镇政府出资设立,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质上采用的是"农户土地入股+政府出资"的开发模式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法人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事业单位编制的兼业经理人。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的农耕俱乐部、垂钓俱乐部和工厂化养殖展示区均属于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下的分管管理区,由专人负责运营管理。因此,农耕俱乐部、垂钓俱乐部和工厂化养殖展示区这三个休闲农业区采用的是与园区一致的发展模式,即"农户土地入股+政府出资"的开发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法人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模式。而无土栽培中心的发展模式则不同于其他三个休闲农业区。虽然,同处于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但是无土栽培中心作为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一个新的引进项目,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并设立城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无土栽培中心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因此,无土栽培中心的发展模式是"农户土地入股+民企出资"的开发模式和"民企法人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模式。

  3.1.3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

  在调研考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结合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区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区在当前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点分散,旅游资源整合度较低。

  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布局来看,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的四个休闲农业区均位于四个不同的地方,除了养殖展示区和无土栽培中心相距较近以外,农耕俱乐部、垂钓俱乐部和二者完全呈"割裂式"块状分布,基本不能实现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良好整合,从而就不能形成旅游点的集群效应。

  (2)文化融合不足,软实力薄弱。

  当前,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区开设的旅游项目虽然通过宣传展现出一定的旅游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是这种"特色"并不具备地方特性,只是为迎合游客市场而专门打造的"工具特色"而非本地区休闲农业所特有的"文化特色".例如,农耕俱乐部瞄准游客市场打造私人菜园、农夫体验等特色化服务项目,充分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农耕体验的偏好,在技术发展上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农耕俱乐部忽视了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文化,并没有充分挖掘水乡农耕的文化特色,缺乏文化融合,直接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软实力的薄弱。

  (3)行政性质明显,公司化运作困难。

  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由阳澄湖镇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管理公司,负责园区的运营管理,公司经营所得扣留必要运营成本费用,利润上缴镇政府。从公司管理者角度来看,这样的利润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公司化运作的手脚,明显的行政导向使得农耕俱乐部、垂钓俱乐部和养殖展示区这三个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从而公司化运作的效能与优势发挥并不突出。而无土栽培中心作为园区的引进项目,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化运作高效、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

  (4)休闲农业项目的长久性难以维系,"换人换思路"现象突出。

  休闲农业项目依托于农业开发建设,而农业的开发不同于工业工艺流程的搭建,需要土地的涵养、作物的生长等,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投入。然而,政绩考核压力下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往往积极施政,期望有所作为,这就很可能导致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陷入"换人换思路"的局面,而短期中频繁地变换是极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的。

  3.2 张家港金麦穗农庄。

  3.2.1 张家港金麦穗农庄发展概况。

  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内,占地面积 300 亩,总投资 3500 万元。金麦穗农庄隶属于苏州金麦穗食品有限公司,是苏州金麦穗食品有限公司于 2010 年投资建设的,以生态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基地。

  2011 年,距离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成立仅一年多,在江苏省 2011 年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评选中,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与东山镇陆巷古村脱颖而出,成为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两家荣获江苏省乡村旅游四星级景区荣誉的乡村旅游景点。农庄现已配套百亩连栋大棚进行放心果蔬的种植、张家港市农产品配送中心 6000 平方米(含全自动无公害豆芽生产流水线车间,日产量各种芽苗菜 30 吨)、自助式 QQ 农场试验田和自助式健康厨房、农业人才培训中心、合作联社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学生实践基地、生态健康阳光餐厅等创意农业项目。

  3.2.2 张家港金麦穗农庄发展模式。

  张家港金麦穗休闲农庄是苏州金麦穗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完全由民营资本投入运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张家港金麦穗休闲农庄是采用"农户土地流转+民企出资"的开发模式和"民企法人公司化运作+农户参与就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农户土地入股+民企出资"的开发模式即由张家港杨舍镇李巷村村民集体组建农民土地合作社,苏州金麦穗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组建张家港金麦穗休闲农庄从村集体农民土地合作社手中流转所得土地,并经由农委、国土等相关部门的审批认证,在农用地开发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必要的道路、住宅、仓储等,从而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民企法人公司化运作+农户参与就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张家港金麦穗休闲农庄通过制定标准的公司化流程由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农庄的日常事务,并负责制定实施农庄的发展规划,而生态农庄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采摘、垂钓、种植等休闲项目服务以及日常农业产业化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则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雇佣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

  3.2.3 张家港金麦穗农庄发展问题。

  显然,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的发展模式与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存在明显的区别,两种休闲农业的发展自然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就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而言,通过调研考察,发现以下三点问题:

  (1)休闲农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本不足。

  由于年轻人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役务农劳动者的年龄又普遍偏高,这就导致了当前相对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张家港金麦穗食品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金麦穗生态农庄当前就面临着明显的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除了从事农产品物流、农业技术人才供需相对紧平衡以外,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则存在明显的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庄的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农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样是当前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难点问题,如何促进新生代农业人才回流农业部门成为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

  (2)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学习渠道不畅通。

  在通过与张家港金麦穗生态农庄总经理座谈交流中了解到,当前包括金麦穗生态农庄在内的多数工商资本经营的休闲生态农庄、休闲农业场所均面临着进一步升级发展的瓶颈。一是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开发建设休闲生态农业场所是出于对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看好以及自身对庄园生活的向往,而并不具备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经验;二是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农业技术项目都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农业研究机构合作提升农产品培育、种植、生产、物流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但是,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的渠道,这就导致了多数工商资本经营的休闲农业陷入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双重匮乏的尴尬境地。

  (3)忽视地方文化特色,市场思维根深蒂固。

  工商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必然会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市场化运作的高效率,完成有限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和配置。然而,过于市场化的运作思路在充分强调休闲农业创收、高效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对地方农耕文化的挖掘,缺乏将地方特色文化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相融合的必要考虑。脱离了农耕文化的休闲农业发展只不过是内容上有别于工业项目的工厂化开发建设,并不能从实质上把握休闲农业发展的内涵,也就很难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长久性与可持续性。

  3.3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

  昆山是苏州市下辖的四个县级市之一,位于上海市与苏州市区之间。得益于昆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县级市中独占鳌头,2014 年,昆山市经济总量实现 3001 亿元,蝉联全国百强县之首。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早在本世纪初,昆山即出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雏形,到 2005年,已经建成包括昆山城市森林公园、千灯镇大唐生态园等在内的一批初具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点,这些休闲农业旅游点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属于较早投入运营的。其中,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的发展涵盖了昆山休闲农业的多种形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3.1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昆山巴城镇位于昆山市西北部,临阳澄湖而坐,与苏州相城区隔湖相望。巴城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昆山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 2000 年左右就出现了以阳澄湖渔业养殖、餐饮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发展形态,现如今已形成了一批以生态园林、农业观光、园区示范、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目前,昆山全市有规模型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23 家,其中,近半数休闲农业基地坐落巴城镇,这些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大体形成了五个类型:一是以生态园林为主的休闲观光型;二是以园区示范为主的休闲观光型;三是以农业生态为主的休闲观光型;四是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观光型;五是以特色餐饮为主的休闲观光型。巴城镇的休闲农业类型涵盖了所有的五种类型。近几年,昆山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接近 10 个亿,先后建立了昆山国家森林公园、阳澄湖周边湿地公园、周市生态公园、花桥生态公园、花桥中央公园等,其中,巴城生态湿地公园即属于这些昆山"生态市"建设项目中的亮点。巴城生态湿地公园是昆山市和巴城镇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对居民免费开放的生态园林,占地总面积 3376 亩,预计总投资达 1355 万元,一期已完成建设 500 亩。不难发现,巴城生态湿地公园和其他昆山市镇两级财政投资建设的生态园林一样,均是昆山市政府重视"生态市"建设,改善昆山生态环境,提高昆山居民居住环境的政策性产物。这种政策性产物正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昆山地区强政府意志下的社会公共福利安排,对生态林地保护和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 2005 年昆山大唐生态园建设营运开始,农业进园区的发展思路成为昆山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思路,休闲农业亦不例外。巴城现代农业观光园,2010 年正式开园营运,占地面积 45 亩,其中温室大棚观光区面积 10000 平方米,观光区的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农业展示、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其中,现代农业展示除了展示地方特色作物、植物以外,还主要展示了热带鱼类、植物;休闲旅游则包含了普通观赏旅游和VIP 休闲区;科普教育主要针对周边居民亲子休闲农业旅游时,通过展示现代农业科技,讲授现代农业知识,传输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培养儿童对农业的热爱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巴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同时配备空中茶楼和咖啡厅等休闲场所,并提供花卉盆景销售、农副产品采摘销售等服务。

  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创立于 2005 年,占地 700 多亩,投入资金 5000 多万元,是一家台资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庄已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娱乐、餐饮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休闲生态农业基地。期间,星期九农庄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的功能包含了生态餐厅、特色餐饮、绿色养生、动物王国、四季蔬果、花艺生活、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农业科技等九大主题以及包含了 11 个子项目的娱乐项目。

  巴城万亩葡萄基地于 2006 年开始正式规划建设,规划面积 1 万亩,目前实际建成区面积 7085 亩,已投入建设资金 12700 万元,涉及范围包括巴城湖村等 7 个种植基地,种植葡萄品种包括巨峰、夏黑等 20 多个,年亩均收益超 8000 元。巴城万亩葡萄基地属于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基地,休闲农业项目即以葡萄园观光和葡萄采摘为主。基地按功能分成三个区,一区是核心区,主要功能是葡萄展示与休闲观光旅游,通过建设景观葡萄走廊等项目设施以及展示葡萄酒酿造工艺流程,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服务;二区是优质葡萄生产区,占地面积达 6500 亩,其主要功能是规模化生产优质葡萄,通过引进、改良优质葡萄种苗,联合农业院校获取技术支撑,大规模地进行多品种葡萄的生产;三区是葡萄改造区,主要功能是对种植园内原有的葡萄栽培区进行改造,通过引入高科技或者改良葡萄品种,提升葡萄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特色餐饮型休闲农业基地,主要包括南开生态园、春秋水城、大钓生态农庄、华东农业生态园、巴城船舫等,这些休闲农业基地基本都是以阳澄湖大闸蟹等渔业餐饮为依托,附加休闲观光功能的休闲农业发展形态。特色餐饮型休闲农业基地均由民营企业开发运营,占地规模在 200 亩到 400 亩之间,其中水域面积占据很大比重,例如,大钓生态农庄占地 280 亩,水面面积达到 88 亩,春秋水城农庄的水面面积更是占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投入建设资金则因人而异,各企业开发项目力度不一投入资金量亦不尽相同。阳澄湖大闸蟹作为我国大闸蟹第一品牌,早已成为巴城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餐饮消费的重要旅游资源,而依托阳澄湖大闸蟹、青虾等湖鲜资源兴建的特色餐饮休闲农业基地自然成为应景时节的热门旅游去向。

  3.3.2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开发与运营管理模式。其中,巴城生态湿地公园完全由市、镇两级政府财政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拨款资金投资开发建设,其运营模式是通过政府设立园区管委会进行生态湿地公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因此,巴城生态湿地公园采用的是"土地规划+政府投资开发"的开发模式和"政府下设管委会"的运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巴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是巴城镇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基地,而巴城镇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昆山市、巴城镇两级政府财政投资设立的政府法人的公司,因此巴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采用的是"农户土地流转+政府投资"的开发模式和"政府法人的公司化经营"的运营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是台资企业,由村集体土地先流转,后租赁的形式将土地发包给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有限公司,再由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其运营管理则完全是现代公司化运作模式,因此,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是采用"土地流转租赁+企业开发"的开发模式和"企业公司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巴城万亩葡萄基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组织当地农民参与就业,葡萄基地的"万亩土地"部分是通过农户土地流转而来,其余则是政府征而未用的土地存留。巴城万亩葡萄基地采用的是"土地流转+土地存留+政府投资开发"的开发模式和"政府管理运营+农户参与就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色餐饮型的休闲农业基地则与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相似,采用"土地流转租赁+民营企业开发"的开发模式和"民营企业公司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3.3 昆山巴城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

  巴城镇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昆山乃至苏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巴城镇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场所进行调研考察,本文认为巴城镇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季节性特征明显,依托资源单一。

  巴城万亩葡萄基地和众多特色餐饮型休闲农业基地的休闲农业经营状况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巴城一带的葡萄成熟季节在 7 月中旬到 10 月上旬,这段时间是巴城万亩葡萄基地休闲旅游的旺季,而其余月份葡萄基地的人气则明显减弱;同样,以阳澄湖大闸蟹、青虾等名品水产为依托建设的特色餐饮类休闲农业基地在中秋节、春节前后大闸蟹上市季节休闲旅游人气旺盛,而其余月份则相对冷清。因此,依托资源单一,季节性特征明显成为巴城休闲农业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2)租地隐患凸显,工商资本投机风险加大。

  巴城镇由工商资本经营的休闲农业基地均通过村集体土地合作社流转租赁的形式获取开发建设用地,后续的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则全部由工商资本设立的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起初,这种租赁土地工商资本开发的模式对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意义,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由于政府前期土地建设规划不足,并且对土地租赁未到期和租赁结束相关合同条款规定不明,导致当前政府规划与工商资本租赁土地建设的休闲农业基地之间出现分歧,对地方政府而言,租赁土地给工商资本开发建设休闲农业基地的隐患正在凸显。

  现代企业的本质即获取利润,工商资本的逐利性也是资本的本质表现。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昆山地区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的稀缺成为土地急剧增值的根本原因,而十年前租赁获得土地,开发建设休闲农业基地的工商资本企业面临土地增值的诱惑以及对动迁赔偿的预期,并不完全专注于休闲农业基地的经营,其对土地增值的投机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巴城休闲农业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巴城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基地运营状况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意志过强,休闲农业的原生态形态缺失。

  江苏地区尤其是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历来以"强地方政府主义"为学术界所熟知,当然,昆山巴城镇在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上也没有例外地表现为地方政府的强意志。在巴城休闲农业发展中,市、镇两级政府的积极作为为巴城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通过整体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开发建设了多处规模可观、科学高效的休闲农业基地,充分落实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理念。然而,严密的整体规划、规模化的基地建设在无形之中已经破坏了休闲农业的原生态形态,改变与存留的矛盾似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悖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