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86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厦门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探究
【第一章】厦门休闲农业建设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三章】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第四章】厦门休闲农业典型案例的市场调查
【第五章】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促进厦门休闲农业发展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3.1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

  厦门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漳州平原和泉州平原之间,濒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厦门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海上之城,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目前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可分为六个区,其中思明与湖里区 2个区位于本岛,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 4 个区位于岛外。

  3.1.1 区位交通条件。

  在空域交通上,厦门是华东地区最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2014 年厦门高崎机场游客吞吐量突破 2000 万,位列国内民航第 11 位。截止 2014 年底,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和国际航线 213 条,运营的航空公司 46 家(外航 25 家),通达国内外 102 个城市(境外城市 22个),通航国家包括荷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在建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每年可以容纳 7500 万人次的吞吐量。

  在海域交通上,厦门港是国内十大港口之一,2014 年全港货物吞吐达到了 2 亿多吨,开启了厦门港"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全新格局,并且作为直航试点与金门实现"小三通",使得其与台湾地区往来最为方便。

  在陆地交通上,主要表现在城际与市内两方面。在城际交通上厦门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十分发达,厦门目前已经形成鹰厦、福厦、龙厦、厦深四条铁路线路和沈海高速、厦蓉高速、厦沙高速公路线直通全国各大城市。在市内交通上,厦门通过整体战略布局先后建成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以及翔安隧道,并且在建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和厦漳隧道,这些都使得厦门本市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厦门作为国家公路主枢纽城市,已建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和镇村道路为筋脉的路网体系,公路网结构日趋合理。辖区内有沈海高速公路、泉州南安-厦门高速公路及 2 条国道(319 线、324 线)、2 条省道(201 线、206 线)通过,拥有进出岛通道 6 条(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海沧大桥、翔安隧道、高集海堤)共 32 个车道。公路网密度为 1.68 公里/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厦门市区位交通图。

  3.1.2 自然资源条件。

  厦门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地貌构成多样,主要有中低山、丘陵、平原、滩涂等。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是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平均每年会受到 4 至 5 次台风影响。厦门虽然地域面积小,但是厦门自然丰富,拥有种类繁多的植被果蔬。厦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42%以上,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标准。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 1569.3Km?,其中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 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 14%和 7.7%.耕地土壤类型有 6 个土类、11 个亚类、21 个土属、42 个土种,多分布在海拔 50 米左右的低丘、台地和平原,坡度多在 25 度以下,红壤和水稻土占了耕地总面积的 78%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等,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60%以上。2014 农作物播种面积为 40777 亩,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 38819 吨,蔬菜瓜果合计为 588402 吨。

  水文资源。厦门虽位于中国南方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较差,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 1143.5 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2.35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890 立方米,为中国人均占有量的 38%,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 1700 立方米。

  生物资源。由于厦门的地貌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且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气流扩散条件良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厦门市生物资源丰富。厦门拥有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植物,据初步统计,厦门地区目前有观赏地被植物 62 科 129 属 166 种。正是由于如此繁多的地被植物种类,使得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出季相变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3.1.3 社会经济条件。

  厦门市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从历年厦门市 GDP 发展情况来看,厦门市经济发展平稳。其中 2014 年的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273.54 亿元,增长率 9.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44.31 亿元,增长率 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4905.4 亿元,增长率 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572.95 亿元,增长率 16.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 1562.16 亿元,增长率 1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72.94 亿元,增长率 10%;公共财政总收入 921.35 亿元,增长率 10.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556.14 亿元,增长率 11.1%.

  但厦门现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的现象,厦门岛内面积占厦门市总面积的 10%,却比岛外的GDP 规模多了 0.8 倍,而单位土地产出更是岛外的 12 倍。根据厦门最新的厦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力争到 2020 年岛内外基本实现一体化。我们相信,伴随着跨岛发展和美丽厦门战略的实施,厦门的经济会愈发繁荣,岛内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只有市民收入持续增长,才能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由于 2014 年的厦门统计局计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采用了新口径的计算方法,为了避免跟以前旧口径的差异,我们为此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截至到 2013 年度,详见图 3.2.

  在 2013 年度,厦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41360 元,比 2005 年的 16403 元增加了 24957元,增长率为 152.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5008 元,比 2005 年 6230 元增加了 8778元,增长率为 140.8%.根据最新发布的"2014 年福建全省九个设区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对比情况"的数据显示,在 201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全省年均值为 30722元,厦门为 39625 元,福州为 32451 元,泉州为 34820 元;2014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全省均值为 12650 元,厦门为 16220 元,福州为 14012 元,泉州为 14586 元,双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

  3.1.4 农业发展基础。

  休闲农业的发展根基是农业,因此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能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保障。2013 年厦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25.99 亿元,比上年增加 0.9%,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30 家,总数 1 244 家,合作社社员 2.82 万人,带动周边农户 7.6 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 28.6%.有 2 家国家级、11 家省级和 45 家市级"示范社".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108 个,其中市着名商标 8 个、省着名商标 3 个。新增 1 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总数 6 个)和 3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总数 9 个)。2014 年厦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23.74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2.5%.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 44.31 亿元,增长 2.4%.新建成 14 个"菜篮子"基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居全国前列。"百姓富,生态美"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翔安云头村、集美林坑村等 6 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同安顶村被评为"2014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农民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实现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68 万人,转移培训 4672 人,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 2.1 万人。由于厦门市政府对农民就业政策更加积极,2014 年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68 万人,其中转移培训 4672 人,技能提升培训 2.1 万人。但厦门农业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根据 2006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厦门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94亩/人,属于超小农业经营,农业发展腹地受限。而且目前厦门的农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生产层面,在加工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很少,并且附加值也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与农户的关系还只是停留在产品的购销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3.1.5 旅游业发展基础。

  旅游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同时厦门市也是中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游客市场,2013 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 4663.8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620.95 亿元。2014 年全市共接待游客 5337.89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45%,旅游总收入 722.0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29%.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厦门旅游业发展异常迅速,无论是在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业收入方面都是位居福建省乃至全国前列。另外厦门市还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旅游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相关地区在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休闲农业发展,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契机。所以,厦门本身强大的旅游市场能够力助休闲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3.2.1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80 年代初--90 年代末)。厦门市休闲农业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建立的厦门华夏神农观光园,是福建省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城市之一。当时厦门的农业开始步入"退化"阶段,厦门市政府为了寻求新的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开始把农业的发展带入新的领域,而休闲农业就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那时人们认为的休闲农业只是比较单纯的"农家乐",指停留在"看"和"吃"的阶段,人们对休闲需求也不是很高,因此兴起阶段在厦门市休闲农业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是比较漫长的阶段。

  (2)发展阶段(90 年代末-2008 年)。到了 90 年代末,厦门部分农民就开始利用厦门的地缘优势,依托旅游市场,自行开发和建立了一些休闲农业景区,吸引附近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事活动,观光农园美景,品尝农家美食。这个阶段的"看"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管理方面也开始制度化和科学化,不在是最初的那种"农户搭园直接来"的粗略模式,越来越多的以休闲农业为经营主体的公司建立起来,这时候的体验项目也开始逐渐增多,有采摘、垂钓、种菜、野外烧烤等多种项目,休闲农业园区开始出具规模。

  (3)扩展阶段(2008 年以后)。厦门休闲农业的扩展阶段是从 2008 年开始,当年 2月厦门下发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通知》以及设立了乡村旅游扶持专项基金,从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归入整个厦门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厦门开始全面加快对厦门乡村旅游业的建设。2009 年初,厦门市旅游局发布《厦门市旅游产业集群 2009-2015 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以后的旅游建设中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要,重点要发展休闲农业类项目、态健身类项目、历史民俗类、休闲渔业类四大类乡村旅游产品。

  2011 年初,厦门市农业局把把生态休闲农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写入《厦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年下半年,厦门市政府批复同意该规划,并提出要重点规划和开发集农、林、渔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建设一批"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支持发展特色乡村和休闲渔村。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到 2014 年,厦门市休闲农业和魅力乡村建设项目已有 130 多个,年接待游客 460 万人次,总收入达到 5.1132 亿元,建成 4A 级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森林旅游景区,培育翔安吕塘戏乡和小嶝休闲渔村、同安五峰村德安古堡和万丰果园、海沧青龙寨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同安金光湖等一批森林人家、农家乐休闲项目。目前厦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7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 3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12 家,建成"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 44 个特色旅游村。

  3.2.2 厦门市休闲农业的现状特点。

  (1)组织形式多样。

  组织形式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政府、农户、协会、合作社的组织或市场关系。组织模式是发展初期的选择,它影响到该休闲园区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社会地位、利益分配以及资源占用。因此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期的厦门休闲农业园区组织形式单一,一般都是以原先地区的农民自发组织而成。随着近几年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厦门市的休闲农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农户+农户、农户+企业、政府+企业、企业独营、政府主导形式。但是从厦门市总体休闲农业组织来看,不同组织的休闲农业园发展参差不齐,相同组织类型不同景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厦门市主要休闲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

  (2)产品类型多元。

  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型的产业,这也决定了休闲农业在产品上的拓展性,它可以向农业产品和旅游业产品双向拓展,同时也可以延伸到相关产业上,如餐饮、住宿等。

  因此休闲农业的产品类型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样我们也可以结合上述的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休闲农业由于其本身的农业属性,因此它不仅除了提供农产品以外,还具有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目前厦门的休闲农业产品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休闲娱乐商品、收获品尝商品、运动养生商品、认知学习商品、复合商品等。但是不同园区其主题产品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园区,它的产品类型都是多元化的。例如集美集志农庄,已经形成了一家集农家生活、餐饮、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农园,同时还是一个藏品汇集的艺术博物馆。集美仙灵旗休闲农庄有优质水果基地、山羊养殖基地、棘胸蛙繁养基地三大农业基地。翔安妙高山生态休闲农庄则已经初步形成有五大功能区:乡村旅游服务区、垂钓休闲娱乐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福建山樱花观赏区。厦门市休闲农业产品的主要类型。

  (3)空间布局集聚。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大量企业在空间上表现出的有机集聚[38].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产业组织集群化,形成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交流频数,从而提高了休闲农业组织之间在管理、技术、产品以及经验上的学习。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组织集群化,实现了休闲农业组织间的正外部经济,降低其之间相互交易和学习的成本,加速集群内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流动[39].在厦门当前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休闲农业的产业集群化,岛内部分几乎没有休闲农业园,而岛外部分几乎被同安和集美囊括。目前同安区拥有 2 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点)、4 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厦门生态第一镇"汀溪镇,初步形成了"农家乐"、 "森林人家"、 "渔家乐"等 35 个特色旅游村,已经初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笔者根据截至 2014 年的厦门市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绘制当出其布局图,见图 3.3.我们可以发现在同安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已经出现集聚现象,然后是在集美区。在翔安、海沧则分布较少,岛内则没有。

  我们通过上述产业集群理论的了解分析,同安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同样与其"竞争优势"是分不开的。同安区是厦门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也是一座美丽的千年古城。同安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四季温差不大,名胜古迹众多,乡村文化保留完整。近几年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建设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同安同时也是厦门历史文化最悠久的行政区,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这些都是同安相较其他区所表现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同安区就呈现出休闲农业园区集聚的现象。

  (4)产业关联扩大。

  我们依据上述的产业融合理论可知,休闲农业正是一种融合产业,是集文化性、娱乐性、生产性、观赏性、市场性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产业的"介入"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关联产业扩大化。休闲农业已经不是完全意义归属于某一产业,而是以一种"混合"产业的综合体存在。正是因为休闲农业产业本身的"混合"性,使得其兼具包容和扩展。随着休闲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产业所混合其中的产业也越来越多,厦门目前休闲农业已经不单是从旅游业和农业的"混合",在 2010年由文化部、农业部、中国文学艺术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就有来自厦门休闲农业农业园的选送展品获奖,在海西晨报评选的岛外十佳美食中就有来自集志农庄的干煎土鸡和紫菜饭上榜,并且厦门的大部分园区也开始参与到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中。这些都说明当前厦门市的休闲农业开始涉及到艺术文化、餐饮、教育等相关方面,并且仍在不断扩大化。

  3.3 厦门市休闲农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产业本身具有的农业属性,它的产品形式同样可以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开发。而且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形态,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且其在发展过程中又会有新的产业要素融入进去,最终其产业发展会分化出多种模式类型。休闲农业在很短时间内从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初级模式,然后分化为多种主题模式并存的新兴业态,大体都经历了从起步-发展-扩展的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一般是以观光为主,到了发展阶段就有有了休闲体验和科普学习,扩展阶段则范围更广,很多新的产品形式都被融入进去。在第二章休闲农业模式类型的研究综述中,我们知道休闲农业模式类型的由于根据的标准的不同,其划分出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针对厦门休闲农业模式的划分标准选取将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厦门休闲农业发展的分析,因此对模式的划分在这里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园区有 130 多个,为了更加有效分析当前厦门休闲农业模式特点,就必须选取当前厦门休闲农业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园区,而这些典型代表又必须满足本文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依据,为了避免争议,在此以厦门休闲农业园中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7 个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12 个,并结合一些知名景区为研究对象总计样本数 18 个。根据这些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点的基本情况,为了使得研究方便,我们采用经营主题和利用形态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将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划分为田园农业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模式及体验度假模式四种模式。

  3.3.1 田园农业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目前厦门主要的田园农业模式园区有:丽田园、仙灵旗休闲农庄、集志农庄、腾珊家庭农场、海峡两岸(厦门)农业合作示范园 、芳都农业观光园、宝生元果蔬生态园等。

  田园农业模式是最目前四种休闲农业模式类型中最"原始"的,因为它不仅从组织的经营形态还是产品特点,都是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起点状态。田园农业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大部分还是以农户与农户的经营形态,产品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还没有分化出较具特色的产品,因此田园农业模式的游客类型也比较少 .但是田园农业模式同样由于它的"原始"性,使得其园区更能保持农家味,这也一定程度增加城市游客的兴趣度。

  3.3.2 村落乡镇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依托,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日庆典、民间歌舞等休闲活动,增加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当前厦门的村落乡镇模式有:

  五峰土楼生态庄园、莲花罗汉山休闲农业园、青龙寨、顶上人家。

  村落乡镇模式相对田园农业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可能更加完善,我们通过对目前厦门几个村落乡镇模式的园区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园区,更多是以"农户+公司"的经营业态存在,其实通过村落乡镇模式的特点我们也会发现这种经营业态比较适合这种模式。因为村落乡镇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其具有一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经营上需要原住农户的参与。但是要把当地文化营销出去,就必须要有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因此避免不了公司的加入。不过厦门目前的村落乡镇模式下的园区并没有将文化营销做的很好,大部分园区还都只停留在引导游客参观特色建筑上,对于游客参与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则相对比较薄弱。

  3.3.3 体验度假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厦门目前的体验度假模式有:小嶝休闲渔村、京口岩凤泉山庄、前垵湾休闲农庄、妙高山生态休闲农庄、龙谷山庄等。

  体验度假模式应该是厦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中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的,休闲度假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因此这种模式下的游客群体对产品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发现休闲度假模式的组织经营一般为公司独营,较少出现农户参与。并且产品形式种类也很丰富,涉及到康体疗养、酒店住宿、娱乐体验、餐饮美食等等。这种模式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并且需要高效的行事效率。因此这些都往往使其采用公司独立经营的方式来经营园区。

  3.3.4 回归自然模式。

  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谧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漂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当前回归自然模式有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小坪森林公园等。

  回归自然模式是以绮丽的自然风光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园区,其往往占地面积很大,并且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因此我们从厦门目前的回归自然模式的园区中可以发现,它们大都是由政府主导而建立起来的,一般以森林公园的形式存在。但同样的笔者通过走访相关园区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园区游客体验项目相对比较少,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目前回归自然模式的休闲农业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回归自然模式也有它的优点,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园区比较注重生态的保护,园区内的景观开发一般都保留原貌,没有很大的改动,对生态环境保护做的比其他模式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