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新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5 共520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探究
    【第一章】新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内涵及重要性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改革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制度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在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强粮食安全意识,解决好吃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 21 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事业上,高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金融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而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农村金融工作休戚相关,为此,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扎实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出台系列有效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改革、促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然而,农业又是天然的弱势产业,因其获利周期缓慢、受因素影响波动性大,往往被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冷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政府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仅停留在单纯的政策引导上,与三农发展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仍然较为欠缺,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基于此,创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丰富与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是我国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世界各国大多建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尤其以欧美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较为完善。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自其成立以来在增强粮棉综合产业化发展,稳定粮棉市场、惠顾农民经济利益,促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彰显了重要的职能。近年来,随着粮棉市场加入制的全面开放,农发行支农政策所依存的外在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业务功能单一、法规建设滞后等弊端日渐凸显,使得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制约。

  1.2 研究意义
  
  发展经济是政府执政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命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新农村建设融资已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庞大资金的需求,深化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优化新农村建设融资的的环境,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从满足农业发展、流通与服务的融资需求出发,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金融模式。政策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一大显著特色,它在一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对农村市场经济的的调控手段,更是对于农村商业性金融以及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功能上的补充和填空。政府增加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不断深度优化资源的再配置,从而达到政府对农村经济与农业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综上所述,政府通过综合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供需矛盾,有利于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与制约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诸多因素,提出强化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与作用的指导,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农村发展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促进"三农"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财政支农政策已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学者对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中如何对财政支农政策做出调整及完善创新进行了研究, 为支农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学者苏明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如何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沈淑霞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财政支持农业方式,支持规模及支持效率,针对中国政府支持效率和财政农业支持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国外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借鉴相关优势经验,为我国支农政策提供参考:学者陈薇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的财政支农政策作了详细的比较,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建议。何忠伟则重点对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补贴的经验和理论及世贸规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对我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提出建议。崔光华通过比较研究印度、法国等二个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及相关桂林,对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调整与支农制度提出了战略性措施建议。在国内,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已就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必要性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王伟在《基于功能观点的政策性金融市场化运作问题探析》中从制度功能角度,实证研究了农村政策性金融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李静在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一文中,从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行为关系入手,研究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农村政策性金融国际比较这一方面,有如下相关论述: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在《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一书中,对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的特征以及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从中提炼出了他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对策;欧鲲、张红鹰在《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日本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指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日本成熟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和经验,得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最后,在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改革方向这一层面,又有如下的相关论述:马雪彬、邓汉华在《关于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探索》一文中,在分析其他国家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采取的融资方式、业务范围、所有制形式和监管形式,进而提出了完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王伟、白钦先、李鹏在《功能失调、认知和行为偏差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困境》一文中,通过采用行为金融学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理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功能失调、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困境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进而就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白晰、耿旭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立法问题分析》一文中,以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法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国立法缺失的原因,对进一步加快、完善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立法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黄俊青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发展的理论和改革实践的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财政资金运营、金融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与经营环节中发生的经济作用与关系,进而在农业发展银行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

  刘鎏在《农村金融组织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就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各类金融组织进行了分析比较,他指出:由于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着服务范围有限、定位模糊以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因此其在现实中所发挥的支农作用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之上,该作者进一步认为,鉴于当前我国金融界对政策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应将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支农主力军。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在 90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国外就已经着手实践和研究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关于市场失效与政府介入。自从庇古最早提出"市场失效"的概念以来,凯恩斯、拉格夫、萨缪尔森、斯蒂格里茨等经济学家分析了市场失效的若干形式。在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研究方面,国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角度,尤其是对农村扶贫性金融这一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格利和爱德华·肖首次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金融可以推动贫困经济体获得快速而稳定的增长;1964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金融在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是依靠资源不断投入而获得增长的,此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资源在不断投入的过程中,存在着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现象,而且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所以,要想获得持续的农业增长,必须依靠金融的力量,即依靠信贷等金融方式来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鉴于政策性金融对落后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扶持作用,此外,亦有学者借助于量化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贫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减少贫困,Honohan 通过搜集中国、韩国、俄罗斯与英国四国的数据,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得出了金融发展和贫困;也有学者就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这一问题持全然不同的看法。Jeanneney 和 Kpodar 通过建立金融发展和金融波动的贫困模型发现,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稳定性对穷人的打击更大,并可能因此而抵消金融发展给其带来的好处。斯蒂格里茨(1985)例举了市场失效的八个根源或形式是:竞争中的垄断、公用品、外部效应、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失业、收人再分配、优效品。萨缪尔森认为,除了收人分配不平等和宏观经济波动外,垄断、外部性和公用品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失效的主要原因。虽然市场机制是生产和分配物品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但它也遭致三个方面的持续失效。为校正这些失效,政府应该采取行政手段保证效率、平等和稳定。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总结了党和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归纳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实际内涵,总结出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价值,即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有利于调控农村宏观经济。随后,提出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政策性金融的积极作用,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为农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为农村经济运行强基固本,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全面支持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阐述了新农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一是新农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未形成统一协调体系,政府关于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法规尚不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机构的执行效率低下。二是新农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服务定位不清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缺乏法律制度约束阻碍农村改革发展、政府统筹兼顾不力造成城乡资源不均。

  最后,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改革建议,要强化政府在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中的突出作用,主要在加强对政策性金融支农问题认识的水平,加大对农村基础和应急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三个方面。 提出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设计的着眼长远,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农业发展的规范运行,完善的金融体系保证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最后,提出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改革的与时俱进,通过明晰政策性支农银行的定位,转变职能缺位局面,通过改进监管多头政出多门现象,建立高效管理机制。通过顺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1.4.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搜集图书资料、论文资料和网络资源的资料采集方式,并借助于政治学、部分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总结。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结合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实习实践经验,思考并探讨政府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关系,1.4.3 创新之处。

  本文基于所学政治学相关专业知识,结合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实习实践经验,深入洞悉政府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关系,通过在农业发展银行实习机会,发现地方政府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指导和监管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考,并进行深刻论证。依托实习实践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论述过程中更贴合实际,符合规律。

  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的理论概念,缕清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发展脉络,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境况,提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构建和改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