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糖尿病胃轻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20 共4540字
摘要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无机械性肠梗阻存在的以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据统计,50%~76%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胃轻瘫[1],主要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反复呃逆等。目前治疗本病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促进胃肠动力,但因整体疗效不佳,不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应用受限。我科既往应用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DGP疗效满意[2].本研究采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DGP患者,与吗叮啉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探寻治疗DGP的最佳治疗方法,为优化该病治疗方案进行有益探索。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及分组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DG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3]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组、健脾固本和胃方组、吗丁啉组,给予相关治疗。根据公式计算,各组所需样本量为32例,共计96例。考虑脱落、失访情况,按10%的脱落(失访)情况估算,则共需要病例数为105例,各组按1∶1∶1进行随机分组,则每组样本量为3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4]:(1)糖尿病病史>5年;(2)存在明显的腹胀、早饱、厌食、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个月;(3)胃镜检查无胃黏膜损伤或幽门梗阻,肝功能正常;(4)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5)X线检查餐后4h胃内仍有标志物存留。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结合《国家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脾胃虚弱证表现为:主症:脘腹痞满,食物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次症: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凡具备主症3项或/和次症2项者,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

  (1)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痞满证中脾胃虚弱证诊断标准;(3)年龄在18~75岁的患者,性别不限;(4)血糖控制良好(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5%);(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伴有胃肠穿孔、肠梗阻、严重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患者;(2)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3)因手术、药物、精神及其他疾病导致的胃轻瘫;(4)精神疾病、智力障碍者和孕妇等。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数据间差别以P值来表示,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案

  2.1治疗方法

  2.1.1健脾固本和胃方组

  方药由太子参、麦冬、玫瑰花、炒苍术、炒山药、生地、法半夏、黄连、大狼巴草、川朴花等药物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量约150mL,餐后1h服用。

  2.1.2穴位注射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组

  穴位注射方法:用5mL注射器分别抽取黄芪注射液各2mL,取单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位常规消毒后,用6号针头执笔法快速刺入皮肤后缓缓进针,得气后每穴注入药物2mL,快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压2min.每周1次,双侧交替取穴。健脾固本和胃方方药及用法同2.1.1.

  2.1.3吗丁啉组

  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次,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疗程1个月,两组治疗期间仍应用降糖药物、糖尿病饮食,停服其他影响胃肠动力药物。

  2.2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将患者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根据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1、2、3分。由专人记录评分。

  2.3疗效评定标准

  2.3.1临床症状疗效判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5%>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2.3.2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3结果

  3.1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三组性别、年龄、T2DM病程、DGP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3.2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分析

  三组治疗前的脘腹胀满、食后痞胀、纳呆、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3.3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3.3.1脘腹胀满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脘腹胀满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又好于西药组(P<0.05)。见表3.

  
  3.3.2食后痞胀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食后痞胀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3.3.3纳呆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纳呆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3.3.4倦怠乏力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倦怠乏力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6.

  3.3.5恶心呕吐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恶心呕吐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7.

  

  3.3.6大便稀溏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大便稀溏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而中药组的疗效又好于西药组(P≤0.05)。见表8.

  

  3.3.7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分析

  针药结合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好于中药组(P<0.01)和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又好于西药组(P<0.05)。见表9.

  

  3.3.8疗效指数比较分析

  西药组的疗效指数为(35.72±6.18)%,中药组的疗效指数为(57.73±8.86)%,而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指数为(87.86±10.6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285.427,P<0.01,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得出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指数分别好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而中药组的疗效指数又好于西药组(P<0.05),见图1.

 

  4分析与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促进胃肠动力,多潘立酮因其副作用较少,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然而DGP发病常涉及多个环节,因此单一促进胃肠动力往往因整体疗效不佳,不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临床应用受限。中医学尚无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名,据其临床特点,多归属于“痞满”“呕吐”“反胃”等范畴。《赤水玄珠》记载:“消渴……饮食减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脾胃论》指出:“呕吐哕皆属脾胃虚弱,或寒热所侵,或饮食所伤,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本草经疏》指出:“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丹溪心法》指出:“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

  认为本病是久病耗伤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气机不利所致;或病久入络,瘀血阻络,气血不畅所致。其本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标为气滞、湿浊、食积、痰阻、血瘀。病位主要在脾胃。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胀满故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

  现代中医学者亦认为脾虚为本病基本病机,或兼夹气滞、痰浊、血瘀等证[6-8].我科总结多年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经验,认为糖尿病日久,损及脾胃,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滞于中焦。其本虚为胃阴不足,脾气亏虚,标实为气滞、湿阻、痰浊,提出以养阴健脾、理气和胃为大法,制定健脾固本和胃方,方中太子参、麦冬、生地、大狼巴草养阴,炒山药、法半夏、黄连健脾和胃,玫瑰花、炒苍术、川朴花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黄连兼具控制血糖、增加胃动力作用[9-12];麦冬、生地、山药具有控制血糖和抗炎、保护胃黏膜作用[13-15];半夏具有保护胃黏膜和双向调节胃排空的作用[16];苍术、川朴花可调整胃肠运动[17].黄芪注射液是从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可以激活胰岛素传导分子,调节体内葡萄糖的代谢[18-21].黄芪注射液还能够提高糖原合成酶活性,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使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增强,促进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有降低作用[22-23].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善治胃肠疾患,针刺可行气降逆,和胃消痞,使中焦之气下行。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之穴,具滋阴补虚、健脾和胃之效。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及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功能均有调控作用。针刺足三里可使糖尿病胃瘫患者胃动力学和胃肠激素含量发生变化,改善胃肠运动功能[24].本次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本研究发现针药结合组在改善DGP临床症状上具有优势,可能与中药复方及穴位刺激调节胃肠动力及血糖的双重功效有关。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久病的结果,存在多种致病因素及发病环节,多管齐下是解决临床复杂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显示针药结合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可能与中药、针灸治疗的多靶点作用有关,这也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容旺,范文伟,柳盛奇,等。莫沙必利、吗叮啉、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0):1192-1193.
  [2]黄天生,尚莹莹,肖定洪,等。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5):30-32.
  [3]王洁贞,李颖琰,陈冠民。医学统计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95.
  [4]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秦颖琦。探析糖尿病胃轻瘫中医病理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829-830.
  [7]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
  [8]聂斌。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5):979-980.
  [9]夏伦祝,徐先祥,张睿。太子参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业,2009,18(9):17-18.
  [10]郑天珍,李伟,瞿颂义,等。补气类中药对大鼠离体胃平滑肌条的作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8,24(3):3-5.
  [11]陈立江,张胜,吴春福,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1-3.
  [12]李波,朱维良,陈凯先。小檗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8,43(8):773-787.
  [13]蒋凤荣,张旭,范俊,等。麦冬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36-237.
  [14]曾艳,贾正平,张汝学。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4):609-611.
  [15]孔晓朵,白新朋。山药的活性成分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技,2009,37(13):5979-5981,5984.
  [16]单靖珊。半夏的药理实验研究综述[J].中国药师,2008,11(11):1370-1372.
  [17]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9-93.
  [18]王光浩,张敬芳,杨雪琴。黄芪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15(4):57-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