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述评

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程秀霞;荣梅;陈寿弘
发布于:2018-04-04 共51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优选5篇】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 让爱一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第三篇】】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现行做法及特点分析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第四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地方高校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的研究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第五篇】】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述评

  【第五篇】论文题目: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述评

  摘要:在分析2006-2016年十一年来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安徽省各地现有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寄宿制学校模式、代管家长制模式、留守儿童小分队模式、社会帮扶模式、企业参与模式等方面述评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要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具体对策研究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安徽;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与关爱; 机制及模式; 述评;

  劳务输出是安徽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民到广东、上海、江浙一带打工.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 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发展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对2006-2016年十一年来关于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并通过对现行政策、法规、研究报告等进行分析, 述评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的研究

  中央和地方积极推出规定和办法来教育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如:"一帮一""手拉手""特别关爱""结对帮扶""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寄宿制工程""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等.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 需要建立长远规划、长效机制来保障, 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 既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 既要有上层政策支持, 也要有基层各项措施的有力执行;既要有多部门的协调推动, 也要有各个部门的各司其职, 既要做好局部的、能短期见效的工作, 也要立足长远、协调整体发展.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一般模式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需要多种主导力量共同参与, 统一协作, 多名学者均认为主体应包括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 (包括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 、学校、基层社区 (村委会) 、非政府组织 (包括各种民间组织等) 、家庭.有学者针对社会支持体系, 提出宏观层面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组织协同功能、中观层面重视学校和社区联动变迁的支持系统、微观层面建立留守儿童家庭互助和他助系统[1].有学者提出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入经费投入、构建监护体系、加强教育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探索出"代理家长""寄宿之家""还原教育"和"社区共育"等模式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强化城市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 发展农村经济, 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2].有学者从社会互构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管理理论、生命历程理论等社会学视角, 提出建立包括留守儿童自身在内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建构的关爱服务体系或机制[3].有学者提出, 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 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主导,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由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长效关爱机制[4].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6]13号) 从五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 (居) 民委员会职责;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四是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五是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强化监护干预机制等四个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5].《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 (教基一[2013]1号) 中提出要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 重点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关爱服务、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活动等[6].

  安徽省根据上级要求, 结合自身实践与探索, 已形成有关部门、社区、学校、家庭四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安庆市六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霍邱县实施"八个一"活动, 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7].金寨县开创十大举措,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 打造留守儿童"幸福成长"工程[8].2010年,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之中, 在合理选址布点的基础上, 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扩大影响力, 争取各方资金, 加强管理, 建立关爱队伍, 开展关爱活动, 发挥活动室辐射作用, 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9].

  (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具体模式的研究

  "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皖北农村M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的具体运行过程包括制度建设部分、心理疏导部分和其他措施部分.研究者在现行的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基础上, 提出社工进学校的建议, 实现学校社工的职业化, 力争实现"一校一个社会工作者."[10]

  寄宿制学校模式.大力兴建寄宿制学校是推进县级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标准化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重要举措, 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儿童生活无人照顾, 学习无人辅导, 情感无人陪伴、安全无法保障的困境, 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环境中成长, 有老师的指导, 有同学的陪伴, 有利于留守儿童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 培养道德情感[11].

  代管家长制模式."代理家长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替代模式, 该模式通过招募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临时哥姐", 成为他们生活上、情感上、教育上的"亲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三知、三多、三沟通"和"五个一", 代管家长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动态, 经常采取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亲切对话交流, 满足儿童成长的心理情感需求, 主动与老师、监护人进行联系, 解决儿童遇到的实际困难, 促进其健康成长[53-58].

  留守儿童小分队模式.由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儿童谭海美组建的"留守孩子"小分队是赋权模式的尝试与发展, 在全国影响很大.留守儿童小分队是由学校少先队大队发动, 以自然村或社区为单位, 将居住较为集中的留守儿童组织编队, 建立"留守小队", 引导留守儿童在少先队集体中互帮互学, 体验真情, 共同快乐成长, 取得了实效[12].

  社会帮扶模式.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 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群体关注、公众参与的作用, 通过网络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项目中, 开展项目宣传, 凝聚多方意见, 进行众筹资金, 形成社会关爱救助合力.加大社会工作者参与力度, 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指导协助其他社会支持网, 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例如, 成立社会工作小组, 通过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行为矫正训练等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和相关评估[13].

  企业参与模式."雷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在安徽省全椒县资助50名留守儿童, 作为国内机械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雷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通过爱心助学金、志愿者关爱活动、"亲情1+1"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海尔集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 在西部三省三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此外, 其他省市地区的关爱模式也值得参考, 如:陕西省石泉县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形成的"石泉模式""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 最具特色的就是代理家长制的推行, 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种关爱模式[14].湖北省远安县委把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合为一体, 推行"2+X"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模式, 该模式的主体是农村党组织和学校党组织, 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党组织为补充, 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关爱"活动[15].四川青神的"青神模式", 围绕"六个一"构建关爱网络[16]等.

  二、研究展望

  (一) 研究价值取向方面

  研究者有把农村留守儿童作为问题儿童来考虑的价值观向, 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环境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17]因此, 留守的现实生活环境既是对留守儿童的挑战, 也是留守儿童发展的机遇, 之前的研究过于强调外部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 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其自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何有效发挥留守儿童积极进取的精神, 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 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使其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 适应环境, 改变环境, 探讨优秀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的成长、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 发挥榜样作用, 扩大朋辈教育效应, 为留守儿童带来不畏困难、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二) 具体对策研究方面

  一些研究专注于本学科领域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使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缺乏整体性、互动性和深入性.研究更多注重于提出问题, 但对问题解决的对策创新不足, 对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建立阐述较少, 试点地区的政策效果反馈不及时;研究方向较多, 无法看到清晰的研究脉络, 举例的成分远大于整合;提出的对策也相对独立, 各部门各行其是, 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机制及模式.下一步的重点要在大力开展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具体的单项活动的同时, 运用多种理论基础[18-20], 由行动向"机制""模式""体系"转化, 探索不同关爱理念、关爱主体、关爱行动之间的系统互动关系, 建立完善相关体制和制度, 在发挥各种因素作用时, 采用一定的运行方式, 尤其注重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适合安徽省情且可推广复制的教育与关爱的机制及模式.

  三、结语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更多地表现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如何触发多元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与配合, 并最大程度激发机制内在的活力, 是值得关注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教育与关爱模式方面, 部分学者提出诸如"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寄宿制学校模式和代管家长制模式等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模式.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现状的评述, 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态势, 在积极借鉴现有机制及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 从多维度对现有机制及模式展开探讨.现有机制及模式在对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应注重明晰问题产生的外在与内在影响因素.外在的环境性因素与留守儿童内在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何种程度与层面产生既有"合力性"的聚合作用, 又有"分力性"的离散作用, 仍需做出学理性的分析.此外, 从机制与模式的整合视角下提出更具操作性与可复制和推广的具体性对策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整合性视角内在地包含整体性、互动性与深入性, 从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整体性思考留守儿童发展的态势, 从环境与人交互作用的层面了解留守儿童与留守环境间的关系, 并力图从教育与关爱行动向"机制""模式"和"体系"的纵深转化.

  参考文献

  [1]马良, 郭玉飞.儿童保护政策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对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的反思[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5 (4) :8-12.
  [2]王正惠.《规划纲要》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2) :27-29.
  [3]黄诚.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几种社会理论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 (2) :86-90.
  [4]佟延春, 隋建华.发挥地方高校优势, 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28-30.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DB/OL]. (2016-02-14) [2017-5-15.
  [6]武敏.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DB/OL]. (2013-01-04) [2017-05-15]..
  [7]张眉.关注留守儿童:安徽省探索四方联动齐抓共管模式[N].人民政协报, 2007-09-26 (C02) .
  [8]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金寨县十大措施打造留守儿童"幸福成长"工程[J].平安校园, 2016 (1) :12.
  [9]安徽省妇联.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J].中国妇运, 2012 (3) :14-15.
  [10]李磊, 徐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基于对皖北M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4) :21-25.
  [11]郑再良, 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6) :53-58.
  [12]张永.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小队"模式调查[J].辅导员, 2007 (4) :14-15.
  [13]汤小宾, 吴翠萍, 管晓菲, 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9) :112-114.
  [14]吕炜.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法律思考:兼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陕西"石泉模式"[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1 (6) :142-145.
  [15]中共湖北省远安县委组织部.推行"2+X"模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4 (3) :77-79.
  [16]高慧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4) :25-29.
  [1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
  [18]荣梅.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安徽省未成年人的调查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 :64-68, 77.
  [19]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与引导对策的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511.
  [20]叶松庆.创新力的早期养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683.

点击查看更多: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原文出处:程秀霞,荣梅,陈寿弘.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4):74-7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