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贫困农村留守幼儿问题与关爱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3 共5700字
摘要

  目前,国家从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放活农民入手,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对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到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但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三农”问题仍然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留守儿童”等问题。“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成年人口向城市转移而搁置在农村的未成年人。他们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幼儿”更是这一弱势群体的脆弱群体。然而这一脆弱群体,却事关民生大计和民族的未来,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问题不容忽视

  外出打工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外出农民工不得不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这就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渐渐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然而,在这个特殊群体最为典型的弱势群体是“留守幼儿”.他们的生存状况、教育状况又是如何呢?

  案例一:

  2013 年 2 月 19 日傍晚,贵州 xx 县 xx 乡 xx 村5 名男孩 18 日傍晚被发现死于一废弃烘烤烤烟棚中。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调查,确定 5 名儿童是在废弃烤烟棚中引燃堆放的湿润稻草导致窒息死亡。

  5 名男孩中最大的 6 岁,最小 4 岁,分别来自 5 个家庭,均为 xx 县 xx 乡 xx 村本村人。事发当天,寨子里一户人家办喜事,大人们忙于帮忙办喜事,疏于看管所造成。虽说事发偶然,但是也有一些必然因素,比如,孩子年幼,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正是贪玩、懵懂、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谁在监管他们、谁又来教育他们呢?这起悲剧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引起人们反思与追问。

  案例二:

  2015 年 3 月 18 日上午,xx 区 xx 乡 xx 村,一名留守奶奶被发现已去世多日,奶奶身旁一名 1 岁半的幼童也奄奄一息。发现情况后,村民赶紧叫来救护车。幸运的是,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幼女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调查得知,孩子父亲魏 x 与妻子一起在外地打工,1 岁半的女儿就交给在老家的母亲胡x看管。魏 x 平时都是通过电话和母亲、女儿联系。3 月15 日,魏 x 给家里打了几个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心想可能是母亲没听到,魏 x 就没当回事。第二天,他再打电话,还是没人接电话。3 月 18 日,魏 x 再打电话,仍然无人接听。这时,魏 x 心中有一丝不祥的预感。他赶紧打电话给亲戚、邻居,让他们去看看怎么回事。邻居马 X 和其他几个村民翻墙进去以后,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胡 X 趴在客厅地上一动不动,鼻子、耳朵里都是已经干了的血块。马 X 说,“在胡 x 身边,她的小孙女也一动不动,四肢都发黑了。几个胆大的村民走上前,试探祖孙俩的呼吸,发现胡 x 已经没有了呼吸。而小孙女还有一些微弱的呼吸,几人赶紧打电话叫 120,将奄奄一息的幼女送到医院。经医院全力抢救,18 日晚小孩苏醒,19 日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医院的 x 主任说,”孩子真是命大,至少 3 天没有进食。如果不是及时被发现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中国教育报有一则报道:”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一岁前外出,其中 30%在儿童出生 1-3 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的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从表面上看,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诸多问题,没有对社会造成直接的危害。但是,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打桩定型“的奠基时期。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比其他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双亲的关爱与呵护,更需要家庭、社会的悉心教养。他们生活失助,亲情失落,至今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与研究,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保障幼儿所在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否则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民族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从而造成”农民之痛、农村之痛“,同时也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

  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形成的原因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是指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祖辈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未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家庭、教育是其主要因素。

  1.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是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形成r基本根源。农村”留守幼儿“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受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打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化户籍结构制度是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由此带来的入园障碍,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留守“农村。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有的农村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也没有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留守幼儿“的相关政策,导致目前个别地方政府教育责任缺位[2].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边远乡镇没有建立幼儿园。

  2.家庭方面

  婴儿脱离母体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婴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大量幼儿,有其自身与复杂的家庭原因,是农村”留守幼儿“问题形成的关键因素。

  一是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打工地点变动频繁,或者工作实行”三班倒“,或者务工时间长,无法照顾幼儿。而农村老家有闲住在家的老人与妇女,农活可以机动处理,还可以发挥老人的”余热“,让老人带孩子,或者由挣钱不多的一方留在农村家中看管孩子。

  二是主观上忽视了幼儿的早期教育。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文化层次等原因,贫困地区大批的农村父母对幼儿早期教育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有的年轻人打工多年,已经喜欢城市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不愿意为了孩子而重新返乡务农。

  3.教育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在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贫困地区的边远农村没有开办”幼儿园“.

  在 2013 年”两会“上,一位贫困地区的人大代表说到:你们是”入园难“、”入园贵“,我们那里是无园可上。

  二是幼儿园的任务,侧重于在园期间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难以顾及,幼儿园与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不乖的娃娃“经”教育“无效时,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听之任之,一推了之。

  三是幼儿教师较为关注”乖娃娃“,而对不乖的”留守幼儿“,经过多次”教育辅导“无效时,难免有”一颗耗子屎,坏了全锅汤“的心理,没有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

  三、构建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关爱服务体系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共性的方面,也有个性的方面。因此,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幼儿“问题,必须构建政府作为、社会重视、教育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相应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把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强化政府作为,为农村”留守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政府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一些地方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开展和深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爱活动(如遵义市的”三关“工程之一:”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但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的具体情况,应该做到:

  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置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学业有教。

  二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就地创业。贵州省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了”3 个 15 万元“政策,发展经济、培育产业、扩大就业,让年轻的父母能够就近就地就业。经过努力,贵州省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一批农民工开始返乡就业、创业。有的农民工发出了”如今打工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在家打工就是好,可以照顾好老和小“的心声。[3]

  这样可以减少”留守幼儿“的数量,使更多的幼儿接受父母的照顾与教育,减少一些因为和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亲子关系淡漠等问题。

  2.夯实家庭职责,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最为关键的教育。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幼儿“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因此,转变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才是根本的工作。

  父母的亲情不可替代。卢梭认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工作,而且只有父母才能做好这个工作。父母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不能轻易地把职责转移给他人,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其他亲属是无法取代父母的。父母要更新观念,重视子女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可以把子女接到打工地,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如果一时无法把子女带到身边,也要从子女成长需要出发,寻找适合子女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子女的监护权,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亲情纽带作用,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子女,经常打电话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

  ”留守幼儿“的父母可以以自己外出打工的各种经历为教育材料,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教育子女,对其子女也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以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为宗旨,组建相关机构。由政府牵头,邀请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乡镇幼儿师资、相关政府部门,组建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研究中心“,以促进留守幼儿健康成长为宗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的措施及途径,形成对口指导的长效机制。

  二是营造关爱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生态环境,让农民树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

  可以邀请、组织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教授到贫困地区举办”留守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的讲座,让贫困地区农村的”留守幼儿“监护人了解掌握幼儿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在对”留守幼儿“的监护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提高其监护能力与监护水平。可以组织高等学校(含高职、职高)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深入田间地头、场镇,印发资料,排练节目,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幼儿教育的基本常识。另外,政府应行文强调幼儿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奠基作用。

  三是动员一切力量,形成重视”留守幼儿“的社会环境。建议政府机构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成立”留守幼儿“基金会,动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捐款捐物,专款专用,帮扶”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组织志愿者,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游戏大篷车“的实践,让”留守幼儿“尝试现代化幼儿教育。组织学前教育的师生,幼儿师范的师生,到农村进行”雨露行动“的实践(如:建立”早教点“;培训”走教队“;组织”妈妈会“;建立”连心桥“),形成长效机制,惠及贫困地区农村幼儿。

  4.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主导功能

  幼儿园是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接受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要用亲情爱与教育爱去引导”留守幼儿“健康成长。

  一是大胆尝试混龄编班制。农村贫困地区人员居住分散,留守幼儿的分布非常广泛,而且流动性较大,年龄较小,导致”留守幼儿“入园难,甚至入不了园。因此,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混龄编班制,组建混龄班。混龄班教育不仅可以保证每个”留守儿童“都不在”留守“的旧疮上添上”入园难“的新伤,还可以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幼儿“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互帮助和照顾,促进其正常发展。

  二是开展亲子活动,增强”留守幼儿“与祖辈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家庭教育群体--监护人或者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监护人)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监护人亲眼目睹幼儿园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引领这些监护人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开放日的活动中,还可以组织亲子游戏等活动,增进”留守幼儿“与其监护人的感情。

  三是针对”留守幼儿“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培养”留守幼儿“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服务能力。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幼儿“普遍存在依赖性强和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倾向,由于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又特别疼爱孙子孙女,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与非”留守幼儿“家庭相比,这些”留守幼儿“对其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依赖性更严重,生活自理能力更差。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幼儿教师要及时调整主题活动的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留守幼儿“萌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减少”留守幼儿“对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过分依赖,锻炼”留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增强”留守幼儿“的自信心。

  此外,自私与任性也是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的一大缺点。幼儿园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专题活动,针对这些不足及时教育,让”留守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学会谦让,使”留守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是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家庭、政府、社会、教育部门等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机制和关爱服务体系。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关注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幼儿“普遍会有快乐而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申健强。贵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蔡迎旗。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贵康。关爱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N].贵州日报,2012-12-1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