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村落格局中宗祠文化保护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22 共6372字

  第4章 乡村村落格局的现状与宗祠文化应用分析

  4.1 乡村村落格局的现状分析。

  4.1.1 布局混乱。

  从全国范围来,我国目前各地区的自然村落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科学、统一的规划设计和布局,规模普遍较小,因此村落的居住区域和各个功能区域呈自然散乱式的分布状态。

  (1) 住宅分布混乱。

  现在村落成自然发展状态,没有统一的规划控制,也没有硬性规定和统一的标准,村民在建造房屋时主要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住宅基地的位置,居民住宅分散,东、南、西、北、中各个方位都有,朝向各异,前后错落不齐,呈现散、乱、小的特点,村落土地的集约利用率不高。使得村落内部凌乱不堪,比较典型的就是公路修到哪儿,房子建到哪儿。

  (2) 住宅区内部结构混乱。

  各个户主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建造布局形式、形态尺寸各异的住宅及院落。

  据了解,目前农村 90%以上的住宅都没有正规的设计模式,居民住宅的主房和柴房、牲畜房、厕所基本按连体或连片设置,庭院、晒场和家庭作坊混杂,造成了土地浪费和住宅区的布局混乱。村落中由于土地私有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户除了占有自己住房基地以内的土地外,还有类似"圈地"的现象。有的农户想扩充住宅区的使用范围,不愿意在原有的住宅基地的基础上修建,就会在周围的空地进行建造,住户把自己住宅基地周边的空地也据为己有,进行建设或利用,比如修建附属房屋,如厨房、厕所、杂物间、牲畜养殖屋等和种植蔬菜、养殖水产等(图 4.2)。

  这样使得住宅区的布局杂乱无章。

  (3) 产业用地混乱。

  由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相对独立,村落发展过程中又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居民为了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就会在村落中寻找另选最优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有的直接把工厂建在农田里(图 4.3),这样一个住户就会拥有两处甚至多处土地,从而就造成了村落用地规模大、人口规模小、大量耕地被占用、住宅区和生产区分布不合理,内部结构混乱的现象。

  (4) 公共区域混乱。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服务设施的随意增加,如医院、学校、超市等,没有与村落原本的布局相匹配,直接选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处或者"见缝插针"(图 4.4),哪有空地选择哪儿的方式进行建造,出现村落中心不明确,各功能分区无规则的现象。这些方面都促使了村落整体布局呈现出混乱的状态。

  4.1.2 建筑风格不统一。

  (1) 传统和现代不统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普遍愿意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急于改善现有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虽然住宅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盲目羡慕和效仿攀比城市的住宅建筑,"贪大求洋"新建小洋楼,设计造型随意,风格各异,使得村落住宅风格杂乱无章、不伦不类,也使得传统的建筑与现代建筑极其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风貌。

  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比较注重对细部的装饰纹饰和建筑构件的表达,建筑形式和结构丰富,满足居住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现在村落中的建筑,由于建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日益渗透,建筑的造型逐渐简化,建筑装饰被粘土砖、空心楼板和铝合金门窗等所代替,几乎退化成纯粹的遮风挡雨之所。使得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的不协调。

  此外,目前我我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修建了一些与村落建筑风格极其不相符的接待设施和景点建筑,还有些居民自己创办了农家乐(图 4.7),把原来质朴的建筑和装饰用现代技术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特色,造成了村落建筑风貌的改变。

  (2) 建筑高矮和形式不统一。

  有些村落因为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有的居民经济条件好,较早的对旧的居住住宅进行了改造,把房屋的豪华程度看做是自己经济实力的体现,由以前的土房或砖瓦房变成了多层小洋房,有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差,任然住着以前的旧房,这样就形成了建筑高矮和形式不一的现象,甚至有些居民会在自己原有的住宅旁边建造新房,这样也形成了建筑风格明显的差异。

  (3) 建筑新旧不统一。

  在现在村落中,由于人们对种植业没有迫切的要求,大部分地区农业种植任停留在居民私人小规模经营的水平上,使得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农业带领就业的方式减弱,因此,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使村落中人口大量减少,不少村落逐渐变得"老龄化"、"空巢化",甚至还出现了"无人村",大部分建筑被空闲下来,村落中原有建筑开始老化,建筑外部墙体和装饰等脱落,自然损毁严重(图 4.9),但是又不能拆掉,一是村民不愿意拆除旧房,二是没有钱建立新房的不能拆掉旧房。这样也使得村落建筑与建筑之间差异变大,建筑风格的不统4.1.3 道路交通设置不合理。

  (1) 道路通达性不高。

  随着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的日益现代化,村落中的道路交通设施严重不足,传统村落中弯弯曲曲的街巷和整体曲折的路网已经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各种生产活动。道路交通面积比例偏低,道路的的密度不足,通达性不高,特别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大多数村落呈现出自然散落式分布,有些居民可能住在山坡上,没有便利的道路可以到达住宅建筑的门口,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出行很不方便,因此很多住户会选择自己修筑道路与村落的车行道连接,这样就使村落的交通路网杂乱无章,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此外,一般山区村落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沿着以前的道路分布,而现在建设当中新修的公路不能很好的适应村落的人居特点,尺度和比例与村落的贴合度不高。

  (2) 道路窄而曲折。

  由于修建经费原因,大多数村落中的道路都是沿用了以前的道路,在原有的沙石路的基础上用水泥硬化的,比较狭窄,难以满足地面排水和工程管线的布置,主干道不够宽,基本都是单行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道路狭窄,当辆车需要会车时,往往需要退到比较开阔的地方才能通过,没有起到交通分流的作用。还有些村落中都是弯弯曲曲的小路,路况也比较差。

  (3) 道路设施不足。

  道路交通是村落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相当于村落的骨架,连接着村落各个功能区域,但是目前很多村落中,道路的等级、质量都不符合标准,道路没有明显分级,主干道、次干道和生活巷道都呈现出一样的宽度和形态,没有起到道路的导向作用,对村落的的各功能区域也没有划分作用,路面硬化率底,很多村落的主干道还是土路和石子路,道路周围绿化率低,路灯不亮。此外,在广场和大型公共建筑前没有预留交通空间,交通拥挤,道路两边没有设置缓冲带,也没有停车场,导致道路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

  4.1.4 各类设施不完善。

  (1) 农业生产设施。

  在目前的村落中,大量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涌入城市,原有的农业生产设施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老化,甚至严重破损,现代化的生产设施配置滞后,难以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发生渠道堵塞、排水不畅的现象,农业用水、用电的供给不到位,村民不得已只能采用自己打井的方式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使用小型发电机解决农业用电问题,这样作虽然可以暂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却存在成本高、资源浪费的问题。

  (2) 居民生活设施。

  目前,大多数村落中居民的公共设施配置很不完善,只有少数村落拥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休闲娱乐、垃圾回收站等设施,人们生活质量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村落的规模较小、居民居住空间分散,没办法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有些村落就算设置了服务设施,但是由于居民居住分散,对于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村落中资金缺乏,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去购置和建造符合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拿医疗卫生来说吧,村落中基本没有符合标准的医疗卫生服务点,大多都是以私人小诊所为主,并且数量还不多。还有些村落中的没有设置生活和生产垃圾的回收站,导致各类垃圾随处可见,道路、给水、排水等配套基础设施不足,污水乱排乱放(图 4.11),造成了村落整体环境的破坏。

  4.1.5 乡土文化的缺失。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内衍生和发展并且长期积淀和发酵、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是滋生和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乡土文化包括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遗产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

  (1) 精神方面。

  近年来,村落中大量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接触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认为"乡土"是个贬义词,急于改变自身的的乡土气息,盲目跟随城市化的脚步,也不再喜欢回到农村,不再延续以前的生活习惯,比如,吃饭、穿着、语言等等,并最终将这种生活方式演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乡土文化精神表现的民俗也被抛弃,村落失去了原有的风土人情,导致传统文化断层的现象。此外,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改变,很多村落都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民经的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就会选择经商,各种商业利益和金钱价值观念的驱动,使村落质朴的民情和憨厚的人情味也随之消失以及居民的内心和信仰弱化,农村本来的邻里乡亲关系变成了以金钱利益为前提的社会化关系,文化价值改变。一些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时,新建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脱离了朴素、协调的原则,室内室外陈设也变得现代化,导致村落是去了原有特色,乡土文化丢失。

  (2) 物质方面。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村落建设出现了盲目的趋同化现象,忽视了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村落中的乡土建筑更是被大量摧毁,有些地方领导人员错误理解了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对农村建设工作实行"一刀切",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风格,套用城市的布局模式,大肆建房,使村落逐渐失去了有别于城市的独特风貌。

  4.2 村落格局中宗祠文化保护的分析。

  4.2.1 宗祠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宗祠文化是指一个家族在修建和构筑本族宗祠以及在各类宗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宗法理论、信仰、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以宗祠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宗祠作为宗祠文化的载体,是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场所和家族的象征,同时也是宗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仅记载了家族的来源、发展和亲属关系,还记载了家族的历史文化,在我国乡土建筑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是乡土文化的根,对我国现代乡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宗祠建筑的使用功能虽然有所弱化,但是宗祠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坚实的建筑结构、灵活的空间布局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展现出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本身认识的结晶,代表了当地人民高超的技艺和生活习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火热的今天,宗祠因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可以的作为地方旅游的亮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宗祠还是安放宗族祖先神主的地方,代表了宗族的"根",让族人可以通过宗祠认祖归宗。近几年大陆出现了"寻根"的热潮,很多台湾人民来大陆寻找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宗祠作为寻根的核心和依据,可以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的归属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法制意识有所进步,但是却丧失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人们逐渐淡忘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宗祠作为宗法社会的产物和教化诱人的重要场地,其中的尊长老、孝父母、宜兄弟、教子孙、勤本业、崇俭朴、诫淫邪等伦理规范与现代社会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等道德规范相一致,对现代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社会和和谐发展。同时,宗祠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宗族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4.2.2 宗祠保护存在的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按照新农村建设文件的要求对当地农村地区进行了改造,大部分地区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套用城市的规划布局模式,忽略了农村与城市地域特点的差异性;村落总体布局千篇一律、没有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导致村落地域特色丧失;使用整齐划一、类似于兵营的规整的布局,虽然使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同时也使村落环境失去了自然、亲切和自由的感觉。

  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动摇和重构了各种社会元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居民开始向往城市中现代化的生活,急切的想要改变目前的村容村貌、落后的村落环境和居住环境,因此,在这过程中,人地矛盾、社会矛盾和环境矛盾开始突出。人们开始将建设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村落风貌的改良和环境的改善,忽略了对村落原有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了大量的古建筑被摧毁、村落肌理断裂等现象。宗祠作为传统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建筑,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2) 自身功能的弱化。

  在一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中,宗祠作为宗族文化的载体,除了提供祭祀场所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如教化和奖惩族人,举办婚丧嫁娶、开办学堂等,但是如今村落的改造改变了聚族而居的人居格局,宗祠的个项功能开始消失,对族人的感召力也逐渐消退,人们对宗祠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也渐渐消失,不再需要宗祠。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中,当族中有新人要举办婚礼时,都会由媒婆和新郎带着大花轿迎娶新娘,然后在本族的宗祠里举行婚礼,宴请宾客,由于文化的融合,中国现在的婚礼结合了东西方婚礼的特点,大都不会选择在宗祠里进行了,这样宗祠的这一作用就消失了,宗祠的功能和作用的弱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价值也就降低了,所以人们更愿意选择建造既美观又实用的现代建筑来代替宗祠这一传统建筑。

  (3) 传统与现代的不协调。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居民经济水平逐步上升,农村生活环境被改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的差距逐步变小,人们开始新建房屋或者改建老宅,但是在房屋的设计上,盲目模仿西方欧式建筑和城市建筑,使村落整体景观变得不伦不类,丧失了村落原有风貌,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村落。

  宗祠建筑作为村落中最古老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建筑,林立在越建越高、越建越豪华的建筑和不断变化的现代村落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为了统一风格,使传统与现代相协调,人们开始考虑将其拆毁,这样就使得氏宗祠的保护更加困难。

  (4) 宗祠保护意识不足。

  目前,在宗祠的保护过程中,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烈、对宗祠建筑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理念不清晰等都危及着宗祠建筑的生存。

  首先,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烈。不少历史悠久的宗祠建筑,在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都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同时,一些乡镇里的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经济才是村落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硬任务,而对于宗祠的保护和投资得不到快速的回报,属于软任务,可以暂时不管。正是由于人们的忽视,长期无人管理和修缮,任其自然或人为摧残塌圮,现在就只剩杂草丛生中的断壁残垣。

  其次,人们对宗祠建筑的价值认识不足。根据我国现行的农村基地审批手续规定,村民必须把原有建筑拆除后才能丈量新的住宅基地,于是村落中一幢一幢的宗祠建筑被拆得七零八落。有些人认为修建年代越早的建筑越有价值,因此在后期修缮时,人们往往会把宗祠的结构、建筑形制、制作工艺和材料等都统一到其始建年代的样子,从而使宗祠建筑遭到了破坏,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宗祠建筑价值的误解,是错误的观念。还有些人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宗祠的功能逐渐消退,使用价值不高,因此也不再重视宗祠建筑。

  最后,保护理念不清晰。人们通常以现代建筑的修缮方式来对待传统建筑,把两者同一而论。因此,在修缮宗祠建筑时,大动干戈,大换建筑材料和构件,认为既然要修就彻底地修,免得以后再次修缮,以求一劳永逸,使建筑焕然一新。;另外,人们习惯于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待传统建筑,在对宗祠建筑进行修缮设计时,对原有建筑的外观装饰和结构中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地方加以改动,从而造成了宗祠建筑被严重破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