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概念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03 共5120字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面貌发生了日益显着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因此,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参考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从我国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并借鉴韩国和日本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提出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一)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概念界定
  
  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着重探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主要对策。论文中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污染等关键词,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1.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 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一项决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农村建设战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讨论。“郭杰忠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马晓河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首先解决农民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温铁军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不在过多的强调经济增长,二是不在单纯的强调城市化。”
  
  关于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学术界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但是都强调了要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民为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据此,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为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以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2.农村环境污染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阻碍了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农村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农村社会成员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工商业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导致农村环境质量降低,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污染,即农药、化肥、地膜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秸秆焚烧污染;农村工厂企业造成的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
  
  这些环境污染问题都是新农村环境建设和改善的重点,都需要全面、深入分析,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新农村建设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意义
  
  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新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加快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发展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生活宽裕”是小康的基本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生活宽裕不仅包括了农民增收,还有包括降低农民负担,解决好农民看病难、子女读书难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文明的乡风源于农村先进文化土壤,在农村倡导讲科学、讲文明、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巩固农村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内秀,村容整洁就是新农村的外美,要高起点规划农村建设,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化民主管理,通过建立村民自制机制,搞好监督和管理。
  
  显然,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可以说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于结果性目标,生产发展、管理民主属于过程性目标。
  
  “村容整洁”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从整体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的好坏、村容是否整洁,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其他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生产和管理民主为头破口,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为核心,逐步进行村庄整治,并最终实现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使农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
  
  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解决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践行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治理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无疑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全面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体现了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新农村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把生态环境发展放在首位,协调好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体现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3.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我国至今仍是农民占国家大多数人口、农村占国土绝大部分面积的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转型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农村是否安定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治理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始终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生产生态的文明发展之路,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制约的作用,一旦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就会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怎样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农村环境的好与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与阻碍作用,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以良好的环境效益为前提,对自然资源实现持续利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村环境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我们在强调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对农村生态环境顾及不够,甚至存在着发展经济的同时却破坏着生态环境。因此,今后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同时重视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两种客观规律的作用,反对“只利用不保护”和“先破坏、后整治”的错误思想和做法。要采取“在发展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发展”的方法,制止那些只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及环境保护的行为,要把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而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20 世纪 60 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正式提出。1987 年作出了公认的定义性解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它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主要是指发展中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不破坏环境,同时人类还要投入劳动,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源与环境支持,使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和枯竭。如何保护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差距较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农村建设目标概括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是在贯彻以经济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归宿。对广大农民来说,生活宽裕就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有一定的富余。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尽快达到小康水平。“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农民文明素质与农村文明程度。“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村容村貌能够反映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反映精神文明程度。一个整洁的村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要被重视和加强,不断提高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显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含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3.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绝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理论是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生活状况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发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迫切,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工厂企业污染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积极的迎接这些挑战,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