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解决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104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等职业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究
  【第一章】高职院校乡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3.1】湘潭地区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2】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解决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途径
  【结语/参考文献】高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解决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然而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这个难题中难题却远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从根本上解决来自“农村”、“身为女性”的双重困境使得她们越来越成为就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根据现代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以及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借鉴发达国家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先进经验,探索从国家政策、法律保障,学校就业服务指导、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形成健全的体制机制,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从而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的双重难题。

  4.1 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先进经验

  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发展经历中制定的。我们对他们的就业制度进行研究,虽然不能期待取得必然的可行性结果,也不能奢望得到完善的一套机制。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普及,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有鉴别的借鉴发达国家就业制度中一些先进的、合理的做法,以此来服务我们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1.1 美国的做法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的教育体系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楷模,受到众多国家的推崇与效仿。它是最早以社会、政府、高校、民间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强有力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国家。一是美国有规范的就业法律制度,为女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隐性或显性”的就业歧视,人人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有专门搜集就业市场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机构,并进行整理归类,为广大毕业生拓宽了求职的视野,女大学生的求职也有安全感。三是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贷款、缓解经济压力的方案,从经济上保证了就业的公平。

  四是美国的创业教育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创业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将创业精英的创业经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通过创业教育传递给求职者,另一方面是要将创业教育的精神内化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如有针对女性开展的女性创业项目,项目的参与能够让女大学生在创业项目中感受到创业的快乐和价值的体现。因此,她们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大学生喜欢选择附有挑战性的工作,愿意从事公益性的服务工作,既拓宽了择业视野,也拓宽了就业渠道。[36]

  4.1.2 英国的模式

  在英国,大学的就业率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每个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部门,对于在就业过程受到就业歧视及阻碍的女大学生可以无偿的进行帮助。各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友关系。定期召开校友联谊会,目的是让在校学生能够与有成就的校友结成对子,进行职业辅导,帮助其减少就业障碍。此外通过“青年新政”计划来帮助青年人提高长期就业的能力,有计划地将没有就业的年轻人进行登记,在 4 个月内帮其完成技能提高的培训工作;然后为完成培训的年轻人提供招聘信息,做好用人单位与年轻人之间的协调工作。最后对于如果在完成技能培训后的 13 周内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既可以领取失业补助,还可以通过“国家实习计划”安排他们到公共部门、慈善机构去实习,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此计划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年轻人的就业能力,也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7]

  4.1.3 德国的经验

  德国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制定最详细解雇程序的国家。他们的就业非常规范,按照社会化、法制化、市场化统一实施;而且德国的社会保障完善,大学生有与求职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劳动中介法等法律保障。根据法律规定,求职的大学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参加就业培训、进修,同时还可以从政府获得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就业指导始终贯穿到学生的求学、个人规划以及职业规划的全过程。[38]

  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完整,且在职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中可以获得生活补贴、培训费补贴,确保了职业培训的有效与动力支持。

  4.2 完善就业政策、加强立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有调查显示,在“唯学历”大环境的人才竞争背景下,70%以上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限定在中小型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求职,就业歧视又是这些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现象。因此,要破除农村籍女大学生所遇到的就业“屏障”, 政府首先只有从制度、立法等方面加以完善,才能够根本上解决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题”.

  4.2.1 健全就业法规体系,就业政策有保障

  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就业都是一个大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特别是对处于双重弱势的“农村籍女大学生”而言,她们的就业更应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要想进一步完善女性平等就业保障体系,仅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必须要依靠政府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来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39]

  在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有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只有 3%的人采取行动维权,可见,一方面歧视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女大学生维权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例如美国有《公平就业机会法》、《公平工资法》、《雇佣年龄歧视法》、《怀孕歧视法》

  等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所以他们国家只要出现了“年龄”、“性别”、“怀孕”、“健康”等方面的歧视,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加快就业法制建设,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中明确指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因此,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认定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民生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同时,考虑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国家应该帮助企业分担部分成本,如对于招收农村籍女性较多的单位给予一定补贴,还可以通过调节税收来降低企业使用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成本,使这些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同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让一些企业少了一些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强她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真正从制度和操作层面给予了女性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全面支持。这既有利于平等就业,又有利于企业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样在人员招聘、面试、考核的过程中,诸如“女性不宜”、“只招男性”、“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等等就业歧视条件就会随着法制的健全而慢慢消除。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就业政策、就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确保鼓励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一一落到实处。

  4.2.2 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女性权益有保障

  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的今天,一定要考虑农村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特殊情况,让她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第一要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女性生育权益的作用。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低,缺乏强制性,一旦女性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执法机关执法困难,监督机关无法监督。要尽快出台《生育保险条例》、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增强其操作性和实效性,有效的解决女职工因生理原因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第二是要拓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解决覆盖率低的问题,使大多数女性劳动者的生育保险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40]

  由于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不够,或者政策扶持不到位,一些单位过多考虑单位运转成本和经济负担,在参加生育保险等方面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女职工利益,也危害了社会公平。

  因此,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率,建立覆盖城乡的生育保险制度是当务之急,通过较高层次的法律来规范生育保险中的参保主体、参保范围、保险内容、法律责任等要素,从立法上来切实保障公民平等充分地享有社会保险权。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要充分的结合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全体公民、全国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为广大的女性劳动者,包括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生育保障基础,减低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同时也为一些企业减负。

  4.3 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在就业市场中还是受到一定的排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因此,政府、高校、社会都要承担起净化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提振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信心的社会责任,以提高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3.1 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引领新风尚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除了不在手里,它是无处不在。[41]

  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等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经济学者曾说过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文化过程,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文化,是在根本上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文化。[42]

  因此,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需要。

  (1)在政策制度上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加以引导与实施,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从源头上来推动性别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建设。马克思曾说“没有妇女的酵素,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43]

  在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女性,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女性为人类的繁衍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大贡献,在抚育子女方面,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精力。

  这些看似都只是一个母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从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来看,这是一种伟大的社会事业,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学家曾详细地评估过妇女对社会的贡献,他们宣称,现代社会,若以其他方式取代母亲和家庭主妇,就按照现在保姆费每月 2000 元,育儿费每月 4000 元计算,一个母亲为社会付出的代价约相当于每年雇用 2 个固定工资的工人。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 参加了社会生产劳动, 同时又是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主体的妇女,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双重贡献。因此,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保证女大学生们能够充分就业就是这项伟大事业中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2)加强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就业整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种新闻媒体要客观分析就业问题,公平反映就业真相,让广大民众深知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是国家所提倡和倡导的,营造一个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舆论宣传环境。正面报道优秀的女企业家、女干部、女教师、女护士等各类女性劳动者的成就,让女性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让国家整体上充分认可女性的社会价值与劳动贡献。还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来扭转性别不公的现象,促进男女的平衡发展,特别是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大学生增强先进性别文化意识,增进大学生对于和谐的性别文化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社会上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要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就业竞争力,让自己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那些损害农村籍女大学生利益的人和事,要利用新闻媒体、法律等途径和手段来制止。对不利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实施的做法要坚决予以抵制和批判,让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44]

  只有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性别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

  4.3.2 加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和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就业服务提供制度支持和经费保障,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等,都是势在必行的,是解决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首先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就业服务机构,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机构大多隶属于人社部门,其业务的拓展和工作的开展大多来自于政府授权,部门工作人员属于机关或事业单位编制,基本只是完成上级促进就业的“规定动作”,因此,对于就业需求与就业服务相对滞后。所以建立市、县、乡镇、街道、社区等多层次的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扩大公共就业服务的覆盖率,增加就业机会;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对于求职帮助、心理咨询、就业咨询、招聘信息、再就业培训等职能整合在一起的同一场所中,确保就业服务开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就业歧视,受到就业挫折,甚至就业欺骗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农村籍女大学生,要考虑采取专门办法进行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疏导和调适,缓解她们就业心理压力,让她们深切感受到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温暖。其次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45]

  队伍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发展的灵魂,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和政府形象。因此,加大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考核,促进队伍向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第三是要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经济保障。有调查显示,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大部分的在 500 元以下,能够在求职中能够为她们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降低就业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她们的就业压力与负担;对求职不成功的农村籍女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加她们的就业筹码,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等。四是要进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日益市场化和社会1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就业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数据进行登记、整合、匹配,并及时且广泛发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广大毕业生还可以根据就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参加应聘,提高了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个别特殊人员还可以实行单独帮助,定向指导。

  4.3.3 规范就业中介的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而就业市场还不够规范,缺乏良好的就业市场秩序。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强化就业中介的服务职能,规范管理,有效地将公营性和私营性的中介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建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中介信息服务体系平台,利用网络“及时、高效、便捷”的特点,发布就业信息,让农村籍女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就业中介充当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桥梁,因此,高校、用人单位要加强密切联系,构建信息畅通机制,发挥好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可以建立农村籍女大学生 QQ 群和微信平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条件有针对性的在群中进行发布,这样既可以为这个群体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也能够为她们搭建公平就业的平台,帮她们树立就业信心,促进就业。同时,还可以针对农村籍女大学生举行一些专业化、小型化、多场次的招聘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而且有效的选择机会。最后,加强就业中介服务的管理,净化就业环境,相关职能部能要经常对就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对于违规、违法的就业中介要予以坚决取缔。只有在制度上予以规范,法律上予以约束,就业中介才会提高服务意识,为农村籍女大学生拓宽其就业渠道发挥积极的作用。

  4.3.4 大力宣传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在促进农村籍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媒体、专题讲座、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来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扩大就业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从转变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入手,鼓励她们到基层和西部边远艰苦的地方去,国家要在政策上、经济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与补偿,让她们放心大胆的去就业。其次是要引导农村籍女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去就业。政府要全面落实中小型企业中对于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给予岗前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税收等扶持的政策,改善农村籍女大学生到中小型企业的就业环境,同时,让地方人社部门要为农村籍女大学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工作,减少她们的后顾之忧。第三是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流思想的宣传,鼓励农村籍女大学生大胆地自主创业。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创业基金、小额贷款、减免税收、减少注册公司的办理程序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她们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为更多有想法、有激情的农村籍女大学生搭建创业和就业的平台,实现她们的就业梦想。政府还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自主创业成功的农村籍女大学生进行宣传与报道,掀起自主创业高潮,缓解就业压力。

  4.3.5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畅通就业渠道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做出的一种持续承诺,在按照道德和法律规范经营,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既改善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又帮助实现所处社区甚至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改善“.[46]

  企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除了创造效益之外,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公平就业“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切社会机构与组织共同的社会责任。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家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踊跃度应该也在不断提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企业家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排忧解难,既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事业追求的体现,更是拥有幸福感的源泉。用人单位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公平的人才观,在招纳贤士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只考虑到单方的利益,人为构筑一些就业藩篱,设置一些就业障碍。如”985“、”211“、性别:男、年龄:35 岁以下等,这样势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就业的不公、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等。因此,用人单位要抛弃一些偏见思想,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为广大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4.4 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力,增强实效性。

  4.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针对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紧扣市场主题,坚持就业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探索的发展途径。要解决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学校层面讲还是必须从解决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首先要紧密与市场对接,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对农村籍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特别注重她们的自信心、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就业胜任能力的培养。第三是树立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突出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第四是探寻多渠道的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采用仿岗、协岗、顶岗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就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7]

  4.4.2 合理设置高职专业,增强适应性

  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就业前景。各高职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要根据自身办学的专业优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这样才能够办出特色、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发挥传统优势,加强现有专业的调整与改造,重点建设社会急需、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尝试新增专业的可行性,开拓新领域,做到人才培养的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应用型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考虑他们将来技术岗位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培养学生岗位拓展的能力。因此,对学生个体来说,所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取向。[48]

  对农村籍女大学生而言,从进校开始学校便为她们提供选择第二专业的机会,拓宽其专业口径,提升就业机会。

  4.4.3 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

  农村籍女大学生大多有留守经历,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群体,畅通心理咨询渠道,通过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业心理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方式来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完善学校和院系两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抗挫折教育、励志教育、成功创业典型教育等专题系列活动,让她们掌握各种自我调适如自我转化、自我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等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方法,在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冲突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现实,学会修订目标和计划,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最终实现合理择业,成功就业。[49]

  4.4.4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高等学校要建立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开通就业服务网站,为她们及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与覆盖。同时要学校建立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人才库,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掌握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需求的岗位与数量,加大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推荐,拓宽用人单位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为她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就业信息保障。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提高他们就业指导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此外,高校要从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大讲堂、求职技巧、求职礼仪等课程的教学指导,要专门针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特点,举行系列专题就业指导讲座、经验交流、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她们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充分准备;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缩短她们进入社会的”距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就业资助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农村女大学生提供与就业有关的费用,降低她们的就业成本,缓解就业压力。[50]

  4.4.5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就业技能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在就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子,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是大学毕业生保证成功的永久实力。因此,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道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和职业实现等方面的系统训练与指导,要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较弱的特点,为她们免费开办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以及日常英语等培训课程;为加强职业素养与品德修养,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籍女大学生开展礼仪、形体、艺术、美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补齐她们素质与能力方面的”短板“,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系列课程和讲座,帮助她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开始,确定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她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加强实践锻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就业信心

  4.5.1 转变就业观念

  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指农村籍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及心态。[5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农村籍女大学生来说,应该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与自身的优势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在就业上找准自我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放下”面子“,摒弃”架子“,树立自主就业的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到基层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准备或自主创业。其次要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打破”铁饭碗“,树立职业流动的就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可以选择的,因此,农村籍女大学生一定要改变”先择业后就业“的保守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跟从、盲目攀比,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就业。第三要树立竞争就业的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籍女大学生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业务素质,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挖掘自己潜能。增强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4.5.2 树立就业信心

  农村籍女大学生要接受社会现实,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树立就业信心,合理规划人生,注重良好品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发挥农村孩子自理能力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抓住女性细腻、稳重、有耐心、有亲和力的特点,把这些农村籍女大学生特有的品质转化成优势。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展现自我,这样一定能在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52]

  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关注就业形势,树立主动就业意识。由于农村籍女大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再加上社会关系单纯,所以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就业门槛,避免盲目攀比,做好到民营企业、基层就业的准备,从而减少就业挫折,提振自己的就业的信心。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克服自身自卑的不良心态,在学校要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大学生活,多和同学交往,拓宽自己的交际圈,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同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要做好求职前的充分准备,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在求职面试时要做到思维清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充分展现当代女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青年学生还可以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做适当的兼职工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农村籍女大学生只要转变观念、增强技能、树立信心,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5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