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9 共50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道德教育专业化发展探究 
【绪论】农村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绪论 
【1.1  1.2】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思想 
【1.3】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对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前提追问 
【第三章】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体系设计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道德教育模式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选题依据

  以“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探析”为选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新农村需要新道德。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一范畴就出现在党的历史文献中,其内涵也一直在不断丰富发展,从改造农业的新农村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农村,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再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农民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农业结构调整日益深化,农村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同时,这一转型预示着农村道德建设环境与条件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导致种种道德嬗变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的道德建设。

  第二,农村道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二是德教育缺乏层次性,三是农村道德教育出现“去信仰化”的现象,四是道德目标上的泛理想主义,五是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程度不够,六是乡规民约的道德号召力在弱化,七是道德教育过于政治化,八是新农村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九是道德教育形式过于陈旧,十是非正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与盲目性。问题即是研究的导向。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的考虑,本研究以“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探析”为题展开研究,以期在准确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前瞻性的理论解答。

  二、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一)道德教育实效性。其问题域又主要集中于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缘由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杨淑萍的《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巢桂芳的《道德教育实效性探讨》、牛月永的《转型、架构与协同: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框架分析》等等。关于具体缘由,学者们主要从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基本点展开解析。关于解决对策,学者们主要建议确立新的德育观、道德教育生活化、创建新的德育模式、变革传统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挖掘新的德育资源等等。(二)道德教育模式。目前学界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整体构建道德教育模式”、“活动型道德教育模式”、“情感型道德教育模式”、“欣赏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等等。(三)道德教育困境原因分析。有人认为是时代背景造成的,特别认为是社会转型导致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意识形态阻碍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苏洪曲的《转型时期阻碍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分析》、冯永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冯建军的《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有人认为是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例如李燕的《简析德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三个层面》、王佳莹的《生活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人认为是道德评价混乱造成的,例如苏洪曲的《转型时期阻碍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分析》。(四)学校道德教育与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这两个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与伦理学界分析最多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农村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经 CNKI 检索,主要有赵丽霞的《当前农村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宋春的《道德约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德育方式探讨》、陈晓梅的《基于主体间性的新农村道德教育研究》、卜凡香的《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李蓉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德育教育转型》、年宏伟的《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探究》、张夫伟的《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道德教育》、叶国平的《新农村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何强的《挖掘新农村道德教育资源、拓宽道德教育形式》、王绪成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多层次》、薛晓阳的《农村德育的道德价值及其自我建构》、张体敏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等等。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农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同于农村道德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分析农村道德教育现状时,总把诸如“道德滑坡”、“ 道德腐败”、“ 道德状况堪忧”、“是非评判颠倒”现象归结为农村道德教育问题,道德问题与道德教育问题是有着原则性区别的,各自具有内涵意义;第二,把农村道德教育作为专题研究的,十分鲜有,仅有谢玉进的《“新农村”的道德诉求: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之探讨》一文。而文章对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研究。

  因此,“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将立足于现有研究基础,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以差异为分析工具,集中探讨农村道德教育目标、方式、内容的专门化问题。

  三、研究意义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形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传播途径的道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和创新。在新形势、新局面、新常态下,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有助于丰富道德教育理论。在新形势、新局面、新常态下,道德教育要发展、要转型。当支撑道德教育的学理基础与实践基础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将停滞不前,进而产生各种道德教育的异化现象。如何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新型道德教育转型,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状况,是解决当前农村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分析工具,打破了以往道德教育在目标、方式以及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的做法,从农村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这一视角来审视、研究道德教育发展,这有助于丰富道德教育理论。

  第二,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历来重视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布局,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目标、主题、内容、载体的变化与发展,党和政府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教育工作逐渐系统化和具体化。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为道德建设的总引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乡规民约、家风家教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加强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探索如何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为农村公民的自觉追求,无疑与这一历史要求相适应。

  (二)实践意义

  第一,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有利于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状况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以便走出传统道德教育的误区。在以往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典型的思想误区:第一,机械决定论的道德教育。凡持有机械决定论的道德教育论者,定是认为经济水平高了,人的道德水平也就高了。

  这种观点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完全没有弄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是“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样的话,“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第二,非统筹型的道德教育。凡是这种作法的,要不把道德教育窄化为道德宣传(主要是指形式),要不把道德宣传泛化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内容),造成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现象”或者是“断裂现象”.完成任务需要科学的方法,“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三,历史xuwuzhuyi的道德教育。凡持这种观点的道德教育论者,定会认为舍本弃源。那么,在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包含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尚未构建起来的时候,导致农村处于传统规范失效的尴尬境地。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就是针对这些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而展开的。第二,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优良的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实现了内部诸要素和谐共处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德育过程的实施上、德育方法的实用上,德育功能的评价上达到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实现了合力最大化,作用最优化的模式”①。而在实现生活中,我们却看到诸多不和谐的道德教育现象:主体在认识上的高度重视与实践中的边缘化,倡导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公民诉求不和谐,教育方式在空间上多样性与践行活动的单一性,如此等等。这些不和谐现象转化为具体问题,那就是: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层次性、“去信仰化”、泛理想主义、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程度不够、乡规民约的道德号召力弱、泛政治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教育形式过于陈旧、教育形式非正规性等十大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就是要透过对问题原因的解析,促使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在特殊的空间场域(农村)、特殊的历史方位(社会转型期)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农村社会群体,主要是农民)得以充分发挥。

  四、研究思路

  首先,确定立论基础。充分考察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为开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奠定坚实的立论之基。本文以唯物史观的道德教育理论为学理基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观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现实依据。

  其次,分析当前农村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本文立足当前农村道德教育现状,反思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程度不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教育形式过于陈旧、教育形式非正规性等问题。

  最后,问题的解答。问题的产生预示并蕴涵着问题的解答,进而,问题产生的缘由也就预示并蕴涵着问题解决的路径。针对当前农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按照教育系统内部要素的基本构成--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提出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设想,即教育目标专门化、教育内容专门化、教育方式专门化,系统探索追求道德教育正当性与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五、研究方法

  总体上说来,研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不外乎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方法。若从教育的视角研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科学的方法(如逻辑实证主义、归纳-演绎、假设验证)往往被视为不二法门,但它忽略或除去文化背景;若从道德的视角研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人文的方法(如现象学、话语分析、叙事分析)又被看成是金科玉律,但它难以质化。事实上,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既需要科学的研究范式,又需要人文的研究范式,并把二者有机整合起来,以便把研究通则与农村道德教育在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耦合起来。仅用某一种(类)方法,所获得结果也只是此种(类)方法特有的洞察结果。

  我们认为研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有二:一是“从社会生活出发”的方法--任何无视社会生活、只注重逻辑概念推演的方法,所获得的只会是纯粹思想领域的自信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从社会生活出发”这一方法将把对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说明从唯心主义的迷雾中解脱出来、进而确立道德教育在唯物论方面的前提性。二是整体性的方法--从社会有机整体中阐发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②。整体性的方法将使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问题在社会整体性的视域下得到说明。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研究叙述的方法也有二:一是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而不是观念的历史叙述方法--“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观念的历史叙述方法是唯心史观的方法。二是辩证的叙述方法--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是共相与殊相、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研究方法在理论实现方面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而叙述方法在于“说服人”.

  六、创新之处

  创新是很难的,理论创新尤其如此。我不敢说该研究及成果将是创新的,只是力求有所进步。为此努力做到:第一,分析问题既立足于解释性,又立足于改造性,在全面剖析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程度不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教育形式过于陈旧、教育形式非正规性等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道德教育目标、方式、内容专门化三个方面索追求道德教育正当性与有效性的现实路径。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与叙事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并努力“说服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