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情怀的体现与审美基础(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5881字

  三、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

  (一) 民族文学审美的陌生化

  少数民族文学审美价值基础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审美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新奇、独特的文学样式或者是文学内容给审美体验者在审美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审美距离,但是随着审美体验者审美经验的不断增加,在审美深层次和本质上能够与作者达到内心的共鸣。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来讲就是文学中体现出来的个性以及民族性,但是这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能够产生审美的独特品质。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是少数民族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创造出具有文学个性,又能够反映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引起审美体验者的共鸣,激发审美体验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与自然界的陌生是有很大区别的,自然界的陌生是实际生活中的陌生,对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处于未知阶段,也就是不了解的阶段,就比如说,外太空很多现象对于我们人类是陌生的,这就是自然界的陌生。但是文学的陌生化是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陌生化是作家通过运用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来对少数民族的文学进行描述,文学欣赏者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学不了解产生好奇、进而不断体验的过程,是从陌生化到熟悉化的过程。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只有属于民族的,才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正是其他民族没有的特征,而少数民族的文学对外来者就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经过作家的提炼,就能够达到文学表现生活的艺术效果。本民族人民在欣赏作品中就会不断产生想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

  (二) 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民族特征,这是少数民族文学审美价值的基础,离开了民族性,那么该作品也不能称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所以作家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过程中都会把民族元素和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加工,以此来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因此,民族文学作家选择民族题材作为创作的基础,是民族文学作品具有审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学出现了健康的发展态势,各种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比如 《穆斯林的葬礼》 《醉乡》等等。这些作家在题材上选取民族题材,在内容上选取本民族的生活内容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对象,对民族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审美和观照,揭示民族发展历史和存在固有的矛盾,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因此,随着作家创作动机的不断发展,作家就会超越民族自然风俗的抒写,透过少数民族自然风俗的表层,开拓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世界,挖掘民族性格和民族灵魂。比如对民族文学内在美的挖掘,这在文学审美过程中必不可少。"比如鄂温克族人乌热尔图的 《一个猎人的恳求》 等三部小说都获得了短篇小说奖",[5]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对民族的内在美和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的体验与审美,来展现民族的悲喜、爱恨以及善恶以及鄂温克族猎人的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其次,纳西族作家木春丽在 《山外的声音》中把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变迁与改革开放的新旧思想融合在一起,塑造了蛮子丰富的人物形象。

  少数民族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视点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而且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视点对少数民族作家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玛拉沁夫在 《活佛的故事》 中就以独特的视点对蒙古草原的愚昧造神运动进行了批评。

  如此类似的还有扎西达娃的西藏魔幻小说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对西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体现了西藏独有的民族审美特征。

  (三) 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

  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和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特有审美价值基础,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却是文学的一般性特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变化,而且要符合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仅有责任通过文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且要对民族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和特征进行深化,也就是说作家创作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创作动机的,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作家不断挖掘本民族具有审美特征和内涵的品质,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来达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目的。

  少数民族的民族性特征很多都具有审美特征,只要少数民族文学家进行艺术加工就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 《花的草原》 中就描写了蒙古族人民在进入全新生活之后喜悦的心情,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 《醉乡》

  也是通过对土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来展示在新社会中土家族人民的喜悦感,藏族作家饶阶巴桑的 《牧人的幻想》 中也是如此。通过对封建社会和新社会人民生活的对比,表现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也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达到功利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不仅仅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直接的歌颂与赞扬中,也体现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困惑与发展过程中。因为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在接受其他生活或者生产方式方面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通过少数民族人民内心真实的思维发展活动,来展示他们从抵制社会主义到认同以及赞扬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白族作家杨苏的 《剽牛》 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变化特征,体现出原始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过程,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特征,而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文学性与功利性方面,少数民族作家总是通过文学的感染让人民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态度,通过实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他们明白,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带领全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哈萨克族作家 《郝斯力汗》、壮族作家陆地的 《一对夫妻》。"[6]

  在这些作品中少数民族作家不管是在展示冲突与矛盾、传统与现代,所要表达的文学主题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带领全族人民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种表现不是通过赤裸裸的宣教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历史文化冲突和矛盾来体现的,这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7]

  结语

  少数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在展示我国民族特征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而少数民族中的民族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家重点抒写的对象,但是民族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与文学的叙述方式和民族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本文只是选取了部分进行阐述分析。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指出,陌生化与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特有的特征,但是文学的功利性是普遍性特征。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只有站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上,才能够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洁非。 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史略[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14.
  [2] 谭君强。 叙事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3] 梁庭望主编。 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6.
  [4] 吕豪爽。 中国少数民族小说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98.
  [5] 刘俐俐。 汉语写作怎样成就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J]. 学术研究,2009,(4):26.
  [6] 阿 来。 寻找本民族的精神[J]. 中国民族,2011(6):67.
  [7] 樊义红。 民族文学的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D]. 南开大学,2012:56-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