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现状与路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4815字
摘要

  一、近20年来的家族文学研究热潮

  从陈寅恪先生以来,家族视角便成为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路径,特别是在中古和明清时期的文学和史学研究方面非常集中,并有蔚然大观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家族文学这一重要而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再度关注,学者们把这种文学现象视为集团文学或者群体文学的一部分,将其作为文学发展史中一种重要的现象进行研究,掀起了研究热潮,相关的着作与研究论文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作如《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罗时进)、《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李浩)、《宋代家族与文学》(张剑)、《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朱丽霞)、《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凌郁之)、《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王永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徐雁平)等等,还有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和相关选题的博士、硕士论文。

  在家族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研究中,江南地域深厚延绵的文化优势凸显,明清时期的江南家族研究成为明清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成果最为丰硕。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明清江南家族文化研究已经越来越周到、深入,这与20世纪4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相遥望。在大批社会史着述中,家族向度也是基本研究内容。美国学者艾尔曼先生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更是树立了将家族视角、思想史、社会史融为一体的研究典范。现有的研究文献提供了一大批学术文化家族深入详尽的个案,同时还显示出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家族的研究已然形成了一些成熟的问题框架[1].江南文化家族研究在近20年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进程明显加快,方向明显拓宽,水平明显提高[2](19~24).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的"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研究态势。

  在已有的成果中,学者们将社会史、地域史与文学史联系考察,扭转了多年来偏于经济与社会史的家族文化研究取向,从学术与门风、家族信仰与文学成就、社会交往与时代主张等多方面探索了家族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特殊意义。可以说,"一个旨在将文学与家族以及地域文化和社会史等贯通起来,力求借鉴不同的知识体系思想资源,通过多域鉴摄以深化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家族文学研究'正在形成"[3].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研究者对家族文学给予了密集、高强度的关注,现象本身就投射出家族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及其价值。家族文学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同时,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也是观照文学育成以及评价作家、作品的极佳视角,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阐释取向。然而,在繁荣一片的研究现状面前也必须有冷静的观察,家族文学研究的概念、范畴、基本内容和价值意义等理论问题的系统建构仍显不足并亟待加强,而这是一个研究领域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志[4].
  
  罗时进、梅新林、张剑、李真瑜、李朝军等学者对此注力颇多,从概念、特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与原则等方面对家族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探索。罗时进先生提出构建"文学家族学""旨在将家族学、地域学、文学贯通起来,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的多边互镜中重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语境,力求揭示文学创作的基层活动状况,用家族写作的具体事实乃至细节,形成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从而显示文学演变的真实轨迹,并寻求某种发展规律"[5](145).梅新林先生基于对文学世家三重形态:经学-文学世家、门阀-文学世家、科宦-文学世家的历史衔接与演进的分析,"鉴于文学世家本身之悠久、繁荣与当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之匮乏的反差,以及通代文学世家史的阙如",他认为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应该怀有更为高远的学术目标,进而走向文学世家史学术范式的建构,催生出更多文学世家史的研究成果[6],对文学世家特别是江南文学世家的研究趋势给予展望。张剑先生对目前家族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选题无序化、概念模糊化、方法程式化、结论简单化等问题深感忧虑[7],其关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和守界""五要素",绘制文学家族文化地图等论述颇具启发性。

  二、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现状

  反观研究热潮之后我们会发现,研究者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投诸汉族家族文学,不仅在主流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现象未被注意,即便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研究也十分薄弱,其实,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中[8].可是从成果看,仅有陈友康等人的《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1998年)、《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2004年)等为数不多的文章关注到了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这一现象,这些成果或停留在对某一地域家族文学概貌的描述,或是对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现象做一般性介绍,缺乏从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整体高度对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进行分民族、分阶段、分地域、分家族的全面、深入探析。

  从族别家族文学取得的成就和研究现状来看,主要论文有《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刘达科,2003年)、《福建陈埭丁氏回族文学家族研究》(李小凤,北方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王德明,2009年)、《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兴起及创作特征初探》(李小凤,2010年)、《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米彦青,2011年)、《容美土司田氏家族文学研究》(吴红云,湖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那逊兰保家族文学研究》(杨兰,内蒙古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柏葰家族文学创作》(米彦青,2014年)、《清代后期蒙古文学家族汉文诗文创作述论》(多洛肯,2013年)、《清代满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叙略》(多洛肯,2014年)、《清代壮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多洛肯,2014年)等文。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之后,对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蒙古族、满族、回族、壮族、土家族、契丹族等民族,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清代。

  在族别文学史中,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家族文学这一现象,如朱昌平、吴建伟主编的《中国回族文学史》是迄今为止收录作家最多、体例最宏大的回族文学通史,不同历史阶段的各地回族文学家族创作的群体性得以初步显现,但受制于"史"叙述范式的约束,相关研究并未深入。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回族家族文学研究"(李小凤)和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民汉文化交融中的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多洛肯)、"清代回族家族文学作品集整理与研究"(孙纪文)的立项则昭示着中国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加快了步伐和力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现象。

  从目之所及的整体研究状况来看,与历史绵长、成果累累的汉族家族文学研究相比,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有许多充满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学术空间,如分族别、分地域、分时期的少数民族家族文学概貌和个案研究,少数民族家族文学与家族文化、文学流派、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研究,少数民族家族文学关系研究,等等。

  三、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价值及路径思考

  家族文学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如果没有家族文学研究,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就是不全面的,正是家族的视角使许多不应被忽视的作家、群体和流派从被遮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令人眼前一亮,"家族文学的研究促使我们对彼时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氛围重新定位、思考和认识,甚至构建出新的文学史观"[4].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家族文学研究确有共通之处:"探寻别人所不经意的"[9](1),从细节入手,从现场探寻文学的发生,还原文学史生动而丰富的面目。

  长久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在主流文学史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其鲜明的个性、极富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真实面貌,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积极互动的事实被长期遮蔽甚至漠视。时至今日,得力于众多学者长久以来的呼吁和践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缺少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国文学史是不全面的,树立更具包容性的新的文学史观,重绘"既能体现出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互动共谋的历史实际,又能深层次立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学的性格、要素、源流和生命过程"[10]
的中国文学地图,才是真正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和现状的。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和价值是具有双重性的,既有家族视角,又有民族视角;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充实,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呈现。罗时进先生在谈及建构"文学家族学"的设想时,曾做如下详解:"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对一时一地乃至更广阔时空文学发展的作用与规律。它是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相交叉而派生的研究方向,是文学研究力求吸纳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以深化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5](149)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在方法上可以充分借鉴汉族家族文学研究的优秀经验和成果。作为中国家族文学中客观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家族文学同样可以从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等环境因素入手,探讨文学的发生、发展,从交叉学科的视野中寻找文学的意义与规律。从发现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研究的家族视角的意义正在于使许多在文学通史、断代史、地域史、流派史、体别史中很难被提及的人物,从历史的尘埃中露出了清晰的面目,而少数民族家族文学则因其少数民族个体和群体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实了中国家族文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中国家族文学研究的广度,从而彰显了中国文学多元一体的历史层次性。

  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在遵循家族文学研究的一般路径和方法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质,在具体研究时,有三点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重视对文献史料的占有和挖掘。这是家族文学研究得以展开和掘进的基础,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相关文献除汉文文献之外,还有民族文字文献,这是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亮点。除史书、类书、方志、档案、谱牒、家族文献、个人着述等文字文献外,还有古建筑、遗物、石刻、图片、拓片等实物史料和家族口述史料的搜集。

  二是重视家族文学作为知识生产的过程性和现场性。家族文学研究不仅要客观呈现家族文学风貌,还要阐释家族文学生产的方式、过程,唯此,才能摆脱"作家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研究范式和"千家一面"的研究困境。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则更需要在民族传统、信仰传统与创作个性的关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是要重视与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学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是中华各民族的分布格局,也是文化格局,各民族文学的交融、互动与影响从古至今未曾中断,而"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成为中心和贯穿线索的,是汉族文学与各个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11](31),在探寻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学关系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特性和禀质会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邱巍。从家族角度切入: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N].中国文化报,2010-02-05.
  [2]梅新林,陈玉兰。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总序[A].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4]张剑。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J].文学评论,2010(4).
  [5]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张剑。《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8]李朝军。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J].学术研究,2008(10).
  [9]张菊玲。几回掩卷哭曹侯---满族文学论集:代前言[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10]杨义。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1]汤晓青。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A].刘大先。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