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4587字
摘要

  引言

  根据文化多样性观点,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保持文化本身的面貌极为重要,特别是处于文化弱势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其有限的跨语言传播和推广中更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真实的模样,以此来使少数民族文化独特而珍贵的价值得以保留。[1]

  民族文化心理是特定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的意识形态反映,是了解民族及其相关文化的重要路径,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中必须在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使其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得以真实重塑。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翻译者在翻译时多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而不是心理层面。[2]

  民族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使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更具价值。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机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以从文化中心主轴和文化心理场两个方向来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的整体透视和理解可以为民族文化心理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的重塑提供有效参考。

  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民族文化心理分析的重要性

  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心理至少有两种机制:

  第一,心理的自然机制,这种机制是人在自然进化中自然而来的心理机制,不同文化的人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机制;第二,心理的文化机制,心理的文化机制主要是指在不同文化熏陶和积淀下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或心理特征,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机制等。文化心理的形成是文化作用于人的心理的结果,是文化和心理的结合,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活,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根据以上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即指民族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如价值观、宗教观、民族观、历史观等。如青藏高原特有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封闭,带来了藏文化的封闭、孤立,同时也形成了藏民特有的保守、执着和坚强等的民族文化心理。[3]

  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浅层次的感知系统和深层次的价值系统、思维、审美等多个系统层次。文化心理的每一个层级都与语言发生相关的映衬、依托、体现关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文化心理。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而言,民族文学作品是民族作家心迹的记录,也是作家心理的透镜,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民族作者文化心理的显性反映,不同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即便是阿来这样跨文化、跨语言的民族作家,因其本身的民族属性和民族生活背景,其作品中同样隐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

  相对于词语的特定指向,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心理更加深不可测、更难以言喻。民族文化各有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各有不同且更难把握。

  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在于语言文字体系、语音、句法结构关联等方面的转变,在文化心理上更需要契合,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为了使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他语言中得以准确重塑,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中必须深化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重点分析。另外文学作品文化心理的分析还可以使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性得到有效检视,特别是对一些非常态的文学作品,意义高度隐喻化、符码化、意义处在"似花非花"之间,而其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则比较稳定,文化心理的分析对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民族文学作品文化心理分析的意义更加重要。

  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主轴

  文化心理主轴的概念来自刘宓庆的 《文化翻译论纲》,原文以 《芬尼根》 为例,指出融贯全书的主轴就是中心线索即历史的回归意识: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对历史的思考。[4]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