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交流会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4 共1898字
论文摘要

  2013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和山西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多向交流互动发展: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学所、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90余人参加了会议①。会议由山西大学文学院郭万金院长主持。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汤晓青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张晶教授以及山西大学国学院刘毓庆教授作了开幕致辞。

  应邀做主题发言的有10位专家。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在发言中作出了人类学视野中的故事性理论假设,她将文学的故事性放到人类学、文艺美学、诠释学哲学等境位去考虑,认为文学的走向取决于人类对故事的需求。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提倡从“华与夷”、“古与今”、“文与学”三个方面再次审视文学实践的多民族边界与汇通,审视民族文学的文学问题、民族问题、传承问题。大连民族学院李晓峰教授回顾了10年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成就,并对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中国社科院刘大先在细数他走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程之后,从时间和空间、国家意识和社会历史语境上谈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生学背景。与这五位专家的宏阔视野略有不同,后几位专家的发言相对具体。杨镰研究员在忆及《全元诗》的编写过程与研究心得时,认为元诗中隐含了许多元代特有的文化现象,纠正了“元代无文学”的片面看法。查洪德教授谈到元代对宋代科举的放弃以及元人诗学中的“自得”与“偶然”。胡传志教授在宋金文学的关系与交融中专就“遗山多复句”进行了全方位解析。牛贵琥教授论述金元诗歌“温柔敦厚”的美学追求,认为“情性说”是其理论基础,“尊古说”是其实践基础。而薛瑞兆与高人雄两位教授则分别从着述和诗话的角度批评了金代文学和文论的局限与匮乏。

  接下来的“多民族文学论坛”分组报告,有27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交流以民族文学关系为中心,分别从民族文学关系本质、民族文学的区域和时代特性、民族文学文本、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前景、其他相关议题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民族文学关系的认识。关纪新教授以清朝满族文学为例,主张用“中华化”的多民族文学观取代“汉化”的旧民族文学观;涂鸿认为民族文学的“独语”和“对话”都能带来审美价值;史芸芸揭示了古今民族文学关系受制于民族政策的基本事实。

  其次,对特定区域和时段的民族文学特征的把握,主要有钟进文教授对藏边社会“英雄祖先”叙事价值的展示,杜国景对地域、区域与少数民族作家的再阐发,唐红梅教授对东部藏区当代藏族文学的地域特征的解读,谢淑玲对东北现代文学的把握。此外还有吴刚阐释不同于中原的辽朝正统观,杨彬反观1950~1970年少数民族小说的书写策略,等等。

  在此次会议发言中比重较大的是对具体作家和文本的分析。如李小凤论清代泰州回族俞氏家族文学中体现的江南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向虹瑾深入解剖国歌中的文学认同,晁正蓉谈维吾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刘洁讲和亲文学,罗宗宇讲田耳作品中族性书写的退却,贾一心讲契合了吐谷浑历史的《阿干之歌》,冯淑然讨论唐诗中的辽西意象。同时,吴道毅和樊义红两人不约而同谈起了阿来的小说民族文学观。而孟庆澍和周肖肖也分别从文本与主体两个角度谈及朝鲜族作家金仁顺:孟庆澍运用空间政治学解读金仁顺作品中的咖啡馆,提炼出金仁顺作品的“小资”特征;周肖肖主要关注作家“边缘”书写的民族性。

  对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走向,此次会议有3位年轻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刘家民认为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研究,并从意义、理路与方法上为少数民族现代文艺思想史的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余红艳从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意义及内涵推导出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立体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特征,认为书写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史已经具备了条件。李国太通过对西南山地民族创世神话中“同根”母题的整理和比对,引出有关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如何落实“多”的思考,提出了板块与层次相结合的方法。

  另外,郭明军报告了宋辽金三史中“文学史”书写所体现的多民族特征及其超越性;杨宁宁教授谈到侗族河歌的传承发展现状与困境;张杰等人则对《民族文学研究》30年来的文章作了定量分析,在肯定《民族文学研究》卓然成果之时也对民族文学研究未来发展寄予了热切希望。

  总之,为期两天的论坛在多民族文学的“认同”、“关系”、“对话”上取得了一定共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和较大的前行空间,如改“汉化”为“华化”还是“中国化”?探究民族文学关系时,各类板块说是否可以不假思索地借用?民族文学研究如何提高理论品味?东西南北的研究如何整合?

  最后,作为论坛主持者的汤晓青研究员说,今后的多民族文学论坛在会议布局和议程上还要改进,以更好地利用学术平台,实现学术争鸣,推动多民族文学研究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