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三句谚语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02 共3398字
论文标题

  蒙古族三句谚语,是久传于蒙古族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语句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从各个侧面积聚和反映出我们蒙古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文明,风俗习惯和聪明才智。然而,由于历史的多种因素,蒙古族三句谚语在过去大凡口头流传,世代相习,没有文字记载,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下又浮起,往往不被人们所瞩目。而使这些珍品拂去灰尘,重放光彩,就是我们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课题。

  以独特的三句并行方式再现了三足鼎立的和谐、对称的结构之美,这是蒙古族三句谚语的艺术特色之一。

  我们知道,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其中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整齐一律、匀衡对称、节奏韵律)皆为美的对象。而三句谚语正是突出地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目前,我们掌握和看到的谚语一般为二句和一句,或间有极少一部分的四句。那么,为什么蒙古族人民单单选择用三句谚语来作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呢?这同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知道,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很崇尚“三”这个数字,最古老的“那达慕”运动项目只有三项:骑马、摔跤、射箭。更有趣的是蒙古族人民在选择女婿时,务须把“骑马、摔跤、射箭”三项竞技做为衡量“姑爷”行与不行的唯一标准。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更为常见,如敬酒要敬三杯,作息要看“三星”,婚礼绕蒙古包要三圈等等。这些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随着蒙古族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历史积淀,而顺乎自然地固定下来了。每当他们的许多斗争经验和思想感情急需用文字来表达时,他们便选用三句谚语的文学形式,这是符合蒙古民族自己的心理特点的。三句谚语除独特的三句形式之外,结构上也有其鲜明的独创性。纵览蒙古族三句谚语我们就会发现,每段三句谚语的语句结构是同等匀衡对称的,就像几何中的一个等腰三角形,把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集中囊括在三角形之内,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三足鼎立、对称之美感,而且还在内容上给人留下了鲜明、强烈的印象。譬如在《三乐趣》中说:“骑走马的人有一路的乐趣;喝美酒的人有一时的乐趣;娶老婆的人有一生的乐趣。”这句谚语不仅句式相等,而且句法也相同,这里强调的内容是三种人不同的三种“乐趣”。这种重迭复沓的形式,使内容向前一步步推进,为深化表现谚语的主题思想,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具有回环之美。

  以其鲜明生动的色彩命题,把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从中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是蒙古族三句谚语的又一个显著特色。

  在蒙古族三句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颜色命题,通过用鲜明的色彩来形象地再现谚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仅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从而进一步增强谚语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三白》:“严冬时节冰雪白;千里草原羊群白;万里天空云朵白。”《三黑》:“不放奶的茶是黑的;昧良心的人心是黑的;不透光的屋是黑的。”还有像《三绿》:“岩虽硬草却绿;肝虽黑胆却绿;水虽浊藻却绿。”还有很多像《三青》《三红》《三黄》《三蓝》《三暗》等等,这些谚语除一方面反映出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经验、风土人情和聪明智慧之外,另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讲,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鉴赏的颇有文学价值的艺术技巧。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那些民间艺术大师们所构筑的色彩形象中,无处无时不在渗透着他们那纯真古朴的感情体验和审美理想。那红的炽烈,蓝的柔和,黄的灿烂,青的庄严。

  读着这些谚语,就像欣赏一幅幅山水画儿,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我们的心灵即刻被牵动过去,潜入遐想和沉思。在谚语《三白》中,作品不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反映出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外,而且还通过对“白色”这一纯净的色调的突出强调,直言歌颂了美好的大自然,把情和景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有恍如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出做人要“洁身自好”如“白玉无瑕”,“出污泥而不染”的本质。而在谚语《三黑》中,正与“白”色对立,选择“黑”这一阴暗、灰沉的色彩表现“昧良心的人心是黑的”这一主题是再恰当不过了。作品以此来训诫那些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抨击了那些道德不高尚的人。

  用三个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排比修辞手法来增强谚语的艺术效果是蒙古族三句谚语的艺术特色之三。

  蒙古族三句谚语除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修辞特点。在蒙古族三句谚语中,所有段落均采用了修辞格中的排比修辞手法。三句结构相似的平行句法,一句紧接一句,使三句谚语异常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富于音乐美,宛如听到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表现手法上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如在《三纯洁》中,谚语道:“母亲的慈爱纯洁;山间的清泉纯洁;老师的教诲纯洁。”又如《三美》中的“群星当中月亮美;百鸟当中孔雀美;百花当中牡丹美”。

  在这里,《三纯洁》中“母亲的慈爱,山间的清泉,老师的教诲”这三句结构相同的偏正词组成串排列,构成排比,为强调、突出主题—“纯洁”的美好而做了浓郁的渲染和铺陈。而在《三美》中,这种表现手法又有所不同。三句意义相关的句子紧密排列,形成一个整体,而其中每句谚语又能单独成句,表达一层含义,同时谚语中的“群星、百鸟、百花”以及“月亮、孔雀、牡丹”等这些既鲜明又具美感的词语,无论是在句子与句子,还是在句子中间,均形成强烈的对比,语言统一、和谐、流畅。还有一些像《三知》:“爬山知山高,趟水知水深,骑马知马力。”

  《三想》:“瞎子想看,聋子想听,哑巴想说。”

  《三有》:“水有源,木有本,事有因。”等等。这些句式短小、语言凝炼的谚语,都是通过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方法,使其达到句式匀称,音律铿锵,节奏鲜明等艺术效果的。

  诗的语言、诗的手法,深邃的思想、哲理的内涵是蒙古族三句谚语的又一个显著特色。

  如果说蒙古族三句谚语同其他民族谚语一样,它以简炼、精辟、隽永的语言反映出了深广、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话,那么除此之外蒙古族三句谚语还以诗的语言、诗的表现手法,道出了富于哲理的思想,这在其他谚语中是不多见的。譬如在《三担》里写道:“脚儿担着路子,身儿担着影子,心儿担着智慧。”这句谚语从表层看来似乎只是客观地表述出一种事物的现象和道理,其实不然,作者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是寄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笔者认为,这里的“路”并不是说的普通道路,而是采用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指代整个人生;“影”说的也不是人的影子,而是实指人在人生旅途上留下的荣誉或者声名。

  同时谚语又以一个拟人化的“担”字更增添了形象效果。这三句“箴言”看似轻松,实则在轻松之中道出严肃庄重、底蕴丰厚的道理。还有像《三无奈》:“利刀再快对刀把无奈,严冬再冷对春天无奈,恶人再凶对后果无奈。”《三利》:“远虑利于未来,前思利于后果,助人利于自己”等等,这些如箴言、警句一样的语言不仅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之中受到陶冶和教育,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另外,精读蒙古族三句谚语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绝大部分谚语是采用我国古代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比、兴”来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艺术方式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

  而三句谚语恰好是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再现了这种艺术手法。如《三装饰》:“鞍辔是骏马的装饰,戒指是手上的装饰,智能是人类的装饰。”《三热》:“燃烧的火热,烧开的水热,进取的心热。”

  这两段谚语的头两句均是采用“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艺术手法,绝妙地突出了“智能是人类的装饰”和“进取的心热”这个主题思想,使其意义愈加分明。还有像《三靠》:“马头琴靠琴弦,好刀枪靠锤炼,放牧人靠草原”等,这些谚语用“兴”的手法“先言它物”第三句作为概括性结构,最后又归结到“所咏之辞”—即对人的歌颂与赞美。然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谚语看似浑然一体,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然而从单句来看也能独立成句,表达出一层完整的意义。“直陈其言”地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经验和喜怒哀乐。这一鲜明特点,我们随手拈来几段谚语中的一句就能表露无疑。如《三太平》中的“有清官,百姓太平。”《三好》中的:“人好在于诚实”;《三不能》中的“坐骑汗湿不能卸鞍”。《三尊》里的“尊兄要尊嫂”等等,均体现了触物起情,借物言情,写景叙情的“兴”、“比”,以“情”为核心的表现手法。

  总之,蒙古族三句谚语以它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完整精巧的审美意识使这朵民族艺术之花争香斗艳地开放在祖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我们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也必将产生出新时期具有时代特点、注入新鲜内容的三句谚语来充实和丰富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载体,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如老枝发新芽,重放光彩。

相关标签:民间艺术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