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生活美学论文(2021精选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6-05 共7746字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下面是搜索整理的生活美学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生活美学论文第一篇:宋代文人屏风的生活美学探究

  摘要:中华屏风文化源远流长。屏风乃蔽障之物,具有遮蔽风尘、引导视线、美化空间等基本的功能。在宋代社会背景下,文人雅士与屏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共融共生、相互成就。屏风的装饰与功用体现了文人对内心的观照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集中展现了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雅趣。宋代文人屏风中蕴含的生活美学与造物观念对传统器物的传承再设计及当代文人屏风设计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宋代文人屏风概述

  屏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当时的人们称其为“邸”或“扆”。到了西汉时期,“屏风”的名称才正式出现。根据考古资料可知,汉以后,屏风在文士燕居时使用越来越广泛,宋代时期最为雅致。屏风自古以来就是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生活器物,其主要功能是遮风障尘、分隔空间、营造意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屏风的种类更加丰富,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细分为多个种类。如,按功能可分为砚屏、枕屏、床屏、灯屏等,按结构可分为座屏、围屏、挂屏等,按材质可分为绢帛屏风、竹木屏风、玉石屏风、陶瓷屏风等,按使用群体可分为宫廷屏风、文人屏风等。文人屏风是众多屏风种类中的一种,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宋代文人屏风指两宋时期文人参与设计制作并具有宋代文人思想内涵的一类屏风,是文人品格外化的表现。文人并不仅限于饱读诗书、富有学识的一类人群,更包括在此基础上有独特的生活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群体。宋代文人在生活中对绘画、音乐、书法、香道、茶艺等多领域往往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常参与居室器物的设计与制作,以此追求生活的雅趣体验。宋代文人淡泊闲适的思想观念渗透入日常生活美学理念,推动了清雅飘逸、婉约灵动的艺术风尚的发展。

  二、宋代文人屏风的生活美学体现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在兴文尚理、儒释道相互交融的文化背景下,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带有文人风尚的器物成为宋代生活艺术的独特标志,如温润如玉的汝瓷、旷达写意的水墨画、朴素雅正的家具等。虽然经历时间的洗礼后,留传于世的宋代屏风实物已寥寥无几,但人们依然可从大量宋画中一探宋代屏风之貌。宋代文人常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和谐、闲适雅致的生活方式。在文士眼中,屏风可以构建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屏风作为文人思想的载体,具有一定的隐喻性[1]。具有文人审美意蕴的屏风有着许多共性。宋代文人屏风较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在画屏中表现寄托着精神、情感的自然山水,以及为优化日常生活体验而设计的精巧型功能性屏风,如砚屏、枕屏等。

  1. 形微体轻易携带

  宋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为普遍,随着文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屏风的形制逐渐向小巧型方向拓展。文房是文人常待的空间场所,文人在其中焚香读书、填词作画。因此,对文房清供的设计往往注入了文人的精神寄托,砚屏也不例外。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无砚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文中谈到砚屏为苏轼、黄庭坚所创,虽然目前没有其他资料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但这句话足以证明砚屏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后来广泛流行于文人群体。《洞天清禄集》详细记载了砚屏适宜的尺寸,约高一尺二寸,宽一尺五六寸。这种小型屏风的诞生起初是为了防止墨汁过快蒸发,或是为了防止因墨水折射日光、烛光而伤目,其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只是形体趋于精细,陈设于桌案的砚台旁,具有挡风蔽光和供人赏玩的功能。

  此外,宋代是古代家具类型由席地而坐的低矮家具发展到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转折时期,伴随着卧榻的出现,枕屏、床屏应运而生,并发展至高峰[2]。宋画中许多描绘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出现了枕屏、床屏,如《风檐展卷图》(图1)、《绣栊晓镜图》等,画中的床头均摆有宽矮的小枕屏,《槐荫消夏图》榻前陈设的则是一件形制较大的床屏。

  砚屏、枕屏、灯屏等虽然形制小巧玲珑,却兼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既可成为置于砚端、卧榻前遮风障尘的用具,又可成为装饰文人桌案寝具的陈设艺术品。在宋代时期,这些用具发展兴盛,体现了文人尚用便适的造物理念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生活品质的重视。

  2. 肌理天成蕴自然

  砚屏的产生、发展与宋代社会风气紧密相连。宋代文人多追求恬淡逸致的生活与朴素自然的造物观,这使砚屏从起初强调功能性逐渐转向追求陈设性,这与当时文人画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屏芯的材料多为天然云石、大理石,纹路肌理有的似水墨山水画,也有的似松竹、雪雾等,变化万千、神韵悠扬,流溢出的诗情画意让人回味无穷。一方小小的石材,寄托了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宋代雅士大多有赏石的爱好,有的甚至可称为“石癖”,如米芾以“石痴”闻名于世,这也是文人砚屏多采用石材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宋何梦桂的《愚石歌》云:“石润可以砚,石文可以屏。”[3]对石材的广泛应用是当时的屏风在材质上区别于前朝屏风的一大特点,许多石材肌理似山水画般若隐若现、亦幻亦真。文人雅士借天然石材主观地营造自然意境,显露出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3. 书画入屏寄理想

  《洞天清禄集》记载,砚屏除镶嵌石材外,还镶嵌有名人书画。宋代书画艺术、室内家具陈设发展繁荣,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屏风的装饰,使屏风不仅可以分隔空间、遮挡风尘,而且具有装饰室内、寄托理想的作用。在《晴峦萧寺图》《雪堂客话图》等画作中,人们均可窥见书法屏风的影子,而在山水、木石、花鸟等众多绘画题材中,又尤以山水屏风居多。由宋画可知,山水画屏在宋代文人雅集休憩时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如《十八学士图》《秋窗易读图》《十咏图》《琴书乐志图》等,画面中屏芯均绘制水墨山水、树石景观等内容。山水画屏也多见于宋人诗词中。柳永词《迷神引》写道:“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欧阳修《虞美人》写道:“风动金鸾额。画屏寒掩小山川。”苏颂《咏丘秘校山水枕屏》写道:“远山近山各奇状,流水止水皆清旷。烟云到处固难忘,笔墨传之尤可尚。古人铭枕戒思邪,高士看屏助幽况。”山水有闲远、自由之意境,也是高洁人格的外化表现。文人心中的山水让其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自然与生命的美妙。山水画屏在艺术上讲求笔墨雅趣,强调对神韵、画面意境的营造,使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消融。宋代文人山水屏风散发的幽雅、简素格调正是当代人寻觅的诗意栖居源头,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活观与造物观也是当代设计一直探求的。

 

  图1   

  4. 设色内敛藏理学

  经历了儒、释、道的融汇,尤其在理学理念的影响下,宋代器物在色彩上一改前朝的富丽华贵,转而呈现出含蓄、内敛的格调,如天青色的瓷器、弱对比低饱和度的织锦、古朴雅黑的家具等。画屏在设色上多以素绢为底,以墨代替颜料作画,故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范。此外,还有一种素屏也在宋代文人诗词中频繁出现。素屏,顾名思义为不做任何装饰的澄净屏风,其屏芯多以素绢直接铺设,体现出文人萧远淡泊的心境。如晁冲之《睡起》写道:“素屏纹簟彻轻纱,睡起冰盘自削瓜。”陈着《沁园春》写道:“小枕屏儿,面儿素净,吾自爱之。向春晴欲晓,低斜半展,夜寒如水,屈曲深围。消得题诗,不须作画,潇洒风流未易涯。”许多士人对这种素屏爱不释手,多作枕屏用。在石屏的色彩选用方面,黑白交融的大理石与紫色的虢石尤受欢迎。如米芾《砚史》记载:“虢州石,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三、当代文人屏风的发展趋势

  1. 引入解构设计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当代文人屏风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以往的屏风设计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时,设计者需要寻找再设计的创新路径。在充分理解文人屏风文化后,设计者可以针对文人屏风元素开展分析、提炼、重组、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屏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为大众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解构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包括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和形而下的功能需求、感官体验需求等,感官体验需求又可细分为视觉、触觉、嗅觉等,最终回归于对观念、功能、结构、形态、纹样、色彩、材质、工艺的解构。这样,设计者经过筛选、提取文人屏风元素,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加以重构,可设计出既不失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2. 为特定空间设计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行为活动,需要设计者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如,阅读学习空间需要营造安静、平和的氛围,屏风的设计应该具有低调内敛、素净雅致的视觉效果,在功能设计上可根据当代人的生活习惯进行附加组合。在餐饮空间中,屏风的设计在视觉效果上可更加活跃,以调节人的心理感受,丰富空间层次,让人有更舒适的用餐环境,升华用户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

  结语

  当前,宋代文人屏风中蕴含的哲思和雅趣正与当代精神审美契合,其中体现的注重生活、尚用便适、朴素简约、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值得传承与发展。因此,设计者深度挖掘宋代文人屏风中蕴含的生活美学与造物观念,并结合解构理念进行再设计,这不仅对文人屏风的理解、研究有较大帮助,而且可以在丰富当代屏风艺术效果的同时深化其文化属性,设计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当代特征的生活艺术品。这样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优化人们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邵晓峰.中国宋代家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溪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邵晓峰.屏风:装点宋代日常生活[N]中国文化报,2015-07-11(7).

  生活美学论文第二篇:自媒体短视频的生活美学研究一以 “-条视频”为例

  摘要:自21世纪起,日常生活审美化活跃在中国的美学领域,它是随着中国逐渐步入消费社会而产生的理论现象,该理论强调审美的平民化以及艺术的生活化。从2016年起,我国的短视频行业欣欣向荣,出现了b站、抖音、小红书等一系列短视频网络平台,其背后体现着视觉文化的兴起;短视频行业使观看者同时可作为创作者存在,这与生活美学强调的审美自由化交相呼应。相较于部分自媒体短视频的低质量内容,“一条视频”在选题、制作、剪裁等方面堪称精美,具有审美价值,因此文章试图从“一条视频”的内容传递与接受、形式设计与观感入手,探究自媒体短视频在生活美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及其潜藏的危机。
  关键词:一条视频; 内容传递;形式设计;生活美学;

  一、自媒体短视频的产生背景

  第一,自媒体短视频的出现是一种新媒介现象。

  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进而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众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统局面,改变了单向性传播的特性,强调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观众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选择,而短视频的形式多样和快速传播的特性恰好顺应了观众参与体验的需求。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让普通消费者从事文化生产成为可能;现在的新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催生了“自媒体”行业。

  第二,自媒体短视频的出现是一种消费社会现象。

  让·鲍德里亚明确将现在的社会称之为“消费社会”,认为这是一个“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①[1]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适应消费社会的“新消费者”,新消费者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缺乏时间去进行精神产品的消费,随之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去阅读大篇幅的文本,于是新的媒介形式出现,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娱乐以及利于观看的需求。总之,自媒体短视频的出现离不开物质基础——传媒技术的更新发展,也离不开孕育其生的消费主义文化。

  二、“一条视频”的生活美学理念

  (一)“生活美学”概念的解读

  在国内,刘悦笛于2001年率先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他认为:“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民主化时代”②[4]。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创造艺术,人们既是欣赏者又是创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接受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刘悦笛认为:“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无所不在”③[5],审美对象再也不仅仅是原来高高在上的,摆在博物馆里的如伦勃朗的画作、青铜器这类优雅高级的文化产品;现在依靠技术和人类不断增长的想象力及接受度,任何事物如一个街边的横幅、路灯的光线、行为艺术等等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审美对象越来越世俗化,但是这种世俗化也凝聚着它的美,这种美也凝聚着人类的创造力。

  (二)“一条视频”的生活美学理念的呈现

  “一条”是《外滩画报》前总编徐沪生创办的致力于杂志化、生活化的互联网自媒体。作为代表性的移动互联自媒体平台,“一条”短视频以制作专业、定位精准、风格文艺与其他短视频相区别,而高质量审美也使得“一条视频”立足于短视频创作业。

  首先在视频内容上,“一条视频”的选材极其广阔,遍取生活衣食住行的角落并结合时事热点话题与用户进行讨论。

  “一条视频”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传达某种生活方式背后的理念。因为其主创团队大多拥有从事传统媒体的背景,故他们更愿意专注于视频内容的底蕴而舍弃形式的繁杂。如视频作品《全中国福利最好的大学宿舍:2.3亿五星级豪华装修,鼓励男女、闺蜜混住》,该大学为台湾的逢甲大学,该大学宿舍给予学生在宿舍里的私人空间,并提供家庭型的宿舍;支持男女分层混住,不再有男女生宿舍的绝对概念。撇开住宿费来说,该大学宿舍的设计理念独特,这种宿舍能全方位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住宿需求,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一条视频”经常传达生活具有多元性以及人的生活有无限可能的创新理念,其视频最后的主题大多回归到人,即一切理念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更好地生活。

  相比于当下部分因炒热度而选择挑起观众消费和金钱欲望的自媒体,“一条视频”在它的诸多作品中,传达的都是一种亲近自然、回归平静、追求自我的审美理念。如《72岁的成都画家亲手造房隐居,人生态度超酷》里,这位画家搬进了成都边缘地带蓝顶艺术区独居,自己设计房屋、种花草、画画、和自然相亲近。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设计天空之池的想法,水是无形的,它可以把万物融入其中,再投射到人的眼中。影片反映了画家本人的人生态度——高龄但不颓丧,尽力而为,享受当下;也像观众传达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理念:生活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一条视频”也经常通过家居建筑的改造来传达类似的生活理念,即房子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离市中心的远近,只在于房子主人自己的考量。

  除此之外,“一条视频”也时常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但它不像新闻那样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细节和具体事例,从侧面去反映社会的现状。比如《蹲在付费自习室的成年人:生活原来不易,只好终身学习》,视频聚焦在付费自习室这个公共场所,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自习室所属人群不同,该付费自习室大部分为成年人所选择。视频展现了当代大都市成年人在家庭、事业的沉重压力下继续进取的学习心态,以及跳出一地鸡毛,拥有一方宁静的读书空间的生活理念。众所周知,当代青年人的工作和学习压力大,但少有人真正描绘出这种感觉,该视频以自习室场景入手,选择以点代面、由小见大的内容选取方式,体现着视频创作团队的用心。

  其次,在视频形式上,“一条视频”通过微时长、纪录片的风格、连缀式的剪辑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定位。

  “一条视频”的视频时长大部分控制在3~5分钟。首先它满足了当代时代碎片化的风格特点,它适合用户迅速获取到视频的内容重点,从而使用户得到充分参与的满足感。相比长视频的内容繁复和不统一,“一条视频”的标题就概括了视频的全部内容,更有利于用户在观看后形成完整的观点并参与弹幕或留言区的评论,这样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体验,进而也推动了创作者吸收用户想法并进一步输出更优秀的视频内容。

  “一条视频”多采用拉近距离的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其内容大多为真人出镜的纪实类题材,影片主要记录世间男女在真实世界发生的打动人心的故事;由同期采访所录用的人声和后期录制的旁白交叉构成整部影片的声音,旁白和独白的人声营造出倾听之感,仿佛一个老朋友隔着屏幕与你对话,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影片均以明朗素净的色调为底,并基本以一首轻柔的纯音乐背景音为辅,注重情感的烘托和观感的统一。

  “一条”短视频多运用“缀合式团块结构”组织影片。“缀合式团块结构”,指的是整体上无连贯统一的中心贯穿情节,而是通过几个相互间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片段,通过个人情绪和意蕴连缀而成的影片文本结构。④[3]“一条”的拍摄素材大部分是凌乱无章的,包括零散的音频和照片等文件,而剪辑者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理念将其串联,形成散点结构,使得最后呈现出来的看似是一幕幕影像碎片,但从整体上看内部仍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三、自媒体短视频的生活美学意义和启示

  正如欧阳友权认为“数字化文艺是一种媒介的存在、技术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审美的存在”⑤[2],“一条”短视频既顺应了后现代的时代语境,又秉持着生活美的初心;无论是视频内容还是形式,无不体现出它的精致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特性。“一条”很少以居高临下的视野去立论,而是以平民化的视角切入生活,从吃穿住行到精神交流,促进观众对品质、格调的情感共鸣,呼唤人们享受自我和追求本心的舒适;“一条”一直在传递这样一种生活美学理念:美是自由的,审美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体验阐释生活的美,从而活出自己的模样。

  而对于当下短视频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一条视频”启示自媒体短视频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中找到平衡。由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猎奇、刺激、庸俗的大众文化不会长久。“一条视频”作为源于大众艺术的精英艺术,启示自媒体制作者们既要立足于大众的多元的品位,又要打造精致的审美内容。如今大型商场以及影院、街道等都要求干净美观甚至追求设计感,故影像也应该拒绝“浅表审美化”,找到其审美升华的突破口。

  四、结语

  以“一条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短视频在“微时代”独辟蹊径,围绕不同的人群,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实践方式来传递背后的审美意义,它从不偏离“日常生活审美”,又不止步于此,始终坚持使其内容上升到“生存-社会-艺术”等层面;它追求一种体验化的审美方式,故制作方一直以客观的态度传达观点,更强调广大受众的参与和感受。

  视听文化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值得被转化,前卫新颖的社会内容值得继续挖掘。如何更好地去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如何持续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如何满足网民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也是短视频行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李思雨.《移动短视频"一条”的美学审视》.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4]刘悦笛.《微时代的审美嬗变》.《人民日报》,2015年5月第 14版.

  [5]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注释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刘悦笛.《微时代的审美嬗变 》.《人民日报》,2015年5月第14版.

  3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李思雨.《移动短视频“一条”的美学审视》.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5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