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国内纺织行业和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的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06 共6050字

  第 3 章 国内纺织行业和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的概况

  3.1 国内纺织行业状况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最早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业领域之一,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是所有行业中非公经济比重最大的行业,也是自由竞争广泛的行业.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 1/3.截至 2002 年底,非国有纺织服装企业 20877 家,占全国纺织全行业企业数 88.4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 2723 家,占 11.54%.某种程度上,企业经营效益与企业所有制类型体现着密切关联.以下表格数据列出了本世纪初国有纺织和非国有纺织的的各类行业数据指标对比,显示国有纺织由于很长时期不注重产业的硬件、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基本面的提升,在国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去了以往的优势,经济效益中的赢利能力较民营企业显示出了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社会负担重、人员冗余、工人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资产利用率不高等等问题.

论文摘要

  从行业数据对比来看,纺织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也是造成企业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2000 年中国大陆纺织产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人均 0.69 美元/小时,分别相当于墨西哥的 30.94%,美国的 5.3%,德国的 3.8%,日本的 2.64%,是我国香港地区的11.31%,韩国的 12.97%.此数据显示了当时中国纺织产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与地区惊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业内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从 1980 年的人均 0.25 美元/小时上升到 2004年的人均 0.71 美元/小时,涨幅为 184%,年平均上涨速度超过 7%.同期的美国纺织产业劳动力工资仅上涨了 148%,且同期的菲律宾、墨西哥及泰国等地的纺织产业工资水平也较中国的上涨速度慢得多.综合分析起来,虽然当前我国的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备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存在诸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2 十七棉背景简介

  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是隶属于上海纺织集团的一家纺织制造型企业,创建于1921 年,在创立之初被列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曾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纺织企业中首批国家一级企业等殊荣.创建之初十七棉拥有纱锭 7.4 万枚,喷气纺 720 头,气流纺 1152 头,织机 439 台,在生产装备上属于行业中的领先者,在上世纪 70、80 年代上海的纺织制造业繁荣时期,也做出过良好的业绩.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随我国改革步伐加快,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服装制造、纺织织造及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全国领域特别是广东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使得城市的格局变了,尤其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重夹击下,十七棉已失去了曾有的竞争优势.在这个时期企业所遭遇的困境是:所掌握的纺织成套技术在技术更新上比不过外企和沿海城市,在管理和价格上又敌不过民营企业,落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符合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逐步提升,整个纺织行业为了顺应城市的发展格局,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业大规模退出上海,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通过关、停、并、转、租、卖、迁等多种途径来压缩亏损企业,压缩初级加工产能,解决几十年积淀下的历史问题.经过大规模以退出和收缩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使整个纺织业在规模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收缩:2002 年末,整个上海纺织集团织造用棉纺锭从 1992年的 204 万锭压缩为 63 万锭,压缩了 69%;纺织生产企业从 1992 年的 466 户调整为158 户,压缩了 66%;职工总数从 55 万减少到 7.8 万,无论是从企业体积、产能,还是人员数量上有了很大收缩.

  十七棉也在收缩调整的行列.自 2002 年起经过对传统业务进行了梳理,在上级纺织集团定位的"保留优势,集中做优"目标下,保留并在 2006 年成功将其有可持续发展的纺织制造业务转移到江苏大丰产业园区,将坐落于杨树浦路 2866 号的厂区腾出空间发展时尚服务业.

  3.3 十七棉的经营问题聚焦

  从宏观来看,十七棉的问题也是当时大多数传统纺织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如高新技术开发滞后;纺织的现代装备不强,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强;纺织"三废"治理、清洁生产薄弱;信息化技术差距大;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研究创新开发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

  从同行业间的横向对比数据来看,十七棉的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三方面的对比分析也较能体现该厂所处的困境:纺织业由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十七棉自创立起就拥有大量产业工人.从劳动者素质来看,纺织产业职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极少,产业工人 95%以上只受过最基本的产业培训;技术人员仅占全员比例 2.7%,其中硕士生学历技术人员仅占比 0.1%,本科生技术人员仅占 46.5%,专科生 53.4%.而当时上海的纺织产业技术人员平均占比 9.48%,世界同行平均水平是 14.89%,由此可以得出十七棉的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在缺乏技术人员的同时,还缺乏懂服装设计的设计人才、懂专业营销和管理的人才、懂信息技术和设备软件开发的 IT 人才,由于劳动者普遍缺乏综合技能培训,高级人才占比低,致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的状况使十七棉很难适应市场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单位劳动力投入所计算出的产出可以用以综合考评该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并得出产业工人的劳动效率,公式为:该产业劳动者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 / 劳动力投入.

  通过计算整个纺织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实际劳动时间,也就是劳动力投入,就可以得出该企业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经计算,十七棉的劳动生产率在 2000 年一年是2.28 万元/人,四年后也就是在 2004 年一年提高到 4.08 万元/人,因为自 2001 年起大城市中的纺织产业都普遍进行了投资改造更新设备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十七棉在这设备更新和投资改造上未加大力度投入,劳动生产率在 2000 年属于中等水平,但到了 2004 年对比当时上海的纺织业平均水平属落后.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按商品价值原理,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影响到该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纺织行业的技术逐渐成熟,纺织产业获取市场份额的途径主要靠低成本竞争.而在上海,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都相对高,不具区位优势.纺织业劳动力的实际用人成本要比工资数据高得多,而且在上海地区的普遍福利水平更高,工资以外还附加如医疗保险,购房补贴等等其他福利,占个人收入总额的 20%-40%.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是致使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失去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在上海的纺织企业在劳动力工资水平上较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压力更大.

  基于纺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可以判断,无论从劳动者素质结构、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成本方面来分析,如果十七棉的定位是继续生产低附加值低端纺织品,以上三个方面的差距足以使企业越来越艰难.这时候如果转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加入高档纺织品的竞争,集中去体现产品的新颖性及复合功能为其增加附加值的竞争优势,那么经营成本等因素就不再是竞争的焦点.并且从产业升级来说,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等要素成本就会被其他要素诸如资金投入总量、原材料供给、技术革新、机器化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取代.十七棉产业的衰退,综合起来表现为企业成本升高、赢利能力衰退,产品的老化和退化,从本质看其实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衰退.企业进入衰退阶段后,会出现一系列状况如产品技术老化,市场供过于求,产量呈负增长,低级产能大量过剩,致使企业成本升高、利润水平下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竞争力急剧下降.在这个时期,十七棉高层的决策是该企业也已进入衰退期,这时需要克服需求惯性,集中压缩低级产能,淘汰落后无发展前景的老产业,目标是缩短企业的衰退期,让其占用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尽快转入新的发展体系.

  3.4 十七棉原有价值链分析

  实施价值链战略,首先要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的战略环节,在此基础上对不合理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BPR),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集中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将不具竞争优势的价值环节分离出去.

  纺织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所涉及的产业环节多,从纤维织造、纺纱、制造、染整、加工制造、后处理到营销、交付、售后服务等等,这一系列环节共同组成了纺织产业的价值链.要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须协调处理好价值链的各环节,而非只是大量投资就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清价值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真正创造价值的的环节.

  十七棉作为一家老牌纺织企业,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拥有整条产业链运营能力,从研发到营销,当中的设计、制造、加工等环节都有涉及,经营活动面较广,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拥有贸易和运营方面的积淀.但随着现代纺织贸易活动日趋复杂,虽然十七棉在整个贸易环节中拥有看似完整的价值链,涵盖了从消费者和市场趋势研究到分销、售后服务的诸多环节.但正如价值链理论所示,在企业众多经营活动中,并非每个经营环节都能创造价值,这就需要对企业原有价值链进行剖析,看其所创造价值的经营环节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或者说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说明该价值链需要重新改造.

论文摘要

  通过图 3.1 对十七棉的纺织价值链环节从开发、生产、交付、销售的四个方面进行划分,表 3.2 列出了十七棉在整条价值活动中所具备的能力强弱:

论文摘要

  通过表 3.2 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十七棉虽然已经参与了纺织及贸易价值链的绝大多数环节,但对具高附加值的经营环节涉入还不深.对产品研发设计初步涉及,但能力不强;拥有或掌控一定的供应商,但是还没形成固定的网络;特别是在外贸成衣加工的环节,对工厂仅提供质量标准却无法提供技术指导,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力度不够;品牌、渠道资源不足,缺乏对终端市场的渗透和控制.总结起来,十七棉的劣势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致使企业退而选择模仿,致使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买方市场形成后,企业出现了应变难、创新能力差和产品积压大,继而进入地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缺乏品牌理念,使自有品牌的产品身份难以辨识,给了模仿者可乘之机,不但影响到企业利润,还抑制了内部创新动力,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分析结果表明十七棉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进行产业转型.转型的目的就是通过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来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分析和确定企业的战略环节后,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目的是使生产活动更具专业性,使市场更加广泛,且管理更有价值,同时使组织更具适应动态变化市场的柔韧性.

  3.5 十七棉的紧缩战略选择

  十七棉根据集团的收缩方针进行转略调整,在退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行业方式的选择上采取了紧缩战略.

  紧缩战略是指企业从原先的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紧缩战略通常是指企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采取的比较消极的收缩和撤退的措施,但是十七棉的产业收缩和产业转移意图刚好相反,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集中企业中还具有相对优势的部分资源,并加以更有效的合理使用.在转型前该厂由于原有的经营领域已不能符合设定的产销规模和市场面,先于缩小原有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判断存在更新更好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对原有生产领域进行压缩投入,控制成本、改善现金流,仅仅保留一块有持续发展价值的纺织产业,并将其进行整体产业大搬迁,移至运作成本更低廉、更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江苏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区.以下为战略实施的具体步骤:

  1) 调整企业组织:调整领导决策机构,按新的组织机构规模重新分配责任和权利.精简管理机构,建立更具快速响应能力的扁平化管理组织架构,替换原先宝塔式的多层管理架构.

  2) 降低成本和投资:实行更经济实用的预算管理,企业剥离了低收益的业务,削减了部分长期投资项目,也适当减少了部分与核心产品关联度低的新品开发、公关、培训等环节,同时减缩了部分管理部门及部分裁员.

  3) 减少资产:出售了一些较分散的且与将来生产活动联系不大的土地和生产设备、器材,关闭部分生产线.

  4) 加速收回应收账款:与对方付款方协商缩短应收账款的回笼期,同时通过折让的方式清除积压服装、剩余面料及其他纺织品,清空库存商品.

  上棉十七厂根据以上四个步骤,成功完成了战线收缩和战略转移,让企业保留的业务运作更具专业性,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专业化经营.为接下来的转型战略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组织上的准备.

  3.6 企业的区域转移决策

  产业的区域转移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历史中的企业区域转移通常是产业因需求条件或资源供给发生变化后,将产业从某一国家、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构成的要素包括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技术转移、资本转移等,该行为后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工厂在工业化早期倾向于设在靠近原料出产地,后因运输的发展,制造基地就转变为设在靠近产品市场的地方.通常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将产业由经济梯度较高的转移到梯度较低的地区.在中国的纺织领域,上海的纺织产业就有顺应国家西移政策指导,将约 50 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了新疆地区.

  十七棉经过一系列的缜密考量,最终选择将保留产业转至江苏大丰地区,也是综合考虑到该地区的行业特点、市场形势、投资主体及产业链投资情况:因为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五省已形成集中度较高的生产力布局模式,江苏地区无论在生产能力、出口创汇、利润实现已分别超过全行业的 65%,70%,90%,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特征明显.江苏大丰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较早,拥有丰富的纺织工艺、技能与经验的长期沉淀,生产制造技能和知识得以代代相传,同时还拥有熟练的纺织工人,成熟的生产管理制度、营销渠道和原料采购能力,可以在较短周期内建立生产和产生经济效益,投资效率高.十七棉在决策搬迁同时还将新业务的前期研发和厂区建设同步进行,有利于运用明确的产品需求引导投资,确保更合理地将资源分配到经营得个环节.

  此外从产业聚集方面的分析: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已出现产业聚集或扎堆现象,形成了各区域的产业特色.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金和劳动力的进入不断增强该地区的竞争性,对区域内的产业扩大起促进作用,同时还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区域繁荣.使该地区获得了整体优势,区域内的中小企业间的专业生产协作网络和竞合关系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同类企业聚集在大丰区域内,使信息对称性更高,便捷的信息传递机制又诱发了更多地创新.以 2002 年至 2010 年我国服装产业为例,排名前 118 位的服装企业有 95 家建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山东,全国服装总产量的 77.4%集中在这 5 个省.产业聚集表现了聚集区有促进创新和对市场影响力,并且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配置有很大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考虑到江苏地区的服装产业已有良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积淀,在江浙经济圈显示了强大的领头作用,促成了新的服装纺织产业布局,该地区已形成了由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到市场聚集到文化聚集,逐步发展壮大的纺织产业群形成了规模效应和正反馈机制,又反过来促使这个专业化市场更好地发展.十七棉决策层最终考虑将保留产业转移到江苏大丰地区.

论文摘要

  这次的产业转移对双方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对十七棉而言,这次转移是原有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纺织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对江苏大丰地区而言,这次的产业区域转移是使地区发展、同时使当地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换的良好契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