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银行分行知识型人才的培训策略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0 共212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某银行省分行青年员工培训研究
【第2部分】银行知识型青年人才的培养研究绪论
【第3部分】马斯洛需求层次与学习理论综述
【第4部分】G银行X省分行青年员工培训工作的现状
【第5部分】G银行X省分行青年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6部分】完善G银行X省分行青年员工培训工作的对策
【第7部分】 银行分行知识型人才的培训策略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重要的要素,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经营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观点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但要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就需要合理的培训来促进员工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国内银行作为员工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管理强度要求更高。

  G银行较于其他经营多年的成熟商业银行,员工培训体系虽已建成,但也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X省分行作为G银行一个实体经营机构,能够按照总行的员工培训教育体系开展各项员工培训工作,但由于未能将分行员工培训工作与经营实际、员工需求和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了培训效果不佳。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偏重对培训投资的风险性意识,业务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自主参与意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等。

  针对G银行X省分行员工年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髙的特点,人力资源部门在执行总行培训制度的同时,设计和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方案也应结合员工的需求,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调动行内更多的部门参与到培训工作的规划中,是各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得到满足;更多的结合分行的经营发展实际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选取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真正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更多的丰富培训形式,不拘泥于集中的、固定的培训方式,但同时应发挥指导作用。

  总之,培训工作应得到管理层和所有员工的高度重视,在G银行X省分行这样一个机构新、员工结构年轻、知识化程度髙的组织里。只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才能保证行内各业务部门的正常运转,才能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01]张星.西方员工培训理论:从传统到现代[EB/OL].2011-07-25.
  [02]余凯成等人.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5-52.
  [03](美)斯蒂芬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78-234.
  [04]爱尔文 ·戈尔茨坦.组织中的培训[M].常玉轩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13-215.
  [05](美)雷蒙德 ·A  ·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徐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9.
  [06]许秀菊 ·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2(4):6~9.
  [07]郭京生.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6-220.
  [08]谌新民.员工培训方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36-85.
  [09]刘彩凤.培训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278-313.
  [10]田勤友.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J].煤炭经济研究,2000,4(6):15-17.
  [11]吴淮平 ·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7):5~6.
  [12]韩京华.企业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探讨[EB/OL]. 2008-8-8.
  [13]胡八一.《人力资源管理操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34.
  [14]李文武孔春梅.中小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策略[EB/OL].2014-3-2.
  [15]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3(2)12.
  [16]郑少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325.
  [17]德斯靳,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9-93.
  [18]高贤峰.新主人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7-432.
  [19]吴冬梅.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46-322.
  [20]贾传亮.基于鲁棒优化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3(7):15.
  [21]朱永跃,马志强,陈永清.基于胜任力的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08,2(4):5-6.
  [22]魏江节,杨东涛,王庆燕.中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与剖析[J].基于战略导向的调查.生产力研究,2007, 4(1):24-25.
  [23]华新海,茅宁,汪丽.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 3(4):16-17.
  [24]贾楠.基于AHP的人力资源规划动态能力评价模型[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7-8.
  [25]舒晓村.企业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探讨[J].商业时代,2007,2(3):4-6.
  [26]张萍,陆大奎.论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4):23-24.
  [27]贾传亮,许保光,池宏,计雷.基于网络流的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5,3⑷:419-422.
  [28]李晓梅.多状态生命表模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人口,2005,2(4):16-17.
  [29]宁本荣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及其消解[J].江淮论坛,2007,2(3):11-12.
  [30]姜涛,朱金福.航空公司选择枢纽机场的鲁棒优化方法[J].系统工程,2006,3(4):4-6.
  
  致谢
  
  伴随着2014夏季的到来,我在安徽大学MBA的三年学习经历即将圆满结束。

  回想三年的岁月,虽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奔波于家庭、单位、学校之间,经常因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但在离开大学校园多年之后,还可以再返校园,看鹅池中天鹅游弋,听老师谆谆教导,与同学们嬉笑交流,却也给早已习惯多年的烦闷工作生活注入了无限活力,让我三年岁月挥洒无悔,不虚此行!

  在本文之末,我要向丁敏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丁敏教授已调往上海工作,感谢她在百忙之中经常打来长途电话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指导,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

  同时,我还要向周霞、张辉两位老师表示感谢,你们伴随我们走过了三年时光,在日常课业、论文申请答辩过程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陪伴我度过三年学业时光的各位同学,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使我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