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5 共2920字

  2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中小企业的一般界定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不同,同时不同的经济法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行业对其的定义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从各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大体做法上来看,中小企业的界定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入手,前者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组织形式、融资方式以及企业在自身行业中的地位等,后者主要是从中小企业资产、实收资本以及雇员人数几个方面进行的界定。后者的界定相比于前者来讲更为直观,是全球各个国家划分中小企业的主要做法。例如美国国会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企业,欧盟各个国家在界定中小企业上采用了相同的指标,同时在界定中加入了质的考虑。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定量界定出现过几次次大的调整。建国初期是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500-3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企业;1978年,又改为按"综合生产能力"划分企业规模;1988年,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划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分为4类6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档)、小型,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型和小型企业;1999年,又按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将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我国最新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是在2011年6月18日,由各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如下表所示:

  2.1.2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及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投资者控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者产权,参与到企业的正常管理和经营过程为主要的特征,是一种以获得更大利益为目的的资本输出。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创办新企业,另一方式是控制股份的形式。前者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直接办厂来实现投资,建立新的企业或者是幵始相关的分机构实现对外投资;后者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实现对外投资。而随着对外投资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外投资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也就是使用利润进行投资,这种形式在不断深化的对外投资中将越来越重要。

  对外直接投资又被称为是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则是有内外向之分。

  外国直接投资一般称为内向的国际直接投资,从外向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没有任何的区别。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中所下的定义,我国企业、团体等(以下简称境内投资主体)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涵义主要体现在一对一的投资行为以期获得长久利益的投资活动。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包括在企业在境外的贸易性投资(如设立贸易公司、办事处等)、生产性投资(如投资兴办工厂、加工制造装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和金融性投资(如境外设立分行、财务公司等)。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概述

  2.2.1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a.垄断优势理论

  由加拿大裔美国学者海默(S.H.Hyme)根据对战后美国公司旳大量实证分析提出的。它推翻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不完全性使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产品差异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垄断优势。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mon)提出的,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产品具备较强的垄断优势,价格需求弹性低。企业倾向于在国内生产。满足国外市场需求选择出口贸易方式最佳: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者的加入。成本因素尤为重要,企业倾向于到需求类型相似的国家(地区)投资建厂,此时,对外直接投资比贸易出口更为有禾IJ: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产品竞争几乎转变成价格竞争,企业便会倾向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以至于完全替代产品的贸易出口。

  C.内部化理论

  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J.Buckly)、卡森(M.C.Casos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共同提出来的。内部化的概念最初由科斯提出。

  科斯认为:市场的运行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当市场失效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必然导致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的市场交易失去效率:因此,只要能在企业内部组织贸易并且所需成本比公开市场交易更低时。企业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失效是市场内部化的关键前提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创造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的动力,当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过国界,跨国公司便应运产生。

  d.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企业之所以在海外直接投资,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大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企业仅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既无合适投资地点。又无法将优势内部利用。此时企业仅能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向海外扩张。如果既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又拥有内部化优势。企业可同时选择技术转让和产品出口两个方式向海外扩张。

  e.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也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其基本核心是:一国(即投资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投向在这些产业拥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即东道国)。

  以上几种理论多以发达国家作为出发点,研究跨国企业外投资行为的特征,除此以外以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来研宄,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威尔斯(L.T.Wells)教授在继承维农(R.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Sanjaya Lall, 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拉奥技术地方化理论的基础上,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坎特维尔(J.A.Cantwell)和他的学生托兰慑诺(Paz E.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等。

  2.2.2国内相关研究

  a.二阶段理论

  吴彬和黄韬提出的二阶段理论将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目的从利润最大化扩展到收益最大化,可以用来解释无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b.技术积累、竞争策略与对外直接投资洗国明和杨锐提出的技术累积和竞争策略模型,构造了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和策略竞争模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及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投资。

  C.竞争策略、技术扩散与对外直接投资

  马亚明和张岩贵运用非合作博弈的分析方法,指出垄断优势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策略性地,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挤占对方的市场,来保护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d.跨国投资门滥论

  楚建波和胡罢的跨国投资门滥论认为垄断优势并非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由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对外投资"门监"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