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县域发展战略概念与相关理论、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8569字

  第二章 概念诠释与相关理论、方法阐释

  2.1 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

  2.1.1 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是与相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较来定义的,其基本定义因素包括资产规模、人员数量等,是经营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因为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所以,各国的标准也不相同,同时,同一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也会随之改变。但是,界定中小企业的两个重要核心一般比较固定,那就是通过“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融资方式、组织形式和在行业中的所处地位等,如,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博尔顿曾根据管理机构不固定、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少和决策自主化、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来界定中小企业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质”来衡量企业的性质。

  ①同时,美国也有近似的界定方法,他们 1953 年颁布的企业法明确表示“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在某行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均属小企业”。“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资本数额、雇员数量、净资产额度等,如,1989 年,发达国家意大利和法国都将从业人数在 500 人以下界定为中小企业。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经历过了 5 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 1950 年左右按照企业职工数量划分;第二次 1962 年改为根据举办资金划分;第三次 1999 年变为按照资产总额、销售收入以及营业收入等划分;第四次是 2003 年原国家经贸委、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确定相关指标,来划定中小企业范围;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范围划定适用 2011 年 6 月 18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相关标准如下:

  (1)农、林、牧、渔业14我国规定大型企业为营业收入 2 亿元以上的企业,营业收入在 2 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同时,规定中型企业为营业收入 500 万以上元及 2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营业收入 50 万以上元及 500 万以下。

  (2)工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两方面进行划定。我国规定雇员人数在 10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4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同时,规定雇员在 300 人以上,100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 2000 万元以上,4 亿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雇员在 20 人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在 300 万元以上,2000 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3)建筑业根据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来划定企业范围。规定营业收入在 8 亿元以上或资产总额 8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企业。其中,规定资产总额 5000 万元以上,8 亿元以下且营业收入在 6000 万元以上,8 亿元以下的定义为中型企业;资产在总额 3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且营业收入在 300 万元以上,6000 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4)批发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划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数在 200 人以上或者是营业收入在 4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2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5000 万元以上,4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5 人以上,2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

  (5)零售业根据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来划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2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50 人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500 万元以上,2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

  (6)交通运输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人员 10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3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上,10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3000 万元以上,3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20 人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200 万元以上,3000 万元以下。

  (7)仓储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2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3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2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3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及以上,1000 万元以下。

  (8)邮政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10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3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300 人及以上,10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2000 万元以上,3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及以上,2000 万元以下。

  (9)住宿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1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2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及以上,2000 万元以下。

  (10)餐饮业同(9)。

  (11)信息传输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20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1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20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及以上,1000 万元以下。

  (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上或营业收入 1 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50 万元及以上,1000 万元以下。

  (13)房地产开发经营根据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资产总额在 1 亿元以上或营业收入 2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资产总额 5000 万元及以上,1 亿元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2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资产总额 2000万元及以上,5000 万元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 万元及以上,1000 万元以下。

  (14)物业管理根据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300 人及以上,10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1000 万元以下。

  (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根据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来界定企业范围。规定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上或资产总额在 12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反之则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资产总额在 8000 万元以上,12 亿元以下;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300 人以下且资产总额在 100 万元及以上,8000 万元以下。

  以上的划分指标根据国际流行的 “质”与“量”两个标准相结合来衡量,既考虑了不同行业,又顾及了标准的直观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界定范围既明确了标准和概念,又有利于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定位,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的调控。

  (二)中小企业的特征

  (1) 生产规模小由于中小企业资本总量低,抵押物品少,加之资信度较低,信息不对称,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融资难,所以造成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生产规模扩张较慢,在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一些高尖端技术的中小企业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如,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尽管生产规模较小,雇员少,但其技术含量高,有些还在创业板或其他二板市场上市。①
  
  (2) 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当前,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占据着绝对优势。1999 年,美国3 200 万家美国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 99%以上。2000 年,3 980 万家的我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 99%。同时,中小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分布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领域无所不在。

  (3)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当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跟上时代步伐,很快转向,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反映优势。①
  
  (4) 竞争力弱,寿命短,停业破产率较高由于中小企业资本少,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同时,缺乏相应的长远战略目标,加之发展缓慢,如果遇到金融危机或者其他经济冲突,将很难留存下来,如,我国每年大约注册80 万家中小企业,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只能存活一年,且能持续经营 10 年以上的不足一成而已。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1) 数量大、比重大截止到 2012 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 4500 万家,占全国企业的 99%,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 450 万家,个体经营户达 3800 万户,年均增加 80 万家中小企业。

  (2) 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我国的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小型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因为我们的中小企业资本少、技术装备率低,生产产品的规模小,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九十年代左右,我国独立核算的中小企业资本平均只有 200万元,约为同期大型企业的 1/8,所以,中小企业的开办资金较少,门槛较低,多为传统技术生产产品,且生产产品的技术较为简单,所以,产品的附加价值则很低,这种状况和我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是相对应的。

  (3) 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中小企业既有国家投资兴建的,也有属于集体所有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个人所有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在我国,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很少是国有的,多为集体或个人所有。如,2004 年,我国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 67%,非国有企业占 33%;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 55%,非国有企业占 45%;小型企业中,国有企业仅占 10.5%,非国有企业占 89.5%。
  
  (4) 组织程度差因为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对系统的扶持政策,同时,也缺少相应的为企业服务体系,所以,中小企业在生产产品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协作,在销售渠道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固定支持、渠道。

  (5) 生产经营市场调节在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下,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提过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的口号,但国家计划实际上是偏重于大型企业的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忽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中小企业得不到政府计划的保障。改革开放前,中小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生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中小企业才得到迅速发展。

  (6) 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长期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为了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就需要多举办中小企业。同时,因为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水平较低,使得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国外市场,所以只能面向国内,尽管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外向型中小企业,但是,也因为自身素质差,不能适应国外市场竞争模式而造成淘汰,除此之外,我国的国情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以国内市场为主。在此基础上,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少资金,造成企业规模无法快速扩张,技术革新也较慢,使得企业产品品质较差、档次较低、成本较高,因而无法在国外市场立足,所以,只能以国内为主要供应市场。①
  
  (7)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传统工艺技术生产产品,整体技术生产水平较弱,加之劳动力过剩,所以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存在。

  2.1.2 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界定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以产业结构为导向,整合区域内的有效资源,具有自身特色和功能齐全的地方经济。也就是说,县域经济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总和,以县城经济为核心,县域内的乡镇为组成部分,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城乡兼容,既有农村性,也有城市性。其次,县级政府是县域内的主要调控主体,根据县域的特点来决定宏观政策,所以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①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我国的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 5 个特点:(1)区域性。县域经济的区域性,是指在地理上县域和县域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并且有明确的行政界线来分割,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范围。(2)农村性。因为县域是由乡镇组成的,而乡镇的基本单元又为行政村,所以组成县域的基本单元为农村,所以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农村性。(3)层次性。县域经济多种产业经济的总和,包含着一、二、三产业,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层次,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非国有企业,是多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所以,具有多种层次性。(4)综合性。县域经济可以看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略图,有我国经济的各个行业、部门和领域,同时,存在着一个相对齐全的经济运行链条。三次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把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融为一体,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5)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县域经济目前正处于两级分化阶段,一方面发达县域发展迅猛,经济增长强劲,另一方面,落后县域发展缓慢,与发达县差距越拉越大,县域发展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如,我国最发达县的前 100 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部县(市)平均水平的 4 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全部县(市)平均水平的 4.5 倍。由此可以见得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有如此之大。

  2.1.3 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当一个地区因为政府主导而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时,配套产业也会慢慢的形成,配套产业一般就是中小企业,配套产业的形成一方面可以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条稳固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就是一根经济链条,只有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县域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然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这就是从产业链的最低端,经过产业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研发,逐渐“进化”,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从这两种经济理论来看,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就像树与枝桠的关系,只有树的茁壮成长,生出更多的枝桠,才能促进树的快速生长;相反,枝桠的繁茂,也会使一颗营养不良的大树,重新获得生机。

  2.2 县域发展战略理论

  2.2.1 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反映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多种地理位置和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某一位置与经济事件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后被地理学所采用,现在已经成为地理专业学术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创立了区位论的分支农业区位论,之后,在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又创造了区位论的另一个分支工业区位论,三十年代初德国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又提出了中心地方论,随后,奥古斯特·廖什结合以往的理论又创造了市场区位论。

  (一)中心地方论
  
  中心地方论形象的刻画了两点之间的通达性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成正比,同时,每一点都会受到同一地方的同等影响,而不管方向如何,即方向不会成为影响因素,同时,都有统一的一个交通面。这里的中心地是指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等的主要供给方。同时,根据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又可把中心地分为高级中心服务方和低级中心服务方。高级中心服务方是指服务范围大,服务的内容广,产品价值高的供给方。例如宝石、名牌服装等供给方,而低级中心服务方是指服务范围小,服务内容单一,产品价值低的中心商品供应方,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二)市场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是以市场需求为空间变量,以此来反映市场区位体系的理论。

  ①该理论假定产品最初销售范围是以产品生产地为圆心,以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并向四周发射而形成圆形,而产品的价格又以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来体现,所以,企业产品总的销售量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

  ②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解释、发展了区位理论,对于区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区域的存在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定义了依赖于市场区域以及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之间的关系的节点区①,同时,将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行业。

  (三)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反映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布局农业的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农业学家杜能提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会投入到市场进行交易,所以,使利润最大化成为了布局农业的重要指标,任何生产都是趋利的,任何无利的产品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行不通的。

  (四)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根据区域空间几何位置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研究工业布局和选择厂址的理论。该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宏观经济是指国家或者地区根据自身优势的工业布局;微观经济是指根据区委优势,选择厂址 的理论。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发表了《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并提出了最基本的工业区位理论。1914 年,他又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德国的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得出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运费、劳务费、聚集和分散则为 3 个一般区位因子。他将这一过程分为 3 个阶段:第 1 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 2 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3 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②
  
  2.3 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又被称为态势分析法。1980 年左右,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它通过利用 4 个方面对单位的影响,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单位所处的环境与真实情况,得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制定相关战略。SWOT 分析是将单位自身和外部影响的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综合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以规划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的方法。

  SWOT 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特征,它与其他的分析方法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早在 1960 年左右,SWOT 分析法还未面世之前,就有学者曾经提出过对组织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危机进行分析,以求摸清企业的发展状况,但是,与 SWOT分析法不同的是该种分析法并没有将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起分析比较,只是进行了孤立的罗列,没有深入的研究。通过 SWOT 分析法,可以用系统的研究将孤立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使得在位企业制定战略时更加科学、全面。

  第二, 建立 SWOT 矩阵是 SWOT 分析法的主要分析方式,在建立矩阵的同时,赋予4 个区域不同的研究定义;而后,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影响,结合实际情况,从两方面进行剖析,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环境情况进行综合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规划。SWOT 方法的创立成为了企业战略制定和竞争形势分析的重要工具,并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客观地分析企业的内源和外部环境,直观、简单、便于操作是它最主要的优点。即便在缺少相关专业分析工具和准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系统地分析得出有强有力的结论。但是,由于 SWOT 分析法过于简单,缺少相应的专业分析工具和准确的数据,使得分析过程中无法避免精度不够的情况出现。例如,采用定性方法的 SWOT 分析,通过分析优势、劣势、机遇与危机的情况,难免会形成一种偏向性的企业竞争地位的描述。用这些数据来作为对企业战略的判断,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客观的分析企业的状况。

  所以,在罗列分析数据的事实时,要注意使用方法的局限性,要尽量做到客观、精确、真实,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以补 SWOT 定性分析的不足,建造准确的研究单位性质的分析基础。

  SWOT 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1)先从企业的内容开始分析,对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准确的剖析,剖析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发展规划或者是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作为参照,准确分析企业的状况。

  (2)再从企业的外部进行分析,对外部存在的机遇与危机进行剖析,机遇与危机可能来自政府政策的调控、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来自竞争对手实力的变化与自身的变化,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具备,但是,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

  (3)把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和危机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得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并相应的得出企业发展战略。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