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环境分析理论与可持续增长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02 共609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2部分】华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绪论
【第3部分】 企业环境分析理论与可持续增长理论
【第4部分】华域可持续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第5部分】华域可持续增长数据分析
【第6部分】华域汽车可持续增长对策建议
【第7部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介绍可持续增长理论的起源、含义及其形成过程,然后介绍在可持续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几个主要的理论模型,以及人们运用这些理论模型分别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最后,介绍了企业环境分析理论。本章的内容将为后续章节的写作奠定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增长理论发展历程

  “企业可持续增长”是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继承并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企业发展概念和理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着眼点更加宏观,更适应于对国家和环境等宏观事物的研究。而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对象更加的微观和具体,非常适合对企业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将论述的焦点放在可持续增长方向,对华域汽车这家企业展开可持续增长分析与研究。总体而言,可持续增长理论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定性分析阶段和定量分析阶段。

  2. 1.1 定性分析阶段

  在可持续增长理论产生之前,对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研究偏向于定性分析,并没有明确的数学模型。早期关于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研究多来源于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马歇尔、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成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西方管理学理论界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提出“企业成长理论”的是着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安蒂思·潘罗斯(Penrose)。其发表于 1959 年的《企业增长理论》一书,是从经济学角度经过研究和分析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说明和讲解企业行为的经济学着作。 潘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潘罗斯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潘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度?这个问题本身及其回答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均衡论的颠覆。 论述企业的增长,首先要分析增长的限度。潘罗斯否认新古典经济理论认定的对企业规模的三个限制因素——即管理能力、产品或要素市场以及不确定性和风险。他认为真正限制企业扩张的因素来自企业内部:“企业现存管理人员的力量(capacities)心然在任何给定的期限内限制企业的扩张。”因为如前所述,这样的管理服务是无法从市场上雇到的。但是,由管理力量所决定的企业扩张的限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可以随着管理力量的扩展而不断退却的限度。 这就是说,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心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

  在企业有计划的增长过程中,也可通过逐步吸收新的管理人员来增加管理服务。更重要的是,企业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知识。企业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也在一定承担上促使了企业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马利斯(R.L.Marris,1960) 与潘罗斯具有相似观点,他认为企业的自身资金、人力及其他物质条件决定了企业的最快发展速度。对一家企业发展速度的研究,需要和这家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充分的结合起来。只有这家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增长保持同步时,企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健康的增长。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在促使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应该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企业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上,并通过制度保障这种平衡,只有这样状况下的企业最大增长率,才是可靠的能持久的增长率。

  此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他的《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果篇章》以及斯塔巴克(W.H.Starbuck)在他的《组织成长动机研究》等着作中,都对企业成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企业成长理论的内容。但是以上的研究都是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Higgins)在 1977 年提出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将企业增长的研究带入了定量分析的新阶段。

  2. 1.2 定量分析阶段

  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对一定条件下公司的增长速度受经营水平、财务资源、政策的制约关系进行了描述。他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定义是: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该模型是制定销售增长率目标的有效方法,已被许多公司广泛应用。按照可持续增长率制定销售目标,可使企业合理的权衡增加收入与控制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增长 ( SustainableGrowth Rate,SGR )是企业在不增加权益融资并保持当前经营效率(表现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 和财务政策(表现为资产负债率和收益留存率)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收入的最大增长率, 它实际上是一种平衡增长。

  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总的说来是一种静态模型,它的构建是基于很多假设的基础上的。为了进一步地拓宽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很多财务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数学模型,范霍恩(James.C.Van Horne)可持续增长模型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根据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率的目标值,公司销售额的最大年增长率。

  如果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必定有一些变量脱离了目标值,通常的情况是负债比率。从稳健模型研究入手,通过改变假设条件,得到动态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与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模型的计算公式并不相同,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两个模型可以转换。所以说,两种模型的形式表明上并不相同,但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是近似的,其本质都是由会计恒等式而来。但是希金斯模型表达的是,在不采用股权融资的前提下企业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而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更加强调的是,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目标值。

  2.2 可持续增长模型介绍及其应用

  本节介绍可持续增长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以及针对这些模型,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及其应用。

  2.2.1 主要可持续增长模型介绍

  理论界关于可持续增长的模型有很多,本文主要列举了目前理论界最为着名的两大类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第一类是会计口径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另一类是现金流口径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1) 会计口径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以会计口径为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种类很多,其中最为经典的模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罗伯特·希金斯提出的,另一个是詹姆斯·范霍恩提出。这两种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相似,其本质均是以会计恒等式为出发点。两个模型均揭示了企业增长的实质和途径,并将其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

  希金斯模型的表述为: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的变动值/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率×净利润/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率×期初股东权益收益率=留存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1+产权比率)。

  用符号表示为:SGR=b(NP/S)(S/A)(1+D/E)式中,b为留存收益率,NP/S为销售净利率,D/E为产权比率,S/A为总资产周转率。

  范霍恩稳态模型的具体表述如下: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的变化/基期销售额=销售净利率×留存收益率×(1+产权比率)/[1/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留存收益率(1+产权比率)]SGR=b(NP/S)(1+D/E)/{A/S-[b(NP/S)(1+D/E)]}范霍恩的动态模型是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增设了表示基期股东权益的 E0、计划期新筹集的权益资本 NE 以及预计全年支付的股利 Div,在此基础上,根据/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0 的平衡关系,推导出如下动态非均衡模型:ASGR=(E0+NE-Div)(1+D/E)(S/A)/{[1-(NP/S)(1+D/E)(S/A)]S0}-1希金斯模型和范霍恩模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两者的前提都包含:必须可以获得四大财务比率,而且公司的运行状况和财务状况要保持相对稳定。两者的区分也显而易见,比如希金斯模型明确指出了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增加新股”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而范霍恩模型对这一前提没有强制要求。范霍恩模型更强调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目标,而希金斯模型没有这样的表述。

  2) 现金流口径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在理论上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来描述可持续增长,那就是现金流口径。这个角度关注的是增长与现金流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拉巴波特(Alfred Roppaport)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和科雷(JohnL.Colley)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拉巴波特(1986)认为可持续增长的目的和结果应该是股东价值的增加,如果企业可持续的增长的并没有使得股东价值增加,那么这样的增长就不能称为可持续增长。他提出了可承受增长(Affordable growth)的概念,即在不增加新股,不改变经营利润毛利率、目标资产负债率和目标股利分配率的前提下,企业最大的年业绩增长率。

  拉巴波特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假设:1. 不筹措新股;2. 经营利润毛利率、每元销售增长对应的投资增长、目标资产负债率、目标股利分配率不变;3. 折旧用于维修费用。其计算公式表述为:SGR=b(NP/S)(1+D/E)/[(CE+WC)/S-b(NP/S)(1+D/E)]式中(CE+WC)/S 为当期投资活动产生净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科雷在其着作《公司战略》中也就现金流量和企业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当现金流量为零时,这时的增长率称为现金余额增长率。企业现金流量和现金余额增长率为负相关关系。当企业实际增长率高于现金余额增长率时,现金流量为负值。当实际增长率低于现金余额增长率时,现金流量为正值。

  科雷模型用公式表述为:SGR=(EBIT-I)(1-t)(1-DPO%)(1+D/E)/ [NA0-(EBIT-I)(1-t)(1-DPO%)(1+D/E)]

  式中(EBIT-I)为税前利润,t 为所得税率,DPO%为股利支付率,D/E 为产权比率。

  2.2.2 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应用

  1) 运用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对企业的实证分析研究

  黄永红(2003)借助美国财务学家詹姆斯.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引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等资料,运用概率分析等方法,对我们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情况进行了检验。其结果显示,我国酒店类上市公司不具备可持续增长表现,而资源类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增长。

  王福胜,曾子晖(2008)选取沪深两市 32 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用希金斯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可持续增长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类上市公司未能实现可持续增长,且实际增长率过高,这样的高速增长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同时,在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盈利能力下降造成的。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供可持续增长率,同时使得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相匹配,才可实现可持续增长。

  2) 企业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对比分析研究

  通过分析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广大学者提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关注可持续增长率,并以其为目标,保持实际增长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围绕着可持续增长率波动。过高或者过低的实际增长,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汤谷良和游尤(2005) 通过对希金斯、范霍恩、拉巴波特及科雷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指出了每种可持续增长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所在。同时,以中国上市公司万科为例,进行了一般财务数据分析和可持续增长数据分析。为如何根据经营表现和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前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范例。

  邱英(2007)也采取了与汤谷良和游尤(2005)相识的分析流程,以五粮液为例,进行了一般财务和可持续增长分析和比较。

  聂超颖(2008)针对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四个要点:第一、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相等的前提和要求;第二、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差异的表现形式;第三、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一致性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第四、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不可能长期存在。

  李明发,朱和平,刘玮(2009)采用詹姆斯.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对我国江浙民营中小型上市公司选取 2003 年到 2007 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我国江浙地区中小型民营上市公司未能实现可持续增长率,并且企业普遍存在过快、过热发展的现象,资金及运营风险很大。

  2.3 企业环境分析理论

  什么是企业环境分析理论?

  企业环境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因素和作用的评估、平衡,以辩证、系统的观点,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适时采取对策,做出适应环境的动态抉择,以维持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也就是实现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条件及综合动态平衡的结合。企业环境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

  2.3.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其中宏观环境由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国民收入等方面组成,宏观环境往往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本身,而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等因素,进而对企业产生影响。微观环境则由行业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关系等组成,可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下图描述了企业外部环境的组成。

论文摘要

  1) 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因素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

  2) 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和资源以及直接有关的政策、法律、法令等方面。微观环境因素与企业的发展运营息息相关,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很直观,也更容易为企业所识别。企业应该将注意力多用于对此类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行业分析同样是微观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而且重要性非同一般。行业分析主要包括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一般状况,以及行业内竞争状况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以更全面的角度、更远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2.3.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指与企业本身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包含企业资源、经营状况、企业理念等。这些内容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特有属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决策、发展方向等方面。下图描绘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

 论文摘要

  1) 企业资源分析

  企业的资源指运营一个企业的物质基础,往往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渠道等。这些方面对一家企业的运营至关重要,一家没有足够资源的企业很难满足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无法保证持久的业务增长。

  2) 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个有较长历史的企业内,人们由于面临共同的环境,通过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影响,会逐步形成某些相似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表现出独特的信仰、作风和行为规则。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并随着管理过程的发展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方面,具体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

  3) 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拥有资源不一定能有效运用,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企业能力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一家企业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是其他企业不具有也无法轻易复制的。

  核心能力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管理和业务流程,还可以是技术、经营、管理等能力的结合。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核心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立志可持续增长的企业。如何没有核心能力,企业的任何成功都将是短暂的,促使他成功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将很快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从而使得企业的原有优势不复存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