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建设发展株洲智慧城市的保障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05 共79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株洲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想探析
【第一章】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智慧城市建设的概述
【第三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第五章】 建设发展株洲智慧城市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推进株洲智慧城市发展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建设发展株洲智慧城市的保障措施

  5.1 株洲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保障措施。

  当前,我国推行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的城市大多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战略需求,纷纷选择了数字化、环保生态和健康等主题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争取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智慧融合。

  结合株洲的实际情况,株洲智慧城市的建设可考虑采用如下模式对策:

  在这个树图的架构上,政府是主导规划与制定标准的树干,从株洲市本级、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到农村(社区),政府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各种服务标准、服务场所,形成一个完整的、纵向的信息链。在横向枝干上,则是各类新型产业发展,并提供各种服务产品模块,比如智慧社区的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养老、中介服务、人才就业服务等;智慧农村的物流服务中心、特产营销、村务公开、旅游推介、社保服务等。

  在实施过程中,可考虑基于云计算中心部署的各政府信息化应用均无需部署公共硬件和软件资源,可按需灵活配置和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的集约化应用功能,提升政府 IT 效率。重点推进跨部门、综合性政务应用基于云计算中心进行部署,优先完成智慧城市"一库"、"五大统一服务平台"和电子眼整合共享平台在云计算中心的部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逐步建立基础服务云平台,如:统一的交换搜索平台、指挥调度平台、通信平台、共享平台等。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信息化相关应用向云计算中心部署和迁移,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提升跨部门、综合性政务应用运行效率;建成智慧株洲体验展示中心,采用国际化的科技设计元素、多媒体的创新展示手段、智慧化的感知体验平台,构建极具现代感、科技感、时代感的智慧科技展示中心。

  5.2 株洲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保障措施。

  株洲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是以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为主体,其中:基础层包括基础设施、网络条件和数据资源的建设;应用层从公众需求分化出政府方面和商业方面,应用建设也同样进行设计,建设政务云服务平台和产业服务汇聚云平台,通过"平台+应用"的模式加载各类应用内容;服务层依托智慧社区和智慧农村为基础服务平台,面对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服务。

  株洲智慧城市的建设可考虑采用如下应用架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株洲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架构5.3 株洲智慧城市技术架构保障措施。

  综合考虑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基础情况,可考虑采用"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三横主要是智慧株洲建设的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三个层级;三纵主要是保障智慧株洲建设和运行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城市管理与运维体系和智慧城市安全体系。

  其中:

  1、基础层:包括感知、传输和数据支撑,基础层体现出多元采集统一支撑的特点。主要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感知采集城市运行过程中的传感器数据,实时汇聚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运用电信运营商传输网络,构成宽带、无线、卫星等全方位的网络环境,为数据和应用的提供网络传输服务;通过构建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为各类应用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基础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核心系统的关键运行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和共享;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为人、计算机和物体间信息共享和连通提供保障。

  2、应用层:包括行业应用和平台,应用层体现"平台+应用"的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平台建立在公共数据库基础行业业务数据库之上,通过构建采集交换平台、业务服务接入平台、大数据处理平台和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处理,整合各服务系统接口,建设数据交换管理和数据共享访问,并赋予社会主体唯一的电子身份,营造良好的大数据应用创新环境,打造大数据产业链,创造新型的产业形态。整合、创新先进技术应用,实时智能响应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居民创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3、服务层: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端接入,专业业务应用服务、政务大数据服务和融合商业应用服务。通过建设统一智慧株洲门户,在网络、智能终端、手机移动设备、呼叫中心等构建线上接入,在现有政务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小屋等线下场所,提供多种服务方式。通过整合政务和社会化服务,以多端口提供服务的方式提供政务业务和市民服务的常规性的专业业务应用服务,在多部门、多领域政务数据融合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提供舆情监控、领导决策服务、医疗大数据应用、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等多种创新性的政务大数据应用,同时,在结合社会化应用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融合商业应用服务。

  5.4 株洲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以社区建设为中心,夯实基础社区基本单元服务能力。

  智慧株洲建设需聚焦社区需求,依托互联网平台充分拓展社区功能,以服务、管理、保障、教育、安全稳定功能为核心,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通过赋予社区居民及企业唯一且真实的电子身份。一方面,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政府服务,如医疗保健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教育、就业(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婚育(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签证办理、行政审批、治安调解服务(守楼护院、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法律咨询、办理户口等)、食品药品管理等;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挖掘电子商务潜在发展能力,为社区居民及企业提供网上多样化的服务,如生活服务(家电维修、洗熨衣物、电视电脑网络管理等)、文化体育服务(组织文艺表演、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外出旅游、组织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卫生保健服务(设置家庭病床、家庭护理、打扫公共区域等)、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并把海量的信息进行智慧处理,形成新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全新的、着眼于未来的城区(社区)心态。

  株洲各区县作为社区的基层服务载体,应在数据和服务整合方面发挥作用,以株洲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目标,各区县作为直接联系公众、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场所,本身汇聚了大量的为民服务公共行政资源,在智慧株洲建设之前,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无法发挥统一效力,无法切实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公共服务的集约化效益难以发挥,因此,各区县社区应以智慧株洲建设为契机,一方面进行数据的整合汇总(涉及到公众服务和企业服务),按照统一标准汇聚到株洲云计算中心做统一存储,深化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并响应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要求,为数据开放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对涉及到株洲公众和企业的公共服务进行全面整合,在线上流程设计方面,以方便公众和企业为基准,并协调线上线下服务流程不一致的问题,对于短期内确实有困难,难以全面整合的公共服务,可以分步进行,设置时间表,对拟整合的公共服务进行优先排序,为株洲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株洲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主要应直接面向公众,按照智慧株洲建设的整体部署,分解任务,一方面深挖需求,对株洲公众的生产和生活信息进行采集、上报,另一方面,发挥基层政权和管理体系的作用,盘活株洲街道、社区、农村的信息服务站、农业推广站、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实践团体等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化教育、培训和推广,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公众对信息化操作不熟悉、不了解的难题,彻底破解基层"数字鸿沟"的难题,促进基层的信息消费活力,使其更紧密地融入智慧株洲。

  2、 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智慧株洲建设运营的基本理念。

  当前,政府正逐渐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施政理念的转变使得信息化建设由以政府为本位向以社会主体为本位转变,一是政府信息化不再以提高政府内部效率为主要目标,而是利用互联网,形成政府施政的新平台,通过深化应用电子政务系统,为居民提供在线服务,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互联,并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二是以公众和企业需求为核心,释放消费潜能,进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和高层次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在生产、销售、运输、交易各环节的需求。在智慧株洲建设运营上,将完善株洲的公众和企业服务,在集约化基础上进行深化应用,进而提升整体株洲公共服务水平。

  3、 以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智慧株洲建设运营的优先任务。

  智慧城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影响、糅合而成的结果,有利于快速、高效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城市整体的管理方式的提高,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启,意味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传统农业等产业的老旧模式将可能不适应发展需求,为了适应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传统老旧模式必须改变。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推动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实出发,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对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文化传承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维护、管理、开放,区(县)政府网站要突出农村的发展优势,对农村的基本粮食作物、蔬菜瓜果、家禽家畜、鱼虾贝蟹、经济作物等农林渔副产品进行展示,未来搭建好全市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后,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资源整体转移到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平台的集约效益,依托唯一真实的电子身份 ID,推动农产品的集中交易,以集体议价和谈判替代单个农户的个别议价,减少中间成本的支出,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改善旅游产业环境质量。

  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带一部"战略的快速推进和武广高铁、沪昆高铁的全面开通,给株洲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借助智慧株洲建设契机,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旅游元素,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株洲旅游产业集群,优化市域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株洲市旅游产业集群尚处于低级阶段,以自然聚集为特点,集群的各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但集群发展的先天机制较为完备,集群的信息化基础也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撑,因此,在推进株洲市旅游产业集群智慧融合升级时,需要着重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这一方面创新和试错,最终把株洲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打造成功。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收集、整理、整合、统筹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业内共享,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生产力,推动株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3)、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向纵深推进。

  现代服务业在其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可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从而达到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产业聚集水平以及强化辐射能力的目标。

  可考虑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气象等跨行业的信息综合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并且提升服务质量,促使现代服务业朝着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推进延展物流业服务链条。

  智慧株洲建设和运营将全方位带动物流业向广大农村纵向延伸,开拓农产品市场,改善株洲交通基础条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以物流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为我市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

  (5)、开拓金融服务业市场潜能。

  金融服务业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处于中枢地位,为城市各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智慧株洲建设能够促进我市现代金融支付体系的建立,推动资本市场为公众和企业服务向纵深迈进,提升金融产业对带动我市城市发展的综合服务水平。

  4、以大数据应用服务作为智慧株洲建设运营的核心内容。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人口问题所导致的交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城市主体能够更加合理地布局和调配资源,因此,这就需要借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信息利用等功能,并通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转变城市治理方式,大数据应用破解"信息孤岛",实现对城市治理数据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利用,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引擎。最终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智慧株洲建设必须依托大数据应用,通过整合政务信息、社会信息和商务信息,通过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放等,才能让城市真正的智慧起来,因此,智慧株洲建设必须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进行运营才是智慧株洲建设的本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5、以"平台+应用"作为智慧株洲建设运营的主要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是各委办局分头建设,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个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如果智慧株洲建设仍然沿用原有建设思路,势必会步入大量资源重复建设的困境。因此,要打破这个怪圈,就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引入"平台+应用"的模式,开展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建设。根据现实需求,我市智慧株洲建设可架构为三级:底层:即基础层(网络及数据层),包含各种信息基础设施和真实数据,是整个智慧株洲的基础支撑部分。中间层:即各部门的应用层,主要满足政府、公众、企业多样化需求的各类应用项目。顶层:

  即面向公众的服务层,是智慧株洲向公众提供的统一的展示窗口以及服务出口和入口。

  其中,在底层构建全市统一的基础支撑平台,对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安全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削峰填谷"进行集约化利用;对公共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原则进行统筹集中建设,破解基础数据信息的分散化、碎片化难题。

  与此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对已有系统业务服务的接入、数据采集共享以及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挖掘,为智慧株洲各类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的数据平台。

  在顶层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端接入、专业应用服务、政务大数据服务和商业融合应用服务。通过建设统一的智慧株洲门户,在公共网络、智能终端、手机移动设备、呼叫中心等构建线上的服务接入和展示窗口;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构建市民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惠民小屋等线下的实体场所,提供多种服务方式。通过整合政务和社会化服务,以多端口提供服务的方式提供政务业务和市民服务的常规性的专业业务应用服务,在多部门、多领域政务数据融合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提供舆情监控、领导决策服务、医疗大数据应用、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等多种创新性的政务大数据应用。同时,在结合社会化应用的基础上,融合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商业应用服务。

  通过底层的智慧株洲云计算中心和顶层的公共服务平台两层集约整合,保障基础数据、信息资源和智慧服务在一个综合平台的融合与展示,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因此,构建"平台+应用"建设模式,真正实现城市数据融合贯通以及数据的跨部门、跨行业应用,是提升政务服务、对接商务应用,开展智慧城市大规模运营的基础。

  6、加强组织领导。

  株洲的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因素、环节和方面较多,可考虑成立株洲市智慧株洲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电子政务办、市发改委、市农办、市经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采购办、市招投标局、市工商局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院校等单位负责人加入到领导小组的相关工作中来。

  株洲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举株洲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等要素的合力推动。由领导小组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制定工作,规划设计切实可行的、具有株洲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相关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株洲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

  引进或培育一批研究机构,针对株洲市智慧载体建设需求和实践,研究、制定相关行业的标准。着重关注运营模式、规章条文、行业技术标准、法律支持等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诸要素的创新和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行为规范,实现城市发展环境的优化,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一个最佳的创业投资、创业的环境。

  7、制定合理政策和保障措施。

  智慧株洲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公众服务项目,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收益,因此需要在服务价格、土地、物业、广告等方面对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配置经营资源,具体包括制定明确的政府购买运营维护服务和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指明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范围、内容、价格标准等,以保障公众服务项目合理的投资收益。制定在物业使用、广告推广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保障公众服务项目运营推广。

  智慧株洲建设的核心是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基础上的服务化。

  需要保证分散到各委办局政务部门内信息资源的采集、汇聚,然后才能是在此之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利用。因此采取"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原则进行集中建设,这也是破解信息碎片化难题的要求,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在组织上、机制上加以保障。通过确定明确的机构负责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推进,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在组织上给予保障,通过制定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加工和共享和深化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为信息资源利用提供机制保障。

  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公众活动的基本场所,是政务服务、公众服务和商业服务的结合点和纽带,因此智慧株洲建设将以社区需求为基础,也将是智慧株洲运营的基础,为保障运营的可持续,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实现线下公共服务渠道的统一整合,同时需要在物业准入、场所提供、政务信息引入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

  8、创新产业模式。

  构建产、学、研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举办成果展示会、对接会等,促进产、学、研三要素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借助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把株洲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等重要创新参与者整合进来,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单位之间建起一座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涉及多个主体,要求在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设运行,以便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一方面,鼓励株洲市科研机构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上发布、展示各自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支持创新创业主体的成立,鼓励、帮助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平台了解株洲市的科技成果进展和人才资源情况;株洲市政府要当好"媒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全程评估、管理科技成果的转化、交易与合作。

  加大对创新创业者开展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自发地提升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承担各类专项科技研发项目。

  提高企业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政府可以采取奖励、补贴等办法,支持企业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或者登记版权;支持创新主体成立专利联盟,制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组建产业标准联盟,推广技术标准化应用。

  为科技成果转化设计配套制度,包括:金融、基金和补贴等,通过企业来引导产、学、研的联合创新,建立相互信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吸引金融、投资机构或中介机构参与进来,各自发挥优势和资源,优化创新产业链条。

  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注重本地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通过重大工程的上马,吸引业内知名国、内外专家参与研究;增加株洲市各科研院所、高校间的协调融合程度,把握株洲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通过创新的培养体制培养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派合适人选到兄弟城市实地学习、调研,保障株洲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