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瞿秋白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时间:2014-08-20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164字
论文摘要

  瞿秋白和李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瞿秋白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整体性.然而,由于历史环境和革命现实需求的着重点不同,瞿秋白在理论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应的历史局限性.

  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系统、全面、规范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弥补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不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整体性理解

  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之意义》中矫正了中国理论界把唯物史观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全体的局限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互辩法唯物论、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强调: "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儿的宇宙观.……他对于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都以'现代的'或互辩法的( dialectical) ---即第亚力克谛的唯物论观点去解释.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所谓马克思的哲学."瞿秋白用普遍和特殊、理论和实践两对范畴来阐释互辩法唯物论、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四大部分的关系.从普遍和特殊的角度来看---"以统一的方法求得一致的目的",互辩法唯物论是普遍的、统一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而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特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因一致的目的求得统一的方法",互辩法唯物论、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经济学是理论,共产主义是实际的社会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是互辩法唯物论的实践基础.

  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的构建.他认为,马克思"首先阐明了历史领域中的辩证法,其次由历史的辩证法进到自然辩证法,而在社会的实践上统一两者---创出科学的世界观的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在历史观和自然观之后生成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论的自然观和唯物论的历史观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立于社会实践之上.

  李达指出,作为世界观的唯物辩证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唯物论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 二是与社会科学对应的唯物论的历史观( 历史辩证法) .同时,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存在时,具有认识事物的一般性特质,"是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一切科学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的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层次是认识论的辩证唯物论,其第二个层次则是唯物论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和唯物论的历史观( 历史辩证法) ,这两个层次中的三个要素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首先,唯物论的自然观和唯物论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论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的展开.其次,辩证唯物论是对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论反映.最后,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自然观和唯物论的历史观,辩证唯物论才能与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构成有机的联系.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之后,李达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属性作了进一步拓展.他指出,辩证唯物论是历史唯物论的基石,历史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应有之内容,没有辩证唯物论也就谈不上历史唯物论,没有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就不是彻底的统一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之辨

  瞿秋白认为,哲学中每一原理的辩证发展都是通过哲学自身的历史的辩证法展开的.他指出,近代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现代唯物论成为攻击封建制度和宗法社会的有力武器.同时,他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唯物论的不彻底性.他说,资产阶级"以唯物论发展技术科学,对付自然界,以求工业发达而可多得利润; 却要以唯心论治社会科学,对付受剥削阶级,使民众的人生观模糊,而可以用温情政策缓和革命.

  资产阶级这种'两面国'的态度,至多只走到二元论的折中主义( 存疑主义) 为止".瞿秋白认为,在资产阶级的哲学唯物论之后,黑格尔的哲学系统对人类思想有重大贡献.黑格尔哲学证明了宇宙是永恒变动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动"与"发展"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并指出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且有规律可循的.但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世界精神"、"民族精神",历史是"思想"对现实的反映,而他的"思想"( 绝对精神) 是先天地而生的.因此,黑格尔是客观唯心论派,他的"'绝对精神的自念自想'毕竟不能解释宇宙或社会---那是很显然的".

  瞿秋白在考察近代资产阶级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唯心论之后指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哲学思想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史及其形成过程,他则没有过多的涉猎.

  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史追溯到原始思维,并指出由历史辩证法进展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逻辑路径,从而对瞿秋白的不足作了弥补.

  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前史"这一概念.他认为: "一切现行哲学的历史,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唯物辩证法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由此,他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了考察,从原始思维开始论述到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的前史,从中梳理出对唯物辩证法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要素,并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作了新的理论解读和阐释.

  三、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逻辑动态

  根据《反杜林论》的思想,瞿秋白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即"宇宙的根本是物质的动,动的根本性质是矛盾---是否定之否定,是数量质量的互变".就对立统一规律而言,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永久运动的,不断变动是一切的根本,而一切变动都来源于永久运动的内部斗争和内部矛盾.接下来,瞿秋白就质量互变规律作了阐释.

  他指出,质量互变过程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发生; 二是量变引起质变,渐进过程中断并呈现出划分新旧事物的界限.为了进一步说明事物内部与事物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他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相互关联.他认为,事物之间的"相持"就是"均势",相持时便产生斗争,斗争则破坏均势,这种由均势到均势的破坏,再到均势的生成而转化为新的事物的运动过程,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瞿秋白虽然初步表达了三大规律之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但对于三大规律之间的逻辑动态是如何形成的,他并未作深入的论证.同样,他也未对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方面的内容展开全面的论述.这些理论研究工作依然是由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加以完善的.

  首先,李达指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法则,"这个根本法则,包摄着辩证法的其余法则---由质到量及由量到质的转变法则、否定之否定的法则、因果性的法则、形式与内容的法则等",其次,李达阐述了对立统一法则的认识过程.他指出,黑格尔最先从唯心论的立场提出了对立统一法则,马克思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把黑格尔弄颠倒了的对立统一唯心主义学说改造过来,"使得它变成客观世界及其反映的思维之一般发展法则".再者,李达系统论述了统一的相对性关系和对立的绝对性关系这一对立统一的双重属性.他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之中包含绝对,同一之中包含对立.

  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李达阐述了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他认为,对立统一法则的外显现形态是量变质变规律,而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化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都具有质与量的规定性,"量与质的同一,即是质量.质量是种种对立的规定性的统一,即是对立的统一".接下来,他谈到了量与质的转化关系是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转变,此即质量互变规律.关于对立统一是如何被具体化的,李达则从事物内部的否定之否定中给予了阐释和论证.

  他认为,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即事物是在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的矛盾运动中生成的,它不受外在力量的支配,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李达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理论逻辑脉络,就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内容及其辩证关系作了充分的展开及论证,推进了瞿秋白关于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论深度.

  四、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首先,瞿秋白阐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他指出,主观反映客观"是由主观的'我'迎受外界的刺激而得来的".所以,认识是主观思维对外界物质及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外界物质作用于主观思维而产生的结果.其次,瞿秋白认为,外部世界是可知的,但人的认识有其自身的矛盾性,"一方面竭力求知,别方面无论如何不能全知.正因有此等求知而不能全知的现象,所以思想能时时适应新环境而进步",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一矛盾过程中得以发展的.他还指出,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唯物论就是要求物质概念与和物质本身相符合,而真理就是与客观世界相契合的,只有明确客观世界的规律后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彻底的改造.最后,瞿秋白指出,只有把理论思维和经验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对外部世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获得客观真理性的认识.他认为,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应用中从个别的经验中抽象出一般的原则和规律.但如果仅仅凭借这些抽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则可能出现以偏概全、不符合实际的弊端,所以"一切科学及思想都应当时时和具体的现象相较对"。

  李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历史过程.首先,他论述了实践是认识能动性的基础.他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而非镜像的.认识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通过创造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的这种能动性,是社会历史的实践的契机; 认识的深化的运动,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显现的".其次,李达从人的整个认识活动的过程,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实践→直接的具体→抽象的事物→媒 介 的 具 体 → 实践"的运动方式展开的,认识主体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就是直接的具体,思维正确反映出来的直接的具体则是媒介的具体,二者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也就是说,实践是直接的具体与媒介的具体的结合点,而"媒介的具体"使抽象认识与实践需要之间有了更确切的逻辑联系,有助于避免在实际运用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化.

  [参 考 文 献]

  [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 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李达文集: 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 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