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不同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生和实践

来源:新西部 作者:刘双
发布于:2020-05-29 共4968字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践,正确运用“三大法宝”。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践,开展“一化三改”运动;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认识与实践;

  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代表政治局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同时这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当时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勇敢地进行伟大探索、尝试,最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革命、建设。本文以五四运动爆发为起点分三个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分析、总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具体实践。

  一、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识与实践

  1、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这两大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文化入侵等各方面的侵略,严重损害我国的权益。封建主义势力欺压残害中国人民,中华大地上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革命一触即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总结我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伟大尝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根本动力是无产阶级,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此外,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我国人民所处的弱势地位,指出中国的革命只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够有胜利的希望。毛泽东还详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不同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生和实践
 

  2、实践:正确运用“三大法宝”

  在正确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助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并且强调这三大法宝不是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的而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深刻理解并正确运用这三大法宝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在正确分析当时我国阶级特征的前提下,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的主要力量,想要战胜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强大势力单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效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农民、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等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针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2]强调了武装斗争在当时我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以革命的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当时我党带领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党和人民的革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毛泽东还根据当时中国共产党员以农民为主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党员素质是一个政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认为在当时我国大部分党员都是农民出身,知识能力有限,思想觉悟有待提高,为了我党的长远发展和党的事业的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及时有效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来整体提高党员的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具有独创的革命理论体系,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基本规律,解决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仅成功指导了中国的革命而且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1949—1956过渡时期的认识与实践

  1、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几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在这样一个过渡性形态的社会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1949年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又提出“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在1949到1952的几年中,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经济、政治、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实践:开展“一化三改”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根据建国后我国社会情况的实际,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明确指出,我国的工业化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当时中国国情,毛泽东提出要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改造方针、政策。如:在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根据我国当时农村实际,在自愿互利为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方针,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正确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特点,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为了改造能够顺利推进,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终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成功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促使我国劳动人民极大地提高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也有效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三、1956—1976探索时期的认识与实践

  1、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又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全面分析我国当时具体情况后,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方案。毛泽东在1949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不仅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还明确指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报告中,毛泽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贯彻落实这一基本方针毛泽东还指明了具体的要求,如:全面把握一系列重大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价值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2、实践: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成分的变化,还伴随着国内矛盾和阶级关系的重大改变。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根基不稳,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国内矛盾和阶级矛盾,后果将无法估量。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在充分吸取当时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毛泽东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5]并分析了基本矛盾的性质、特征和解决办法。在报告中毛泽东还具体解释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并详细论述了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对待人民和敌人要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对待敌人则实行专政”。因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发展落后,加快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如何在生产力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发展工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毛泽东提出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提出“首先要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工业,其次发展工业必须要明确目标、指定步骤,此外,发展工业必须要协调其他方面的关系,如:重视知识份子、发展科技教育、完善经济体制、发展经济等”。毛泽东所着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我党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道路在我国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58年我国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严重的失误,它所体现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都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现状,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对我国经济、工农业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我国农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们应当明确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的成功经验远大于失败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及时改正错误,有效吸收经验,善于吸取教训,在不断去粗取精中不断完善,向前发展。

  毛泽东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的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摆脱封建主义欺压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恢复了我国国民经济。继而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摸索前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我国人民新的生活篇章,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被历史和现实证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其现实意义。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渊源并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历史和实践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的运用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是中国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条永无止境的理论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发展实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不过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4.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10.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3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421.
  [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14.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刘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实践研究[J].新西部,2020(09):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