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2615字
  结 语
  
  本文经由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传统的文献梳理,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解方法论和实证方法论的传统对立框架内,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冲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析,在内容上实现方法论的建构,以完成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在冲突的初步消弭。本文首先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只有对内在冲突的理解才是有效的建构;其次,对内容的分析本文选择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来分别建构。
  
  而这种建构不仅具有学科方面的意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是最主要的本质属性,其需要开放性的体系,避免教条化的体系建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唯有这样才能从社会运行的本质上感受其特有的独特价值,为人类社会谋福祉。这里无疑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坚持。“过时论”和“僵化论”这两种方法论倾向是与这一体系不符的。
  
  西方社会所强调的科学方法论无外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片面的社会哲学方法论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冲突,而针对这种现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提出了应采取批判和开放的态度。对错误倾向在深入鉴别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去接纳积极合理的部分。
  
  事物只有不断与外在的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才能保持生机活力。这里的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开放:对内是针对系统内部而言;对外是针对系统的外部环境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运用理论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开放自己,不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特质;其次需要向外开放,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论交流,吸取有益的东西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李文管。社会实存与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及社会科学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6] 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7] 汪馥郁。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年。
  
  [8] 顾海良、梅荣正。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M].广西:关系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0]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方法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4]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M]. 张庆熊,张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M].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7]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陈洲,孔繁玲。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J].学术交流,1994(3)。
  
  [19]孙旭。毛泽东知行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20]刘潼福。改革研究方法,繁荣社会科学[J].社会科学,1998,(12)。
  
  [21]齐修远。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两个假设[J].哲学研究,1996(7)。
  
  [22]孙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方法论的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87(1)。
  
  [23]闻凤兰。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冲突及其消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9)。
  
  [24]闻凤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J].长白学刊,2010(1)

    [25]闻凤兰。社会学方法论对立的哲学根源分析[J].长白学刊,2006(4)。
  
  [26]闻凤兰。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J].学习与探索,2009(6)。
  
  [27]闻凤兰。论波普尔方法论的个人主义[J].新疆大学学报,2009(3)。
  
  [28]吴元梁。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92(3)。
  
  [29]吴晓明。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的核心:把握并切中当今的社会现实[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0]吴晓明。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3)。
  
  [31]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2)。
  
  [32]王伟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述介[J].哲学动态,1995(5)。
  
  [33]王蔚。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J].求索,2006(3)。
  
  [34]袁汪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与出处--从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比较的角度[J].天府新论,2004(5)。
  
  [35]朱洪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驳论[J].社会科学学研究,2000(2)。
  
  [36]朱红文,冯周卓。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和视角[J].求索,2003(5)。
  
  [37]朱群。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1993(4)。
  
  [38]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1(6)。
  
  [39]郑迎春。社会科学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辨析[J].科教文汇,2007(5)。
  
  [40]G·博恩施泰特。二十五年来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J].美国行为科学家,1980.
  
  [41](苏)克梅洛夫。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前景和问题[J].哲学问题(苏),1983(12)。
  
  [42]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43]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意义[J].哲学研究,2007(9)。
  
  [44]刘福森。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J].理论探讨,2001(6)。
  
  [45]贺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46]李小方。马克思·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J].文史哲,1988(1)。
  
  [47]张庆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和 20 世纪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2009(6)。


  致 谢
  
  本论文是在闻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闻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
  
  在此,谨向闻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