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浅析斯大林推进爱国教育的党团活动、艺术感染等策略思想

时间:2014-04-0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674字

论文摘要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而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极为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策略思想。

  一、劳动策略思想

  利用劳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比较有效果的策略。这一策略受到了斯大林的青睐。在他看来,利用劳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人们由认知爱国者走向践行爱国者,有助于人们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他时刻告诫苏联人民,国家不落后、不挨打的主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建设。也正是在斯大林的号召鼓舞下,苏联人民在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事业机关中不仅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还执行了爱国的天职,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人民和时间展开了赛跑,提出了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口号。在重建斯大林格勒英雄城时,该城所有企业机关和各种团体成员,每星期拿出几小时的时间来参加建设城市的义务劳动。此外,为了能尽早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几乎所有的苏联女性都要工作。“近85%的20岁至55岁的苏联妇女参加全天工作。”

  这一现象让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西顿很有感触地说:“斯大林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各阶层人士并与他们打成一片,人民都成了他的兄弟姐妹.”在劳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人们深信劳动是为自己、为全社会造福,使得“个人的尊严、工作的荣誉感以及对劳动的自豪感”得到了鲜明体现.此外,人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其义务感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祖国、对工作的劳动态度上。这正如斯大林所说的,“劳动开辟了一条道路,只要循着这条路前进,总能把劳动的生产力大量提高,这是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将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予以消灭的必要条件”.此时,苏联人民把为“公共福利而劳动视作值得尊敬的、光荣的、勇敢而英雄的事业。在苏维埃人看来,只有人民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保证祖国和祖国人民的自由”.尤为令人高兴的是,苏联社会风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被访苏的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写在了《莫斯科日记》里。罗兰很有感触地写到:“这次访苏归来最主要的感受就是体验到那富有青春活力、热情洋溢的强大力量;苏联人民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信念坚信不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领导者更是无比信任;这种力量渗透到苏联千百万大众的心中,激起他们无穷的干劲.”

  斯大林利用劳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把人们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而且使国家经济建设在短时间内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教育效果是非常显着的,值得我们深思.

  二、党团活动策略思想

  利用党团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虽始于列宁执政时期,但得到推广却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此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除了家庭、学校、政府机关以外,还有各种组织机构,如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工会、十月儿童和幼稚园等.这些组织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来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义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少年先锋队队员,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自由、荣誉和独立而进行的伟大战斗中做出了真正英雄主义、勇敢、坚强和热烈的苏维埃爱国主义的榜样”.如共青团不断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是追忆和讲述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雄事迹,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当人们看到尼娜·奥尼洛娃在日记中写到“只有为人民和祖国而建立的功勋才是美的”文字时,脑海中涌现出了英雄人物为了祖国的光荣、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的画面,这些画面向人们昭示了他们勇敢、坚韧的精神和对苏维埃祖国毫不动摇的忠诚,这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目的。而少年先锋队在开展活动时提倡“孩子与自己同年龄伙伴打成一片,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文娱活动、生态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活动目的就是要达到斯大林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使少年先锋队组织进一步把少年先锋队队员们和学生们培养成忠诚的列宁主义者和伟大祖国的忠实儿女。

  此外,斯大林倡导工会要积极开展“在群众中进行苏维埃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列宁”的教育。在他的号召下,苏联各地的工会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有的工会“组织专门的斯达汉诺夫式工作者和优秀生产者陈列橱,在这些陈列橱内陈列了这些优秀人物的相片及其成就”,其目的是号召人民群众发扬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尽可能多地为自己的祖国带来利益.有的工会“积极协助党用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忠诚、对劳动的自觉态度这些精神来教育群众,提高工人阶级、城乡一切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斯大林以党团活动为载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隐性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天,我们应继续挖掘这种策略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艺术感染策略思想

  艺术感染策略是以文艺作品为载体,营造一种氛围,以无形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感.斯大林之所以采用艺术感染策略,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这种策略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即它能弱化说教和灌输,强化渗透和引导,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教育效果十分显着.

  首先,文学作品的陶冶性.在和平经济建设时期,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而努力奋斗.作家们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作品主题主要反映的是怎样把落后的苏联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怎样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如工业化题材的卡达耶夫的《时间呀,前进!》、革拉特科夫的《动力》,农业集体化题材的肖霍洛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歌颂劳动竞赛和工业化成就,一方面以鲜活的内容教育人民要热爱祖国,就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积极参与农业集体化运动,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爱国者而努力。

  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各族人民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正义斗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转移,爱国主义成为苏联人民精神力量的核心因素。作家们纷纷挥笔,号召人民保卫祖国,战胜法西斯,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回忆来激发人民千余年来所积累的爱国情绪”.如:格洛斯曼的《人民不死》、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作品,在激发人民爱国情感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巍巍列宁格勒》、《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不屈的人们》、《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名着,也深深地激励着苏联青年。

  在战后国家重建时期,由于“战争使苏联人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争中人民曾不惜鲜血和生命来扞卫和平,经过战争的洗礼,人们的个人尊严感加强。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祖国,人民希望将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化为国家恢复与建设时期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为此,斯大林要求文学界要为国家恢复重建贡献力量,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调动人们的生活热情,为医治战争创伤、保证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新高涨、保证强大的苏维埃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而努力奋斗.此时,虽然文学作品体裁不同,但追求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养出一个苏维埃人,热烈地爱他的伟大的祖国”.

  其次,宣传画报的渲染性.宣传画报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开展,做了很多工作.如:库克雷尼克塞的《无情地粉碎和歼灭敌人》,揭露了法西斯的狰狞面目,表现出了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心;伊凡诺夫的《饮祖国第聂伯河水》、《你给我们夺回了生命》,描绘了年轻的苏联士兵的形象;科列茨基的《红军战士,救救我们!》和茹科夫的《狠狠地打!》都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

  总之,“在1941-1945年期间,共发行了1000多种宣传画,印数达几百万份,并多次举行了全苏美术展览会,甚至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城还举办了美术展览会,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人们对胜利的信心”.

  再次,音乐作品的感染性.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比较灵活的艺术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说教色彩,没有强硬的灌输意图,既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于是,一些音乐家为了创作爱国题材的音乐作品,“不顾个人安危,不怕饥饿和寒冷”,到战争前线找题材、找灵感。许多感人的、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就是他们在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下创作出来的。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些音乐成为苏联时期音乐中的瑰宝。当然,也正是音乐家的这种忘我付出,才使得“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苏联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如:“在地下革命时期产生的那些歌曲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战斗精神,引导他们为自由而斗争;在伟大卫国战争的日子里,歌曲鼓舞了苏联人民去建立英雄的业绩;歌曲动员苏联人民去从事英勇的劳动”.旋律优美的《喀秋莎》,鼓舞了苏联红军战士和抗敌居民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已经成为苏联人民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再如,还在被围困之中的列宁格勒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在当地演出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起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这个交响曲后来曾在英、美等国演出,展示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勇气,对团结各1[13]27尤其是莫克罗乌索夫创作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把苏联人民和军队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以及正义之师坚不可摧、所向披靡的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歌曲的典范.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主题鲜明的歌曲也起到了教育苏联人民热爱祖国的作用.如抒发爱国情感的《我亲爱的祖国》、《神圣的列宁旗帜》、《飘扬吧,红旗》和抒发战斗激情的《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你们已英勇牺牲》、《莫斯科保卫者之歌》等作品,无论是在安定民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方面,还是在激发人们爱国热情方面都起到了其他方法所无法企及的教育作用.

  四、理论渗透策略思想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斯大林之所以重视这一策略,一方面是因为他把教育部门看作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把教育者看作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把社会科学课程看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博性.而教育内容的广博性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层次进行理论渗透,以使人们在知国的基础上去爱国和报国.为此,斯大林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所主办的各级各类政治学校、苏维埃政府、党务干部学校、共产主义大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党依靠它们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教育方面的指挥人员,让他们在工人居民中散播社会主义的种子,散播共产主义的种子,从而把党和工人阶级在精神上联系起来。”基于此,开设了《苏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苏维埃祖国的感情,而且也向学生阐明了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造就了具有“为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能忘我献身”精神的新苏维埃人。

  纵观斯大林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思想,呈现出了以隐性为主、显性为辅的特点。虽然斯大林没有把这些策略上升到隐性教育的理论高度,但他却践行了隐性教育的理念。教育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即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统一国家意志的形成,增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为苏联人民渡过卫国战争的艰苦岁月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激发了苏联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还应看到,苏联党和政府在实施四大策略时,也出现了强迫劳动、神话领袖、文学艺术官僚化等消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斯大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相近分类:爱国主义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