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我国绿色包装伦理建设的现实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33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绿色包装伦理观念的构建分析
【第一章】我国包装行业绿色伦理观建设研究绪论
【第二章】当代包装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伦理缺失
【第三章】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思想资源
【第四章】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价值原则
【第五章】 我国绿色包装伦理建设的现实途径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绿色包装伦理思想强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绿色包装伦理建设的现实途径
  
  5.1 构建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主要用来调节包装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保护环境”为善,以“破坏环境”为恶。构建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体系对绿色包装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体系是绿色包装伦理的中心,绿色包装理论是对其伦理道德规范的说明和论证,绿色包装道德实践是改良其道德规范的方法,没有道德规范体系的绿色包装伦理是不完整的。
  
  我国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核心指导思想,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近代生态伦理思想里的思想精华。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首先,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做到公平,自然资源对每个人是平等的,没有谁应该享受得更多的资源,消耗别人的资源去扩充自己的利益是不道德的;其次,在使用资源时应当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即做到资源合理开采,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后代人公平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最后,在社会发展中,应当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人类的“善”与自然发展的“和目的性”相统一。
  
  绿色包装道德规范体系应紧跟我国现实国情,适应我国经济法的需要,代表我国的先进文化,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一不能违反法律;二包装企业做到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不在包装上弄虚作假侵犯消费者利益;三将“安全”纳入包装生产时应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四包装设计时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做到人性化,给人类带来便利而不是制造麻烦,五包装除了是一个容器,它还是传达信息的媒介,除了美化商品,还要等正确引导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六最重要的是包装应当做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
  
  5.2 完善绿色包装相关立法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对于道德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法律来强行干预,为道德保驾护航。用道德感约束思想,用法律约束行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快绿色包装相关立法,用道德规范去引领市场,用法律政策去规范市场,使绿色包装伦理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针对我国绿色包装起步晚,发展慢,包装污染四处可见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法律的监管,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发达国家均制定了完善的绿色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德国而言,1978 到 2003 年一共颁布了《包装法令》、《废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十多部相关法规,对德国实行绿色包装和循环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绿色包装的相关立法也在陆续推出,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包装法规。虽然特别针对“过度包装”出台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三项标准,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遏制了“过度包装”猖獗的现象。
  
  但总的来说,我国立法速度较慢,而且法律的涵盖面不够全广,关于包装设计、选料、生产、使用、消费及回收与再利用等法规还严重不足,比如说荧光剂,《就食品用包装用纸适用标准情况作出说明》的资料称“对于荧光剂使用的限制,国际上仍属空白”.①这导致很多无良企业,抓住这一法律漏洞,肆无忌惮的生产添加了荧光剂的毒包装。部分包装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标准,还有部分标准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包装立法,制定一部体系完善的、符合我国当前包装行业实际情况的包装法规,用法律解决包装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明确包装中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不管是政府、包装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高效、规范、快速的发展绿色包装。
  
  5.3 普及绿色包装伦理教育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程远不及发达国家,民众环保意识薄弱,甚至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情,将自己置身事外,对国家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从而缺乏主动参与维护环境的积极性。很多人嘴说着“绿色环保”,手里却丢着包装垃圾,使绿色包装陷于仅仅是国家倡导而人民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境地。
  
  普及绿色包装伦理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帮助大众树立起绿色包装伦理观念,从而提高包装主体的道德水准和环保意识。从思想上“绿色化”是建设绿色包装伦理的第一步,只有在思想上接受了绿色包装,才能反应在具体的行为上。
  
  如果对绿色包装丝毫不了解,那绿色包装伦理建设就无从谈起。做到将生态伦理思想根植于脑海之中,才能体现在具体行为当中,时刻提醒自己不仅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生态人”,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影响到他人、社会甚至是人类后代的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学会用尊重自然,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在发展绿色包装时,用绿色包装伦理思想时刻指导、提醒、约束自己的行为。
  
  具体方面,学校应当设置生态伦理相关课程,强调传统包装带来的危害,在日常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企业应当树立绿色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根植于每个员工的思想里;社会应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宣讲等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开展包装的环保运动,使公众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形成对他人有害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进行预警、监督、指控的律他型参与。总而言之,绿色包装伦理的建设不仅要采取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启动人们内心的道德资源。
  
  5.4 加快包装产业绿色改革
  
  企业是生产包装的者,对包装负有最直接的责任。企业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体现在包装上,从而影响消费者,乃至整个包装市场。对包装企业进行绿色改革能有效的解决包装伦理失范,推动绿色包装伦理建设。
  
  首先注重消费者的全面需求,引导绿色消费观。在全世界提倡“绿色包装”的大环境下,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包装设计时将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审美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生产的需求,对健康消费方式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需求纳入其中。同时助消费者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坚持简约、耐久、共享、无害性消费,反对浮华、一次性消费、污染式消费。
  
  其次坚持永续经营理念,重塑绿色竞争观。环境决定着人类生存的长度,而资源决定着人类发展的广度,包装企业应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永续经营”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包装的路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抛开眼前的利益,注重长期利益,抛开恶性竞争,重塑绿色竞争观。绿色竞争观提倡企业之间应该由相互打压转化为相互合作的模式,提高整体意识,站在全局的角度共同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优化自身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来获取收益;企业间应加强合作与联系,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注重平衡、共同发展,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做到节约,分配上做到合理,利益上做到公平。所有企业都是经济体系的命运共同体,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共同体,树立绿色的竞争观,促进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最后建设绿色文化,普及绿色认证,打造企业绿色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打造绿色企业形象,与国际接轨,展现企业作为一名“生态人”的高素质形象,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应当在思想上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在行为上加快企业绿色认证。绿色文化是指人类自觉地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化的体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包装等等都是绿色文化的体现。绿色企业文化是以绿色作为最佳的企业形象,成为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从而使企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绿色认证包括很多方面,通俗的说,只要能证明产品、或者是服务满足低碳、环保、生态、节能、健康的要求都可以获得绿色认证,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申请相应的绿色认证。在“绿色潮流”席卷全球的当下,拥有了绿色认证就是拥有了一张国际市场的入场券。有利于消除“绿色壁垒”,提升包装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增加国际竞争力。
  
  总之,加强绿色包装伦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有赖于包装企业、包装消费者每一个人的参与,又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政府、包装企业、科研单位、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创新绿色包装伦理文化,健全包装规范体系,大力加强企业伦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构建一个适度、安全、和谐的包装行业,从而促进包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