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管子》经济管理伦理观的核心价值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2 共326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探析
【第一章 】管子经济和管理伦理学文献综述
【第二章 】管理、经济管理和经济管理伦理
【第三章 】《管子》经管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 】《管子》经济管理伦理观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管子》经管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章 】《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 】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或价值观念)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而确立的关于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和价值标准的观念,而价值理念就是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凝炼。其核心是价值标准。具体的说,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以及主体根据什么标准和运用什么方式评估、选择和实现价值的一种稳定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那么什么又是核心价值观呢?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所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礼、义、廉、耻"作为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认为"礼、义、廉、耻"乃支撑国家的四大精神支柱,如果四大支柱倒塌了,国家就必然走上覆灭之路。在当时齐国,管仲推行改革,辅佐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他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历经沧桑变迁,经历了无数次变革,而每次的变革都可以从《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找到力量源泉。可见,《管子》是一部光照千秋的先秦经济管理大典,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经济管理伦理思想送给后人的思想之船。《管子》的"利民"、"富民"、"顺民"思想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政治准则,都体现了深刻的"民为邦本"的价值标准;《管子》最早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为走富国强兵的道路,采取的种种经济措施,体现了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管子提倡在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始终把 "德义" 作为核心,最终使得齐国达到"一匡天下"的价值目标。所有这些均属《管子》一书的精华,其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文化的精粹。

  4.1"民为邦本"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

  价值标准是价值理念的核心部分,也是维系社会正常关系进行的判断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都来自于人类不断的社会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改变,可见价值标准也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价值口号或公认的价值标准都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时代特征。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种"民为邦本"的价值标准也是《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核心。

  《管子》民本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始终围绕着顺民心,应民情而展开。在政治上,崇尚德礼,爱民惠民;在经济上,提倡节约,重民富民;在法律方面,主张严格执法以安民。《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认为政策政令的好坏,要以民心向背这把尺子来衡量。基于这种认识,《管子》采取了爱民、教民、养民的措施,这些无不体现出"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管子》认为得人者才能得天下,而得人之道又在于善为政,在善政的措施中鲜明的表现了《管子》的"民为邦本" 爱民思想。

  《管子》提出的爱民思想有其独到的特点。首先,它提出了爱民的前提条件是富民。《治国》中说:"凡治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为达到治国的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人民能富裕起来,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才好治理。其次,《管子》又提出要想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要有具体措施。即又提出了"六兴"的具体措施:(1)"厚其生".开辟四野,建造住宅,讲求种植,鼓励耕作。(2)"输之以财".开发财源,疏通积滞货物,修筑道路,便利贸易。

  (3)"遗之以利".修筑水坝防涝抗旱,兴修水利。(4)"宽其政".薄赋、宽税、宽刑、减轻人民负担。(5)"匡其急".即救民之急,关心百姓疾苦。(6)"振其穷".救助贫穷,给予饮食、衣服帮助。这六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后,《管子》在论述德和政的关系时,明确的提出治理人民必须靠德政来实施。"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优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意思是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强力制止。这些德政思想无不体现了深刻的"民为邦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理念。

  4.2"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在处理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管子》认为正确的对待义和利的态度是关键所在。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就是"义利并重".

  义利之争起源很早。在经济理论中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对义的不同定位,可决定经济理论的基本走向,决定政治经济的各种政策,从而可以加强或削弱国势或全民的凝聚力的大小。

  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先秦诸子各有不同。如道家以"愚民"为治国宗旨,儒家以"教民"为仁政之纲纪,墨家以"爱民"为天下之要务,法家则以"御民"为法治之纲要,他们都重义轻利,甚至把求利者视为小人。

  这些思想若引申到治国中去则表现为只注重道德教化,而轻视物质利益的倡导。但在管仲看来,他认为既要重视伦理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并且还需要强调物质利益的决定作用。《管子》全书主要是从人性论来论述"义利并重"的重要性。《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形势解》说:"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因此,必须顺应人的避害从利的本性去管理经济,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的驱动下,齐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可见,《管子》这种既重视利,又重视义,以义促利和制利,同时也以利促义的"义利并重"的辩证思想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齐国的富强昌盛无不得益于这种"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4.3"一匡天下"的价值目标。

  "一匡天下"说的是当周王室衰微,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进贡,而齐桓公称霸后,率领各路诸侯仍然向周王室朝拜进贡。因为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人们还是认为周王室是正统,后人将齐桓公的这种行为看作匡正了天下。这种"一匡天下"的行为代表了人民盼安定和统一的心愿,也符合华夏文明"反分裂、促统一"的价值目标。

  在价值观念中,价值目标主要是指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值得获得性或者实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当时的社会,管仲辅佐齐桓公,其价值目标就是使其能称霸于诸侯,并使周天子的权威和周朝的统一局面得以维系。但管仲使齐桓公获得霸权地位不是像以往君主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来掠夺和争霸,而多是采用政治手段,且这种政治手段的核心就是"德义".管仲深知单纯在实力与军事手段上的霸权,是得不到别国的拥护的。因为通过战争的渠道而获取的霸权,在表面上看来,敌国臣服,但这种臣服是极其不稳定的。所以,管仲辅佐齐国,采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手段多管齐下并利用"九合诸侯",最终实现"一匡天下"的价值目标。

  《管子》这种"一匡天下"的价值目标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代表了人民盼安定和促统一的心愿。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齐桓公以北杏为起点,结下了柯邑之盟,开始树立自己的霸业,后来又成为了鄄邑会盟的盟主,尊王攘夷、主持公道,成为弱势群体的保护神,对强权霸道之君予以狠狠打击。他先后帮助燕国平定北境山戎,又出兵援救邢、卫诸国,阻击戎狄的进犯,后又率领多国部队出击楚、蔡。

  他还帮助周天子安定内乱。最后大会诸侯于蔡丘,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总之,《管子》所提倡的"民为邦本"的价值标准,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加上齐桓公的惟才是举、任人惟贤、鼎力改革,才使得齐国的国力富强;最后为达到"一匡天下"的价值目标,齐桓公刚柔并济,"尊王攘夷",才使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而开创了名垂青史的春秋伟业。

相关标签:价值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