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反向激励”的理论探索与领导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9 共4935字

  在领导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领导者对下属的批评好像是一种表扬,而且激励的效果比直接批评更好。这种做法打破了习以为常的“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的激励理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是否可用表扬的方法去进行“反向激励”.在领导科学中,虽然激励理论已臻成熟,但是激励方法的创新永远在途中,这种创新倒逼着激励理论不断完善,“反向激励”的理论与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一、问题的提出:激励是不是可以改变指向
  
  激励是指领导者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目的是使下属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习惯上,激励方法与艺术的指向是顺向的,即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但是,激励是不是可以改变指向,是不是可以进行“反向激励”,即对表现不好的下属不批评,反而适度肯定?再进一步,领导者对犯错误的下属进行表扬,是不是能够激发起改正错误、改进工作的正能量?这种表扬是针对人还是针对事、抑或是既对人又对事?怎么对人、怎么对事、怎么既对人又对事?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激励能不能“反向”进行,对下属的“负面”能不能用“正面”的方法去实现激励。

  我们来分析一下激励的几种情况。在领导活动中,“一对一”的激励比较典型,就是一个领导者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进行激励。如果把下属的表现与领导的激励行为对照起来看,就会产生四种情况:一是下属的表现良好,领导者想发扬这种行为。这种激励是指领导者面对下属的正向行为,用正向的激励方法表扬下属,旨在让下属把工作做得更好。二是下属的表现不好,领导者想扭转这种行为。这种激励是指领导者面对下属的负向行为,用负向的激励方法批评下属,旨在让下属停止不良行为,使负向行为转化为正向行为,从而把工作做好。三是下属的表现良好,领导者不想发扬这种行为,但是愿意“保持”这种行为。比如,由于先前的激励措施,下属的某种工作热情特别高,加班加点,可能会影响其他工作的进展,或干扰组织的整体工作部署。这时候,领导者可能采取“零激励”的办法,对下属的行为既不表扬,也不否定,让下属的积极性处于自然维持状态。四是下属的表现不好,领导者想扭转这种行为,但是不批评,不否定,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正向的激励方法,旨在让下属停止不良行为,使负向行为转化为正向行为,从而把工作做好。

  上述四种情况中的前两种情况,属于“顺向”激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和发扬这种行为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第三种情况的激励,介于两者之间,叫作“零指向”.就是对下属的某种行为,既不鼓励发扬光大,也不打击既有的积极性。

  事实上,“顺向”激励,是一般激励理论的研究对象。比如,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是需要层次理论、强化理论的研究对象,第三种“零指向”的情况是保健激励理论要研究的。林林总总的激励理论很丰富,它们的研究几乎都聚焦于上面的三种情况。

  至于上面的第四种情况,既不属于“顺向”激励的范围,也不是“零指向”.它的激励指向刚好相反,我们称之为“反向激励”.在上面,我们其实已经给出了“反向激励”的要点,但是,一般的领导者不愿意使用上面所述的方法,也拿不出比较好的操作方法,而现成的激励理论也没有破解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们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探索“反向激励”的情况,解决下属的负向行为能否用正向的方法去激励的问题,这是对以往的激励理论的“反向”.所谓“反向”,就是打破常规,对表现不好的下属反而适度肯定。这种做法超越了以往的“顺向”激励的指向,希望用“反向激励”的方法与艺术,去收获正向的激励效果。

  二、“反向激励”的理论探索
  
  根据上面的论述,“反向激励”是指对表现不好的下属不批评,反而适度肯定。在领导活动中,这种激励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不过需要领导者有高超的领导艺术,鲜有领导者这样去做。原因在于这种领导方法与艺术缺少理论支持,在领导实践中往往会有成败参半、毁誉参半的激励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反向激励”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我们称之为“反向激励”的常数原理,这个原理对应上述第四种情况。

  领导者对表现不好的下属不批评,反而适度肯定其某些“亮点”,这种“反向激励”的理论依据是“一分为二”,即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并存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正确与错误是并存的,但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些“一分为二”的东西在量上反映为一个常数,亦即长处加上短处等于某个常数,优点加上缺点等于某个常数,正确加上错误等于某个常数。在这种情况下用人,让其充分发挥长处,就能减弱或抑制住他的短处,负能量难以发挥。用人理论中所强调的“取长原则”,就是扩张长处,短处自然减少。只有通过“扬长”,而不是去制“短”,才能够实现“避短”的目的。“扬长避短”的基本依据也就在这里。在领导激励中,肯定下属的某些“亮点”,其实就是否定他的缺点和错误。用此消彼长的方法,突出它的正面作用,抑制或弱化它的负面作用。这就是“反向激励”的常数原理。它告诉我们,不批评下属的错误,反而激励下属的“亮点”,就是增强优点,借此削弱或阻止下属的负面行为。

  常数原理的使用是有条件的。第一,激励的对象是可以“一分为二”的。这个“二”是指具有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比如优点与缺点,一方的发展就会在本能上压制另一方的发展,即此长彼消;一方与另一方还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愤青”可能转化为“敢闯敢干”.第二,上述的矛盾运动只有存在比较稳定的常数才能顺利实现。

  如果一个下属的表现可以“一分为二”,但是这个下属的常数不稳定,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此长彼消的作用就难以发生,反而会把领导的宽容与鼓励当作领导对他的纵容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领导者不去批评他的错误,即使肯定他的优点,也不会有预想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养虎为患”.可见,“反向激励”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如果没有把握,激励的风险太大,我们宁可不用这种领导艺术。因为领导激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激励对象,还有激励的受众,领导者“弄巧成拙”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根据上述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对激励对象推导出三个理论假设。

  一是下属具有恻隐之心。恻隐即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怜悯和关怀。恻隐作为一种内心感受,是指看到别人比自己不幸时,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如此,而产生的一种改变这种状态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缺乏恻隐之心,就不会换位思考,反而会对领导的关心无动于衷,认为是理所当然。

  二是下属具有虚荣之心。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有虚荣心的人会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有比一般人强的自尊心,但是自信心不够,企望领导者帮助其实现虚荣心。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领导者可以利用下属的自我表现欲进行“反向激励”.如果一个人缺乏虚荣之心,就不会追求进步,反而会对领导的关心熟视无睹。

  三是下属具有归属之心。归属之心也叫归属感,指下属感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等,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如果一个人缺乏归属之心,就不会顾忌集体,游离于组织之外,反而认为领导的关心是干扰他的工作和生活。

  上述“三心”并非必要条件。但一般地,如果一个下属缺乏以上“三心”,领导者的“反向激励”必定收效甚微。如果尚存在“一心”,领导者就有可能找到相应的激励方法与艺术。

  三、“反向激励”的领导艺术
  
  我们研究“反向激励”的领导艺术,必须紧紧扣住“反向”这个关键词,换言之,这种领导艺术应该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反义词,比如,德与怨、褒与贬等,还要在阐述中处理好既对人又对事的有机联系,使之相得益彰。

  1.“以德报怨”的激励艺术。“以德报怨”是指下属犯了错误,领导者不能“以怨报怨”,不能“以直抱怨”,而是用道德和教养感化他。这是东西方领导文化的差异。

  如何报怨?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西方讲“以直报怨”,东方讲“以德报怨”.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则讲究以柔克刚,有教无类。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以德报怨”是一条主线,儒释道都强调这一点。领导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传承的文化更能让人接受。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定有人接近他,或和他在一起,从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领导者是有德之人,所以一定能够影响下属。就像孔子,名扬各国,是“以德报怨”的楷模,是道德的力行者与宣扬者,得到了广泛的呼应。也有领导者质疑“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认为这并非普遍真理,担心德孤无邻,下属不会接受领导者的影响。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当然,“以德报怨”是有条件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个下属缺乏恻隐之心,就应该慎用“以德报怨”的激励艺术。

  同时,领导者用“以德报怨”去激励下属,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轻言放弃,要有耐心,一次无效,就来第二次。“德不孤,必有邻”,贵在坚持。下属的人性之善总会在领导者的坚持之中显露光芒,领导者的胸怀终究会让下属肃然起敬。

  2.“以褒代贬”的激励艺术。人有虚荣之心,喜欢“褒”,不喜欢“贬”.在各种各样的批评中,约有四成的批评会导致下属不服、争辩乃至吵架等副作用。所以,领导激励应该“以褒代贬”,用表扬的形式来实现批评的目的。一是可以用表扬“正方”的方法代替对“反方”的批评。有些人犯了某种错误,而另一些人却没有犯这种错误。按常规,作为领导者,应该批评前者,而无必要表扬后者。不过,根据相对原理,如果表扬了后者,也就等于批评了前者。这就是取得了用表扬“正方”的方法来代替批评“反方”的效果,从而顾全了下属的虚荣心。二是通过比较,把批评变成相对表扬,激发下属产生改正错误的动机。一个人在今天犯了错误,但是他的昨天和前天还是有闪光点的。肯定他的昨天和前天,也就是否定他的今天。所以,批评今天的错误,可以用表扬昨天和前天的方法来取代之。就是把下属的现状与其过去进行纵向比较,通过表扬历史上的成就,来达到批评今天错误的目的。三是以表扬带批评。这是一种“三明治策略”,即把批评的事情夹在表扬当中。欲批评人,先肯定其动机,表扬其成就,然后提出适当的批评,批评后继续予以表扬和激励。这里的批评是表扬中的批评,只占极小的比例。这种做法会使下属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感受到批评是善意的,领导者对问题的分析也是中肯的,容易心服口服。

  3.“以情恕过”的激励艺术。人有归属之心。任何下属都不希望被排斥在领导的视线之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记过”的典型。如果下属得到了来自领导的感情关怀,便会产生知遇之恩,因而“知恩图报”,再也不做“对不起”领导的事情了。这就是“以情恕过”的激励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但是,“知己”的形成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领导者的感情投资,没有感情投资,根本就谈不上“以情恕过”.“以情恕过”的方法很多,一是用排解移情法实现“以情恕过”.这是一种通过排除对方的心理障碍,同时将另一种感情注入对方心灵,使其感情发生变化的方法。例如,领导者对于隐瞒过错的下属,在表示宽容之前,就告诉下属,领导者已经掌握了情况,使下属的心理防线崩溃。这样,阻挡该下属承认错误的心理障碍也就排除了。这时,下级需要的是领导者的宽容和理解,领导者如及时将这种宽容之情移入下级心灵,就会使下级得到安慰。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到下属的隐瞒心理,领导者宽容他也是于事无补的。二是用分担承受法实现“以情恕过”.下属对自己所犯错误存在着心理负担,领导者如果与其分担,下属就会减去一半的痛苦。当下属犯了错误之时,往往想找个知心的朋友倾吐一番,领导者在这时候就要做下属的知心朋友,减轻下属的愧疚感。三是用推己及人法实现“以情恕过”.推己及人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去说服或影响他人,使下属有同样的体会。这种方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言传身教”,领导者用来作为“推己”的体会,应确实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样才能使下属相信,才能打动下属的心。领导者的言语究竟有多大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语中包含了多少真理,而且要把他的行为也一起加进去计算。言行一致,则一言千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反之,如果言行相悖,说得再动听,也不能引起下属感情的共鸣。

  “反向激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灵活。任何的研究之于领导实践都显得苍白。领导者当“存乎一心”,百花齐放,不断开发“反向激励”的做法,以“究”促“研”,以“研”追“究”,丰富和深化“反向激励”的理论与方法。


相关标签:领导科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