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决策“失度”成因与解决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政
发布于:2020-02-26 共6264字

领导与决策论文第六篇:领导决策“失度”成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现实中,一些领导决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失准度、有失精度、有失力度、有失温度和有失远度五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决策效果。要解决领导决策“失度”问题,必须坚持求真求实,强化决策准度;善于做精做细,提升决策精度;勇于攻坚破难,增强决策力度;秉持合情合理,提高决策温度;务求常管管长,拓展决策远度。

  关键词:领导决策; “失度”; 准度; 精度; 力度; 温度; 远度;

  参与、制定和执行决策,是各级领导干部日常履职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领导决策的实际效果如何,对于决策执行能否精准聚焦工作目标和任务、有效解决工作问题和困难,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决策“失度”问题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既直接影响着决策效果,又从长远角度阻碍事业发展,更会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领导决策“失度”问题的现实表现

  领导决策“失度”问题,顾名思义在于决策“合理程度”的缺失,即偏离公众期待及可接受程度,以及工作范围内不可正常接受、需要校正的偏离程度。概括来说,领导决策“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决策“散乱不聚焦”,有失准度

  决策的形成,应该缘起于对现实问题的精准聚焦;决策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于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然而,现实中,一些决策过程好似“萝卜装筐”,存在“不分大小一筐装”的散乱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杂乱无序,多种决策混杂不够聚焦,且缺乏科学性、条理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决策前后冲突、内部抵触严重,以及决策“朝令夕改”、难以有效落地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决策含糊,既难以让执行者准确理解和把握决策的重点和落实决策的着力点,也难以让决策受众实际感受到决策者对现实问题的聚焦和对决策受众现实诉求的关注,从而影响决策者在决策受众心中的威望和公信力。

  (二)决策“粗糙少精细”,有失精度

  从本质上看,决策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目标、方法和要求的集合,关键在于指导执行者解决现实问题。然而,现实中,一些决策“粗糙”、不够精细,甚至存在“上下一般粗”问题,影响决策效果。一方面,表现为决策浮于表面、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分清决策涉及的具体情况和主要对象,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导致决策内容空洞、措施不实、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决策功能侧重“遥控”指挥,缺乏具体推动落实措施,只在宽泛内容上下任务、提要求、做指示,缺乏细化目标、具体方法、政策支持,决策任务难以进行有效分工和落实,最终“热热闹闹一阵子”,问题却依然是解决不掉的“拦路虎”。

  (三)决策“绵软不坚定”,有失力度

  现实中,很多决策是领导集体的共同决定,若想最终达成一致,有效落地,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决推进。然而,有的决策恰如“拳头打棉花”,绵软无力、不够坚定。一方面,表现为决策过程不畅,决策层“异见”多、“杂音”多,缺乏统一的决策共识,缺乏有力的决策引导,决策无法以领导集体的意志进行推进,从而出现决策丧失集体权威、难以有效服众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决策避重就轻、逃避问题,缺乏对决策过程中可能遭遇问题的预判和分析,缺乏对紧急情况和棘手问题的应对策略,使决策不具备刚性和牢固性,无法经受实践的检验和问题的考验,易于被问题束缚而难以有效推进。

  (四)决策“讲事缺情理”,有失温度

  决策效果好坏,关键要由决策受众来评判。一项好的决策,要做到让决策受众心服口服、情理兼容。然而,现实中,有的决策“情理不兼容”,于情不容、于理不通,难以有效落地。一方面,表现为决策缺少温度,“人情味”淡薄,体现出片面追求决策速度、以“短平快”的方式完成上级任务或解决表面问题的特点和倾向,忽略决策推行过程中对群众的不良影响和群众可接受程度的考量,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决策违背原则、冲破规矩,甚至存在以权谋私、徇私枉法问题,决策偏离公共价值取向,偏向于私人利益和私下情谊,突破“制度之笼”,触碰“纪律红线”,增加决策的私利性甚至违法性,从而导致决策无效以及违规决策、违法决策问题。

  (五)决策“短视少远见”,有失远度

  决策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发挥作用的实效性和持续性上,而持续性更能有效体现决策在未来的有效性和指导性。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决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存在“短视”问题,持续性和长效性较差。一方面,表现为决策缺乏长期规划性,看似符合“一事一策”原则,实则教条机械,只能聚焦和解决表面问题、浅显问题和眼前问题,对潜在问题、隐藏问题和新的棘手问题行之无效,无法分门别类地解决系列性、类别性问题,不符合系统学角度的归纳总结原则和类别处理规律,决策的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强,常因形势变化而“过期失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决策缺乏持续性,既不能随形势和环境变化而变化,出现前紧后松、虎头蛇尾问题,又常因主要领导及领导层变动而终止,决策中途废弃率高,落实决策过程中干部“泄气”现象频出,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领导决策“失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领导决策“失度”问题,表面看似是对合理预期程度的缺失,从深层次看则涉及决策方法、策略和规范等多个方面内容,其诱因概括来说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决策脱离实际情况,不能求真务实

  决策有失准度,出现“跑偏”和“散光”,主要是因为决策过程缺少明确的问题意识,未找到集智聚力的中心点和关键点。同时,决策脱离客观实际,既不能准确聚焦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也不能准确聚焦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甚至出现“为了决策而决策”的形式主义问题,从而导致决策不准。此外,决策有失科学研判,未能追根溯源地挖掘深层次问题或相关联问题,只是单纯地就事论事,既没有刨根问底地分析问题,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没有系统梳理相关问题的现实表现,不能全面聚焦各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决策体系,从而导致决策停留于问题表面或决策偏颇,最终形成低效决策甚至无效决策。

  (二)决策缺乏“绣花功夫”,不能求精求细

  决策有失精度,出现“粗糙”和“宽泛”,主要是因为决策欠缺足够的细节考量,对于现有问题只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握和归类,只从主观角度进行了解和判断,缺少对细枝末节的关注和分析,缺少从客观角度的理性剖析和研究,导致决策“有骨少肉”,呈现“框架状态”。同时,决策不能精准聚焦细节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细微处的矛盾,导致决策出现大且空的问题。此外,决策过程与责任分配不能完美对接,甚至出现责任“脱节”,决策任务不能按照正常工作职责进行精准分工,在一些层面和环节出现无人负责的“真空状态”,或是决策只注重宽泛分工,不明确具体任务和操作举措,导致决策内容要求多、措施少,从而出现决策操作“空转”,为决策推进和落实留下责任缺失的隐患。

  (三)决策偏离既定方向,不能攻坚克难

  决策有失力度,出现“跑偏”和“疲软”,主要是因为决策偏离正确方向,不能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多变、见效缓慢、存在风险的决策任务,一些领导往往“绕着走”,或仅仅满足于表态发声,不敢和不能直面问题做出决策。同时,面对一些敏感问题,决策层常因观点和态度不同,争论点过多,加之在决策“杂音”出现时,主要领导不敢、不善于以民主集中的方式“拍板”“定调”,最终难以达成有效共识。此外,领导层难以达成共识,可能会对外释放“不团结”信号,从而导致人心涣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推进决策落实,进而反作用于决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四)决策远离人民群众,不能取信于民

  决策有失温度,出现“少情”和“缺理”,主要是因为决策脱离群众,不能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真实问题、现实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单方面以“我以为”代替“民需要”,不能准确听取民声、知晓民意、了解民难,导致决策供给与受众需求出现供求失衡,从而难以令群众满意。与此同时,有的决策者患有“政绩焦虑症”,既试图通过能够短期见效、产生较大轰动效应的决策积累政治资本,导致大量华而不实、于民无益的决策堆积,又一味追求“表面太平”,对于一些涉及民生领域的矛盾隐患,不从群众满意角度予以关注和解决,而常常试图通过掩盖或压制的方法对上级瞒天过海,导致决策不能取信于民。此外,有的领导决策以小团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问题,有的甚至与民争利,层层盘剥群众利益,进一步疏远了与群众的联系,甚至加剧干群关系紧张状态,让“冰冷”的决策寒了民心。

  (五)决策缺乏长远考量,不能持续有效

  决策有失远度,出现“泄气”和“过期”,主要是因为谋划决策缺少远见,不能关注或准确把握问题演变进程和事物发展规律,片面满足于对显而易见问题的聚焦和解决,缺乏对未来发展形势的预测,以至于决策始终处于对问题的被动应对状态,甚至是疲于应对,既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也不利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形成。同时,决策者一劳永逸心态和急于求成心态作用交互,试图通过决策上的“一锤子买卖”达到“一口吃个胖子”的目的,不能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无法及时修正决策失误和完善决策方案,导致决策不能与时俱进,出现“失活”和失效。此外,长线决策机制不健全,领导决策的个人属性较强,“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突出,同样会导致决策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管长远和管根本。

  三、领导决策“失度”问题的解决之道

  综合来看,解决领导决策“失度”问题,关键要辩证分类、对症下药,在以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坚持求真求实,强化决策准度

  一是聚焦真实问题,决策方向“准”。要对内发力,系统梳理和发现问题,聚焦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决策动议确定初步方向和树立目标导向,确保决策具有正确方向性;要对外借力,在听民意中发现真实问题,在集众智中明确决策措施,从而在内部研判分析的基础上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挖掘出来、罗列清楚,为决策做好准备,确保决策聚焦真实问题。

  二是科学研判剖析,决策分析“准”。要从发展的角度把握和分析决策过程,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研究具体决策问题,从纵向时间维度和事物演进角度系统分析问题,确保对决策问题的精准把握;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相互关联的问题表象中厘清难点痛点、找准关键环节,弄明白问题的主要症结和破解之道。

  三是力求对症下药,决策措施“准”。要突出针对性,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予以重点关注,进行“抽丝剥茧”“层层剥笋”,确保决策策略与问题各相关环节精准对接,并以精准决策集中调动力量合力攻坚克难,对决策重点问题进行逐一推进、逐一突破和逐一解决;要突出系统性,在决策措施制定过程中,精准聚焦决策有关不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合理拓展决策参与面,吸纳和整合科学合理、细致全面、适用性强的决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凝聚决策合力,让决策更具针对性。

  (二)善于做精做细,提升决策精度

  一是细节考量周全,决策分析“精”。要针对具体的决策问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分析,形成前后衔接、左右贯通的决策闭环系统;要增强对决策细节的关注和把握,深挖细查可能影响决策最终效果甚至导致决策失败的细微矛盾点和隐藏风险点,及时纳入决策问题管理系统,并制定应对措施,促进决策完善。

  二是措施精细全面,决策举措“精”。要充分细化方法措施,结合决策落实体系各地区、各层级的实际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和综合施策,在给支持、给方法、给保障上下足功夫;要注意发挥基层作用,及时对基层创新举措和细化方案予以指导,对有益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推广,从而让决策落实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配“精”。要全面部署,构建决策责任体系,坚持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原则,明确不同层级、不同范围和不同角色决策参与者的责任,找准各自在决策体系中的定位;要细化分工,完善决策任务体系,确保决策参与者和执行者明确与自身责任相对应的任务要求,便于对标要求抓好落实和发挥责任倒逼作用。

  (三)勇于攻坚破难,增强决策力度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给力”。要勇于直面问题,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将问题意识贯穿于决策全过程,善于从已有问题着手并从中探寻和把握决策重点;要善于攻克难题,增强决策的有效性,把解决问题作为决策落地的重要目标导向,善于统筹资源、综合施策。

  二是科学凝聚共识,民主集中“给力”。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不同决策参与人员的意见,善于从“异见”中发现问题,善于从“刺耳声”中听取诤言,充分激发决策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科学集中,基于对最大限度实现决策的政策价值、社会价值和民生价值等的综合考量,形成意志统一、预期政策效果最优的决策,并以决策过程促进共识凝聚。

  三是善于集智聚力,团结一致“给力”。要广开言路、充分征求意见,全面审视和分析现实问题及潜在问题,特别是要就争议大、内在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征求意见充分挖掘问题,通过征集建议寻求解决问题之方;要广泛聚力、共同推进落实,建立决策参与者动态追踪决策落实机制,时时监督决策落实全过程、各方面,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不当、落实不力等问题,实现后期决策的动态调整和完善。

  (四)秉持合情合理,提高决策温度

  一是顺应民情民意,决策出发点有温度。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从群众的呼声中找准其最关心、最期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决策评价标准和改进方向,推动决策合乎民意;要民尚未呼,政先有应,在决策中增强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主动意识,善于从群众关切的问题出发,挖掘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潜在问题,在决策中想在群众前面、跑在问题前面,增强决策的人民性。

  二是温暖人心人情,决策落脚点有温度。要坚守底线、雪中送炭,牢牢把握群众可接受、能受益的底线,时刻关注群众对决策的态度、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落实的过程成为增进群众福祉的过程,做好雪中送炭和造福群众工作;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做好引导群众热情参与决策、显着提升决策效能工作,注重提升决策公信力和群众引导力,最大限度实现决策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创造公共价值的作用。

  三是合乎法律法规,决策讲程序有温度。要守规合法、程序合理,坚持法大于情、依法决策,坚持阳光公开、民主集中、科学合理的标准,确保决策始终有法的引领、法的坚守、法的支持;要做到合理合情,妥善处理个别决策中可能遇到的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特别是对少数人群利益造成不良影响的特殊问题,注重综合考量决策在人民群众中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普遍可承受力,确保决策负面效益最小化和正向效益最大化。

  (五)务求常管管长,拓展决策远度

  一是谋划部署要有远见,决策着眼“长远”。要善于把握形势,将决策置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中进行考量,并根据对形势变化的预测分析,将决策从形势发展的“点”的维度延伸到“线”的维度,并最终拓展到“面”的维度,增强决策对形势变化所带来冲击力的耐受度;要充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对于决策所聚焦的具体问题,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应然”与“必然”,避免就事论事的刻板决策,增强决策对一类问题以及一系列问题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动态跟进要常态化,决策追踪“长远”。要持续追踪跟进,掌握决策进展情况,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决策顺利推进扫清障碍,提升决策落实力度和效果;要动态优化管理,提升决策适应水平,及时挖掘决策落实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在决策落实过程中优化决策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决策对现实情况的适应水平。

  三是措施落实要可持久,决策影响“长远”。要全程发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将决策落地、落实,自始至终强化目标意识,聚焦决策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增强推动决策落实的持续性;要全线发力,做到防止问题“春风吹又生”,真正将问题除尽、除净,增强决策对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影响力。

点击查看>>领导与决策论文(精选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民进中央宣传部
原文出处:刘政.领导决策“失度”问题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9(17):27-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