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7 共5329字
摘要

  一、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现实蕴涵

  "战略"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为"将军"的意思,当时引申为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在现代公共管理语境中,"战略"被广泛用于描述一个公共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其目标和使命。正如欧文。

  E.休斯指出的,"传统的行政模式因其过分关注内部问题及其短视行为而受到批判。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出现,以及公共部门越来越比以往更重视长期战略,这两方面的不足已有所改善。"[1]战略问题受到重视,表明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领导比一般领导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宏观驾驭能力,它是完成公共管理重大任务不可或缺的资源条件。[2]所谓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是指思维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使政策的制定和控制达到最佳效果,而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凭感觉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而是借助于媒介和头脑的思维加工实现的,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现象和个别属性,而是其本质属性和规律性。领导战略思维过程是由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个过程贯穿在领导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中。作为总揽全局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新时期条件下,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都很重视关于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胡锦涛同志曾反复强调过,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增强分析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十七大报告也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重新认识和定位了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要求全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首先,从国内国际的形势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对新的历史环境的战略回应。进入新世纪,我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的国情和党情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的出现,多样性的就业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群众利益要求,以及党员队伍的重大变化等。新的历史环境呼吁我们必须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对本国各领域建设进行战略性调整,把握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迎接挑战。

  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战略"新的含义,也是现实环境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即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时刻保持对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清醒认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其次,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来看,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可靠保证。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是战略思维的一个鲜明特点。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协调发展。所有这些,脱离了战略思维都无法保证我们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全面、系统、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更无从谈起既定目标的实现了。

  第三,从高素质领导队伍的建设要求来看,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了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紧抓好的要求。如何符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就是必须具备不断提高驾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是与战略思维分不开的。只有自觉地运用战略思维,以现实的执政资源为思维依据,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长远发展为思维目标,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应对战略,才能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此外,从领导科学所揭示的本质特征来看,提升战略思维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正如着名的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决策是行政的心脏。作为战略思维的延伸,战略决策是领导者胆量和见识的综合表现。因为战略决策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影响决策的可变因素多,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多种多样,需要领导者运用其知识和智慧,纵观全局,把握时机,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广泛收集资料,科学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特点,明确奋斗方向。由于战略思维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具有前瞻性,在内外关系上具有系统性,因而能为领导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新的思维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为领导者提供可行的决策思路,避免战略失误。

  三、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学习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领导者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素养是战略思维能力的根本支撑,必须把理论学习和知识积淀作为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第一需要。首先,强化领导的学习能力能够明辨是非,科学地解决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通过学习力的提升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第三,学习力能够启迪思维,保持新鲜活泼的思想;此外,学习力的提升能够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指导,有助于我们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加强理论武装。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3]战略思维作为理论思维的高级形式,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是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战略。领导者应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结合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系统学习战略学基础理论,增强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对事物全面、客观、动态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指导工作。

  2.积累广博知识。

  着名的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说过:"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由于人的时空和实践范围都有限,倘若没有积累广博知识,无异于井底之蛙。有些事业心强、积极进取的领导者工作水平却不高也是与知识的猎取程度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应该向高级的复合型人才发展,懂经济、会管理是未来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学愈博而见愈远",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才能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步骤。

  3.强化实践锻炼。

  各种知识并不能把它们自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取决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离开实践这个大平台无异于一句空话。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才能实现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强化实践决策能力,加强对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的分析判断能力。其次,要科学制定实践目标,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模型"原是指样本、标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它能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刻地描述客体的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条件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4].第三,要合理把握组织管理,对实践活动的有序性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最后,要认真总结实践结果,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二)全局观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全局观是指各级领导者要学会从整体把握事物本质,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思想。我们要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同时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只有正确认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作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放眼整体,总揽全局。

  领导干部应该拓宽思维空间,以大局为对象,根据整体发展需要制订战略目标,科学规划整体的行动方案,避免顾此失彼。强调整体的行动方案并不是排除局部活动,因为局部活动是作为整体行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在战略中出现的。

  2.深思熟虑,面向未来。

  领导战略既是领导及整个组织谋求长远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领导对未来较长时期内事物生存和发展变化的通盘考虑。战略制定要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现实状况,科学预见未来发展趋势,预先谋划未来策略或行为,作到全局在胸。

  3.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领导工作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动态的实践活动,如何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冲击、威胁、困难,迎接这些挑战,需要领导干部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知难而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4.统筹兼顾,着力推进。

  战略思维包括了领导对整体的长远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把握,以及应当采取的基本方法、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骤,这些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必须通过着力的展开、分解和落实等过程,才能变成具体的行动计划。

  (三)创新意识: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最高形态。

  创新是领导工作的精髓,它不是盲目的求新求变,而是科学地面对来自动态环境的各种挑战与质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领导者能否打破陈规旧俗和一切束缚人们前进的旧传统、旧观念,能否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决定领导者能否客观有效地领导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要创新,必须扩大视野。一是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眼界,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战略眼光;二是要高瞻远瞩,要和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决裂,勇于进取。其次,科学地收集、传递、整理、分析和预测相关信息和情报是领导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新方法、开拓新局面、走出新路子,这样才能保持领导战略思维的生动活泼和感染力。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思维的开放、求异,积极观察动态环境,活跃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灵感,审时度势,善于应变,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开拓,争取为营造服务型政府的崭新局面添砖加瓦。

  1.理论层面的创新。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指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进行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继承党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关注公民个体的价值观和利益。其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应该重视社会、公民的参与,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扮演转变、整合和服务的角色。

  2.体制层面的创新。

  领导体制是在领导活动中为完成领导职能、实现领导意图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总称。[5]由于旧体制的历史积淀,注定了领导体制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引入创造性思维进行领导体制层面的革新。为了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必须遵循服从目标、完整统一、精干高效、权责相称、合理宽度,以及适应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实现新时期条件下领导体制的全面改革,提高领导集体的整体效能。

  3.操作层面的创新。

  日趋复杂化、高速化、综合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已经从领导环境的巨大变化上给领导操作层面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着眼于整个社会在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科学方式上实施更精确、更全面、更协调、更迅捷有效、更规范高效的现代领导模式。但是,在现实的领导工作中却广泛存在着"旧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所谓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相关的公共部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领导者个人的信息技术劳动技能,扩大公共机构的网上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75.
  [2]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原理、体系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6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85.
  [4] 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158.
  [5] 程雄。浅论领导体制改革[J].领导科学, 2007, (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