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基本原则与能力提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1 共5650字

  领导是指领导者依靠由权力和人格所构成的影响力,去引导下属实现自己的意图和追求的目标。战略的形成是领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代表着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个认识基点,标志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挑战,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领导战略思维:两种层面的分析

  (一)理论层面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提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集中精力掌好舵(即做好决策工作)而非划好桨(即做好具体的服务性工作),以便居高临下,用政策吸引竞争者,保持最大的灵活性来应付变化着的环境,出色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基于此,作为公共组织中的重要角色——领导者也应是“掌舵者”,“不应事必躬亲,而要善于授权,鼓励公众参与管理”(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领导者是公共组织的核心主体,是组织效率高低、运行好坏的关键因素,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理念、忠诚程度等,对他们起着标示性与模范性的作用。公共组织的领导者,面临着内部雇员(公务员下属)与外部顾客(公民)两种群体。在领导与下属之间有着不同的分工与角色定位,领导者负责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的战略决策问题,对关系组织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把关,只指导做什么,即要人们实现什么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必要的规章和预算,放手让人们去履行各自的责任。而作为追随者的下属,其职责应是认真、及时、有效地将领导者的战略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实现组织的战略决策和目标。“划桨”型领导者的行为束缚组织成员智慧和能力的发挥。领导者“掌舵”角色的定位,有利于组织内部活跃气氛的营造,组织成员可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在执行与细节中力求完美。同时,“掌舵”型领导者促使公共组织也向“掌舵”型转变,从而使组织外成员能够在既有的社会建制中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这种空间不受公共组织的过多干涉,最终形成和谐有序、双向互动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二)现实层面

  1.全球化趋势呼吁领导战略思维。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全球化不但没有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局面,而且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竞争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才、军事等诸方面力量的对比与较量,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如何定位本国地位,如何确定本国发展道路与模式,如何保持国家优势等,都依赖于领导者尤其是高级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世界眼光,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以更加深邃和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本国、作出决策。如果一味地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过分陶醉于自身的优越感,而缺乏世界眼光,就会使本国与世界脱轨,无法融入全球化世界中,最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2.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需要领导战略思维。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与攻坚阶段,在社会整体进行置换性的转型中,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不同利益主体不断发生冲突与摩擦,社会阶层间出现断裂与失衡,群体性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旧有体制、分配方式、利益表达机制与价值观念无法适应现有情势的发展。一般来说,现阶段我国领导者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在破除旧有体制束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发展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即各种体制的创新和变革;二是建立纠错机制,纠正与修补新体制中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因此,领导者应从战略的高度拟定一套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体制、战略与政策,而不必事必躬亲,将精力放于细小琐碎的事务中,这既不利于下属积极性与才能的发挥,也浪费自身的精力与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领导战略思维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这是回答服务于谁、为了谁的问题。人是最鲜活、最富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社会活动体。以人为本,就是领导者要做到尊重人,即永远把人当做目的来看待,珍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个性;维护人,即以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为行动准则;发展人,即消除社会生活中制约人们平等发展的种种因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人,即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需要。公共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公共利益的看守者与守护人,公共利益是由各个社会个体利益所组成的,由此,领导者必然是代表着每个社会公民的个体利益。因此,领导者战略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利益为考量前提和标准,将为被领导者服务看做领导的最终目标,肯定被领导者的历史主体作用,珍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个性,尊重他们的理念,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国家或政府正是源自于早期“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为了最大化个体的利益而作出让渡绝大部分权利的结果和产物,可见,国家或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每个个体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占,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序的制度与规范保证。作为抽象概念的政府中的具体者之一,毫无疑问,领导者中包括战略思维在内的所有行为理念都必须从属于“人”,以人文关怀贯穿于其思维与活动中,这既是公共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

  2.和谐有序原则。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静止不动的,它代表各事物、各主体间井然有序、相互依存的良好秩序和状态。人类文明的伟大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追求和平共处、和谐有序的历程。

  和谐有序的人类生存状态有利于维护社会总体利益,使之在原有的利益基础上进行增量,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本质上看,领导干部是服务于社会利益的,因此,领导战略思维也必然是以和谐为原则和前提的,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协调各方的利益与矛盾,使利益得以均衡。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协调各方利益,使事物间在总体上保持均衡。在新时期,和谐意识在领导战略思维中的生成,不但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产生重大作用。

  3.创新变革原则。领导创新变革的原则,就是指我们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谋划时,要能突破传统观念和旧的过时的固定观念、思维定式的束缚和影响,面对新的社会条件,以新的思想意识、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追求、新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谋划。对于公共组织中的领导者来说,战略创新意识对组织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组织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其除了保持内部稳定、发挥效用外,还应在现有框架体制内有所创新与变革,以保持组织的生命力和应变性,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思维,没有僵死不动的固定思维方式。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该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之中,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领导战略思维中具备创新能力,使领导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创造出新的思路、办法、观点、理论等,这有利于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与增强组织的有效性及功能,使组织的功能得以优化、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创新的领导战略思维还影响着组织外的各个社会层面,通过宏观战略的创新并作用于社会,防止社会停滞不前,推进社会创新意识的培育与形成,使社会整体处于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氛围中,使社会个体在创新氛围中发挥智慧与才干,最大限度地增进个体利益,同时也维护社会的总体利益。

  4.持续前瞻原则。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与其他事物的相伴为存在与发展前提。同时,领导者是公共组织的核心主体,领导者所形成的战略对组织内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层面的格局与发展。因此,事物的联系性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求其战略思维包含持续性与前瞻性的因素,在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考虑当前与未来的联系。持续性与前瞻性原则在领导战略思维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正处于全方位的深刻转型与变革之中,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但发展并非单纯的现阶段的前进与进步,更不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而是在推进现有的进步时保存未来前进的动力,做到努力调整两者的最佳关系。因此,在战略决策中,领导者必须正确处理能源开发、产业布局、环境污染、人口发展等各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前代与后代的和谐发展。

  5.宽广眼界原则。宽广眼界包括两个方面,即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全局观念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时,“把全局作为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来带动局部工作”。全局观要求领导者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不必将精力集中于局部,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局部问题,即以全局观为指导,认真、细致地研究问题。处理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时,领导者要善于发现、认真对待并解决那些对全局有重要甚至决定性意义的局部问题,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只要把重要的局部问题解决好了,全局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同时,要注意局部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把握住变化规律,找出主要的局部问题。世界眼光,要求领导者把握时代特征和总体发展目标,以世界眼光审视本国、本地区、本部门所处的地位,科学、合理地定位自身,抓住机遇以谋求自身的发展,摒弃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

  三、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

  1.拥有广博的理论涵养与科学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列宁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浓缩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战略方面的科学论证,把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动态的认识,有利于领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层面和思想高度分析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其次,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领导者面临着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如果没有丰富、全面和综合的知识为基础,领导者很难作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因此,领导者必须努力汲取政治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强,凭一两门学科的知识功底或者领导者个人的魅力掌握全局已经行不通了,一个成功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是基础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2.以实践与创新的精神提高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依托,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概括、总结以及战略领导实践的锻炼”。新时期的领导者应积极投入实践,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掌握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资料,认真调查研究,对资料和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辩证思考,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继而在遵守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理论上的创新,进行战略方针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在实践中予以修改和完善。从实践中提炼认识,继而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如此反复循环,使领导者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既提高了战略思维能力,又改造了客观世界。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创新。创新是战略思维能力的应有之义,没有创新的品质而一味墨守成规,带来的只能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领导者要突破旧观念、旧思维的束缚和制约,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创新,包括战略思维在内的各种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创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有进步,才能突破旧有的束缚破茧而出,进而使战略思维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3.改进对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政绩考核方式对包括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在内的各种行为和思维有着极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各级组织应健全政绩考核方式,同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健全评价体制,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对领导的考核和评价,避免以偏赅全、少数人决定、走过场的现象产生,这样才能促使和激励领导围绕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方式开展工作,进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4.实现战略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民主是大多数人同意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它也关心少数人的声音和意见。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一个领导班子内部的民主气氛和广大公众的参与程度。

  战略思维的民主性原则,就是指战略思维的整个过程都要贯穿民主的理念、遵循民主的要求和程序。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缺位和现实因素的制约,领导战略决策的形成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而不是经过科学的论证、集体的协商,在这种极其简单的战略形成过程中,伴随的是战略决策质量的下降和领导思维能力的降低,产生的是大量粗糙低下甚至是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战略决策,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要提升领导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活跃领导班子的民主气氛,使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智慧,通过班子内部的共同努力,提升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同时,领导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也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期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不仅因为公众有知情权以及与公众有效互动的重要性,而且本质上战略实施的对象就是广大公众,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本身就意味着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专家学者具备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和判断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战略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判断,也有利于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